張曉麗
摘? 要:隨著我國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鄉村教育也受到社會越來越廣泛的關注。如何發展鄉村教育,是教育專家和學者一直在致力探討的課題之一。習近平總書記一再強調,扶貧需先扶志。作為脫貧致富的首要選擇,同時也是重要途徑,教育有著巨大的力量,有著不可取代的價值。在鄉村振興過程中,振興鄉村教育具有先導性和基礎性作用。而在鄉村教育振興中,鄉村教師是中堅力量。要想成為一名合格的鄉村教師,除了有扎實的專業知識,還要有鄉村教育情懷。基于此,該文就如何培養師范生鄉村教育情懷進行研討。
關鍵詞:師范生? 鄉村? 教育情懷? 培育
中圖分類號:G651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20)02(a)-0229-02
1? 鄉村教育情懷的概述
1.1 奉獻精神和服務意識
鄉村教育環境艱苦,而且福利待遇等各個方面相對于城鎮而言要差一些,發展前景也沒有城鎮廣闊。換言之,對師范生來說,來到鄉村地區擔任教師并不是最好的選擇。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如果師范生不具備為鄉村教育奉獻自己的精神,沒有扎根于鄉村,為了振興鄉村教育的心態和服務意識,是很難在這樣的環境中留下去的[1]。培養師范生的鄉村教育情懷,就是引導鄉村教師學習陶行知的“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品質,能夠有為鄉村教育做奉獻的精神以及服務意識等。只有具備這樣的情懷,師范生才能在鄉村教育中干下去、留下來。
1.2 使命感和責任感
國家發布的有關教育文件中明確指出,要重視并加強對教師的職業道德與職業理想教育,不斷增強教師的使命感和責任感[2]。對鄉村教師而言,使命感與責任感是必須要具備的情懷與品質。鄉村地區經濟普遍落后,地理環境較差,而且教師的學習機會比較少,發展空間受限。此外,鄉村地區的學生多數是留守兒童。在這樣的環境下面對這樣一群學生,教師的肩上擔起的更多是使命和責任。教師的使命感和責任感能夠反映出教師對于教育工作的態度和認同,這也是教師愿意持續奉獻鄉村,愿意扎根鄉村的動力[3]。在對師范生進行培育的過程中,要加強對其使命感和責任感的培養,只有具備這些品質,有了理想追求和堅定的信念,師范生才會從內心去關注鄉村教育的未來,并且立足現狀不斷探索,更新教育模式和教育理念,獲得自我心理認同和成就感,從而實現人生價值。
1.3 認同感
鄉村教育是一份平凡的事業。要想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一番不平凡的成績,教師必須要積極投身于教育,認真學習。而這些前提是教師要對自己的職業有認同感。很多師范生成為一名鄉村教師,均是出于對外在因素的考慮,比如解決編制問題、家庭經濟壓力、父母意愿等,這類學生內心并沒有對鄉村教育這份事業給予認同,所以缺少內在力量和信念的支撐。研究結果表明,假如師范生在學習期間沒有對鄉村教師這份職業給予認同,在學習期間或多或少會出現無所適從、焦慮和迷茫等情況。相反,如果學生從一開始就對鄉村教師這份職業給予認同,在學習過程中就會有明確的目標和堅定的信念,展現出來的精神面貌更好。所以,在對師范生進行培育的過程中,要注重培養師范生的認同感,這是讓師范生將來在鄉村教育崗位上“留下去”的重要動力。
2? 師范生鄉村教育情懷培育路徑
2.1 做好師范生招生質量把控
在當前這個多元化社會,加上市場經濟浪潮的沖擊,很多學生對于自己的未來有更高的期待,也有自己堅定的想法。但是由于各種外在因素,如經濟壓力、父母逼迫等,很多高中或初中學生畢業后選擇成為一名師范生,這些學生內心對鄉村教師這份職業并不認同,在未來從事鄉村教育事業的幾率相對來說也比較低。所以,師范學校在招生的時候,應當從生源上進行控制,盡可能地挑選未來有更大幾率會從事鄉村教育工作的學生,這是培育師范生鄉村教育情懷的第一步,也是非常關鍵的一步。在招生過程中,學校盡量挑選鄉村生源,這類學生由于生活在鄉村,對鄉村有著特殊的情感,對鄉村的情感認同度更高,而且他們有著豐富的鄉村生活經驗,在畢業后成為鄉村教師的概率更大。在筆者看來,師范學校在招生的時候可以對學生展開問卷調查,調查的內容主要是鄉村教師職業意愿,在問卷調查之前,學校應當將該專業未來的就業去處以及職業發展等情況向學生告知,讓學生初步了解自己的專業情況,做到心中有數,有一個充分的思想準備。然后學校再展開問卷調查,對于那些排斥鄉村教育事業,但是由于各種外在因素不得不違背意愿就讀的學生,學校應當予以勸退,或者幫助學生調換至其他的專業。
2.2 強化對師范生的職業教育
國家發布的有關教育文件中明確指出,必須要加強對教師的職業道德和職業理想教育。在對師范生進行培育的過程中,學校必須要落實這一點,立足于實際,不斷加強對師范生的職業教育。
首先,進行課程建設。依據師范生未來職業特點,學校應當針對相關課程的教學內容進行補充和調整。例如,在心理學課程中,教師應當增加有關于鄉村學生,尤其是留守學生心理特點的內容,為師范生今后更好地從事鄉村教育工作打下堅實基礎。這樣的內容滲透可以讓師范生掌握更多有關于鄉村教育、鄉村學生的信息,這對學生鄉村教育情懷的培養具有重要意義。所以,師范學校教師在對師范生進行教育的同時,還要深入鄉村地區,通過一線考察了解鄉村教育的實際情況,將這些收集到的資源開發成課程資源,納入到教育體系之中,以彌補教材的不足。
其次,開展主題活動。除了加強課程建設,師范學校還要根據實際情況開展豐富的主題活動。一方面,這可以豐富師范生的業余生活。另一方面,這可以為師范生未來從事鄉村教育工作提前做好準備。此外,學校還可以舉辦教育名家推介活動、教育主題班會活動等,如果有條件的學校,還可以組織師范生深入鄉村,去課堂上聽課,和鄉村學生玩耍,讓師范生感受到鄉村淳樸的氛圍以及孩子們對學習的渴望。這些豐富的主題活動可以讓師范生學到很多在課本上沒有的內容,獲得深刻的學習體驗,這對師范生鄉村教育情懷的培養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最后,研究鄉村教育問題。在對師范生進行培養的過程中,尤其是師范生進行鄉村教育見習實習的時候,教師可以鼓勵師范生針對鄉村教育領域的問題進行研究,如鄉村與城鎮學校教育理念的差別、鄉村地區留守兒童的心理特點、鄉村課堂教學上存在的問題、鄉村教育的困境和出路等。對這一領域的研究越深入,師范生對鄉村教育的情感也就越深。
2.3 建立師范生與鄉村教育的紐帶
在對師范生鄉村教育情懷進行培育的過程中,師范學校除了要傳授學生知識和技能,還要立足于實際,幫助師范生建立與鄉村學校之間的紐帶。例如,讓師范生與鄉村學校的若干名學生結成準師生關系。
3? 結語
綜上所述,教育乃國家發展之根基,鄉村教育作為教育體系中的一部分,一直比較薄弱。師范學校要加強對師范生的培養,除了傳授學生知識與技能,還要重視對師范生鄉村教育情懷的培養,讓學生從內心深處認同并且熱愛這份事業,只有這樣才能振興鄉村教育。
參考文獻
[1] 于海洪,王殿東.大數據時代地方師范院校培養鄉村教師的供給側改革[J].大學教育科學,2017(2):62-67,126.
[2] 舒志定.培育儒師是傳統文化融入教師教育的積極探索[J].當代教師教育,2017(4):31-35.
[3] 彭壽清,于海洪,楊曉峰,等.UGSS教師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與實施——長江師范學院的改革實踐[J].教師教育學報,2015(5):118-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