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偉偉
目前,昌黎縣縣委、縣政府圍繞“四區五園驅動、三城六業崛起”總目標,大力發展優質高效農業,充分利用優越的自然環境和交通條件,突出抓好現代農業園區建設,不斷提高農業現代化產業化水平,有力地促進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社會穩定。通過建設稻米現代農業園區,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為推進昌黎縣現代農業園區建設探索出了一條新路子。
一、園區概況
劉臺莊鎮高坨稻米現代農業園區位于昌黎縣城南部劉臺莊鎮,261省道、364省道,南北貫穿全境,沿海高速在鎮內有出口,交通便利。園區面積3萬畝,涵蓋劉臺莊鎮,涉及到高坨村、小灘東村、小灘西村、小灘南莊、中新立村、東新立村、西新立村、劉上莊村、馬莊子村、小葛莊村、白棗林村、東窯窠莊村、東新莊子村等26個村。劉臺莊鎮高坨稻米現代農業園區內現有人口23585人,8705戶,人均收入1.07萬元。園區產業包括水稻種植、大米加工、銷售、農業旅游等。形成了較為完善的稻米產業鏈條,其中水稻種植面積3萬畝,年生產優質大米2萬噸,年接待游客2萬人次,產品主要銷往京津冀及東北三省。
1、園區類型
劉臺莊鎮高坨稻米現代農業園區是以水稻種植、稻米加工、銷售、農業旅游為主導產業,以科技開發、示范、輻射和推廣為主要內容,以促進區域農業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為目標。不斷拓寬園區建設的范圍,打破形式上單一的種植模式,把圍繞農業科技在不同生產主體間能發揮作用的各種形式,以及圍繞主導產業、優勢區域促進農民增收的各種類型都納入園區建設范圍。產業模式上,以"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為原則,以產品、技術和服務為紐帶,利用自身優勢、有選擇地介入農業生產、加工、流通和銷售環節,有效促進農產品增值,積極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促進農民增收。突出體現農業科技的作用,形成新品種新技術引進、標準化生產、農產品加工、營銷、物流等各種形式的示范園網絡。
2、氣候特征
劉臺莊鎮高坨稻米現代農業園區位于昌黎縣南部,地處中緯度地區,屬于中國東部季風區、暖溫帶、半濕潤大陸性氣候。日照充足、四季分明,秋季延續時間長,無霜期長,水熱系數小。年總日照時數2809.3小時,為可照時數的63%。年平均氣溫11℃,無霜期186天,年平均降水538.33毫米。園區大氣污染源少,透明度高,紫外線輻射強。
3、地形地貌與土壤條件
劉臺莊鎮高坨稻米現代農業園區地處平原,土地資源豐富、土壤肥沃、耕地主要是褐土和潮土,土壤有機質含量1.2%、全氮0.065%、堿解氮72mg/kg,速效磷28mg/kg,速效鉀83mg/kg。保水保肥和通氣透水性好,可耕作性強。土壤類型和肥力非常適合優質水稻生長。
4、水資源
劉臺莊鎮高坨稻米現代農業園區地處沿海水資源豐富,南鄰灤河、東鄰渤海,稻子溝、劉臺溝、劉坨溝流經劉臺莊鎮注入渤海。年平均降水量的80%降水集中在作物生產旺季的七、八兩個月。
5、種植、養殖業發展
劉臺莊鎮高坨稻米現代農業園區地理位置所屬我國華北北部地區,是農副產品銷往東北三省的樞紐,也是進入津、京、唐、秦、承德等各大城市的集散基地。全鎮耕地面積3556.2公頃,糧食總產量32305噸,其中水稻種植面積30000畝,年產水稻20000噸。
園區位于劉臺莊鎮是昌黎縣南部的一個農業大鎮,平原地帶土質肥沃。有2萬多人口,水稻種植業占當地耕作土地的60%。近幾年,由于傳統作物玉米價格下降,水稻種植業空前高漲,種植面積3萬畝,并逐步形成了生產、加工、銷售的產業鏈。
劉臺莊鎮是養殖大鎮,主要養殖狐、貉、貂、豬等動物。將動物糞便經過無害化處理,腐熟發酵后,作為底肥投入到園區中使用。同時,建有大型沼氣池,所產生的沼液進行處理后,成為水稻生長的生態肥。通過生態農業循環,使土壤結構得到了改善,稻米產量和品質進一步增強,生態環境進一步改善。
6、農業投入
近幾年,傳統種植作物玉米價格下降,種植玉米收益甚微,農民多從事效益較好的養殖業,土地面臨無人打理狀態。劉臺鎮政府積極引導農民調整種植結構,推進農業產業轉型升級。園區鼓勵農民自籌資金8000萬元,組建多家 水稻種植專業合作社、發展家庭農場,通過土地流轉政策將土地集中集約經營,種植效益較好的水稻。農民從流轉中得到了豐厚收益,土地得到了有效合理利用。目前,全鎮水稻面積已達3萬畝。
二、企業運作
園區采取政府引導,企業運作,市場化經營的運行機制。在經營上實行龍頭企業+科技+合作社+基地+市場+農戶的產業化運行方式。企業(專業合作社)運營情況如下:
1、加快經營機制改革創新
成立昌黎縣萬軍水稻種植專業合作社等7個水稻專業合作社。
昌黎縣萬軍水稻種植專業合作社成立于2011年5月,注冊資金300萬元,涵蓋了劉臺莊鎮26個行政村。職工從業人數218人。擁有基地種植面積3萬畝,涉及農戶8705戶。
建立了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加快農業科技創新平臺建設,培育、吸引、聚集一批較高層次的科技人才。園區積極引進、研發對經濟增長具有帶動作用、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企業。
2、完善質量控制體系。
統一技術規程和生產管理,園區按根據綠色食品和無公害產品的生產標準制定了技術規程,采取植保員負責制,根據園區管理要求,把農產品質量納入制度、放在首位,切實提高園區管理人員質量安全意識,促進園區規范發展。進一步明確食品安全第一責任人制。層層把好安全關,設置植保員、技術員,負責園區及產品的質量安全工作。在技術培訓方面,園區每年組織農戶學習和培訓累計達200人次,學習無公害稻米生產技術規程,新品種栽培管理技術以及農藥使用的相關知識。加強田間生產的監管,不定期的對園區產品進行抽樣檢測,建立田間生產檔案,提高農產品生產經營者的質量安全意識。
三、園區特征
園區以工業化的理念發展農業,著重建設了“特色綠色無公害農業園區”、園區在規劃設計、建造工藝、種植品種更新換代、種植技術等方面都是科技創新型園區,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新成果在園區試驗示范,輻射帶動作用強。園區把培育和引進稻米新品種作為基地建設的一個發展重點。投資建成占地500多畝的稻米原種場。原種場和國內稻米研發中心保持技術交流,能夠及時引進、培育新品種稻米,確保優質水稻在園區內推廣普及和播種。原種場內有專業農業技術專家及現代化育種設備,采取標準化育種流程。現代化原種場的建成不僅能夠大幅度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稻米品質、產量,提高稻米種植的經濟效益,而且能夠有效地加快全縣及周邊地區稻米種植結構的調整和品種更新換代的步伐。推動了稻米種植向專業化、商品化、現代化方向發展,為產品的更新換代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四、經驗啟示
1、領導重視是園區發展的關鍵
近年來,秦皇島市委、市政府對園區建設高度重視,始終把園區建設作為促進農民增收入、推進統籌城鄉發展的重要抓手,強化措施,常抓不懈。昌黎縣也高度重視,成立領導小組和辦事機構,主要領導先后多次召開會議研究部署現代農業園區建設工作。同時建立縣委、縣政府主要領導聯系園區制度,落實部門包抓責任,狠抓工作推進,為園區建設提供了強有力的組織保障。
2、抓基礎,努力提升園區發展動力
大力推進土地流轉。按照“依法、自愿、有償”的原則,在充分尊重農戶的土地流轉主體地位前提下,積極引導園區內農戶以轉包、出租、互換、轉讓、股份合作、托管等多種形式向園區業主流轉土地,發展規模經營。不斷提高園區經營規模,提升現代農業發展水平。
3、抓配套,努力提升園區競爭力
一是強化園區科技支撐。與河北科技師范學院農學系積極聯系交流,在新品種、新技術、新設備的研究與開發,科技成果的推廣和應用,科學研究與示范,教學實習實踐,技術改造,技術服務,項目協作等方面開展合作。并且作為大學生的實踐教育基地和科研教育基地,召開現場會及邀請專家、種植戶進行技術培訓。進一步擴大園區的影響力和輻射帶動能力。
二是強化農業標準化體系。加強農業標準化建設,以標準化促進產業化發展,加強農業標準的制定。嚴格園區內農業投入品使用管理,從源頭上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積極推進標準化生產,全面推行農產品生產記錄、產地準出,健全質量安全可追溯機制及檢測機制,保障園區生產經營的農產品質量安全。
4、抓服務,健全農業信息化
加快農業信息平臺建設,強化農戶應對市場波動能力。搭建政策法規、品種技術、產品銷售及生產資料市場等綜合服務信息平臺,以平臺為載體開展農產品宣傳推介,及時向各類經營主體和廣大農民發布市場需求、價格漲跌等信息服務,幫助企業鞏固和擴大對外銷售市場。
5、農業教育與科技進步
現代農業園區建設的經驗表明, 農業科技的進步與創新為現代農業發展提供了強大的技術支撐。積極培訓新型農民,培養具有農業專業技能的技術性農民,創造更好的條件,積極吸收有文化、有技能的農村青壯勞動力回鄉從事現代農業園區事業。
(作者單位:066600河北省秦皇島市昌黎縣農業農村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