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向榮 豐俊
近二十年來,農村青壯勞動力持續向城鎮轉移,有力地推動了國家各項經濟建設,為解決農村剩余勞動力、增加農民收入、繁榮地方經濟發揮了重要作用。這些外出務工人員絕大多數是有文化、頭腦活的青壯年,然而他們大量“逃離”農村使得許多地方出現了“空心村”、“老人村”。
一、農村勞動力外流帶來的不利影響
坪橋鎮高家灣村,是全鎮蘋果產業栽植面積最大的村,也是該鎮的蘋果產業示范村,全村掛果面積450畝。近些年來,由于村里年輕人外出打工和陪子女上學等原因,村里長期從事果園管理勞力明顯短缺,主要以50歲以上的人員為主,且文化程度低,致使村里的蘋果產業處于大而不強的境地。從該村的情況不難看出,農村勞動力的大量外流,給許多農村發展當地產業帶來了不利影響,表現在:
1、影響新農村建設和現代農業發展進程
農村外出人員大多數有一定的文化基礎,思想比較活躍,接受新生事物較快。而留下來的大多數是老年人,他們文化程度低、思想保守,且多數身體狀況不好,整體素質偏低。這部分留守人員自身狀況與發展現代農業對高素質人員要求格格不入,特別是在一些偏遠鄉村,部分農村的“村官”居住在城里,不能很好的為村上服務,甚至有些村已經到了兩委會班子難以選出合適的村干部,更不用說能夠帶領村民共同致富的 “領頭雁”。
2、影響現代農業生產技術和先進設施設備的推廣和應用
一些偏遠山村的村民依然按照傳統耕作方式勞作,生產簡單、管理粗放,導致生產率不高、商品率低、經濟效益差。由于這部分人員文化程度不高,思想保守,對農業新技術接收能力差,使得生產方式仍然停留在粗放狀態,農業新技術推廣和先進設施設備使用難度加大,影響了當地農業生產力的提高。有個村子新建了13座大棚,雖然政府在相關基礎配套設施上給予政策、資金、技術支持和幫扶,但由于種植人員文化程度低、思想觀念落伍、經營管理落后等因素,這些大棚后來全部廢棄。
3、影響農村土地資源的充分利用
大量農村勞動力的轉移,導致農村勞動力銳減,許多耕地荒廢,土地資源浪費嚴重。特別是在一些偏遠的山村,過去土地是分塊承包給各個農戶,現在許多農田多年無人耕種,使得土地不能被連片種植,既造成土地資源閑置浪費,又不便于整片機械化作業,降低了生產效率。
美國以占人口總數比例不到2%的農業人口,不僅養活了3億美國人,還生產了大量的農副產品用于出口,這其中的關鍵因素正是得益于美國對農村職業教育的高度重視,擁有規范的職業農民教育培訓。美國的農民教育培訓體系是在一系列法案頒布實施的基礎上逐步建立和完善起來的,按照《雷莫爾法案》規定建立起來的“農工學院”則成為美國各州農業科研、教育和推廣的主要部門,負責當地農業教育、科研和推廣工作,使高等農業職業教育、中等農業職業教育和各類農業短期培訓班有機結合,農民可以參加各類層次的教育培訓,及時掌握和使用最新的科研成果和生產技術。
事實告訴我們,要穩步推動現代農業發展,切實保障農產品有效供給,加快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步伐,就必須要擁有一支高素質的職業農民隊伍,依靠他們不斷地把大量先進科學技術應用到農業生產中,保證糧、蔬、果、畜等農業品的穩定供給。我們要在認真參照歐美國家現代農業發展模式的基礎上積極探索,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培育現代農業人才的發展道路。
二、培養新型農民的具體措施
在今后的農業農村工作中,我們不僅要重視農業基礎設施的現代化建設,更要關注農村勞動力現狀,重視農業隊伍的新老交替,未雨綢繆,積極培養農業接班人,主動挖掘和培育出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能致富的新型農民,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著手:
1、積極探討扶持辦法,適時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惠農政策,讓“農民”這一職業更具魅力
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新型職業農民)作為實現農業現代化的重要環節,嚴格貫徹和落實好中、省文件要求,通過基層調研、召開座談會等多種方式摸清農戶的需求、困難,特別是在制約產業發展的金融信貸滯后、信息渠道不暢、營銷方式落后等問題上探索和制定扶持政策。有針對性地對今后取得農業技術認證和在農業某一領域有特長的農民,出臺相關政策,從項目申報、資金扶持、技術指導等方面優先傾斜,加大扶持力度,吸引更多的年青人投身到農業這一偉大的職業中來。
2、建立以大中專(農科專業)畢業生和退役軍人為主體的新生代農業產業孵化基地(園區),讓“農民”這一職業更具前景
要切實把培養下一代青年農民納入今后10年至20年農業發展的戰略規劃中,切實根據現代農業對從業者這一高素質要求,建立新生代新型職業農民孵化基地(園區)。通過優惠政策(資金支持、完備的園區基礎設施建設和良好的園區服務機制),吸引那些有學歷、有抱負、思維開闊且愿意投身農業的有志青年(以大中專畢業生和退役軍人為主體),幫助他們實現人生價值。為現代農業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和血液,促使新老農民順利完成“交接班”。
3、結合鄉村振興戰略,大力培育新時代職業農民經營主體,讓“農民”這一職業更具素養
認真落實國家實施鄉村振興這一重大戰略,積極推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工程,加強新型農民的系統化、職業化、標準化培育,逐步引導傳統的、單個的農業生產體(傳統農民)向現代新型經營主體(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社、新型職業農民等)轉型,逐步培育出既善長生產管理、又懂得市場規律的新型經營主體(職業農民)隊伍。同時,應該盡快建立健全涉農范圍內各行業的社會化、專業化、高效化服務體系,大力培育新型服務主體(職業農民),為加快發展“一站式”農業生產性服務業培養高素質人才。
4、加快土地的確權和盤活,破解土地流轉難題,推進農業用地的集中連片作業,讓“農民”這一職業更具優勢
以土地確權登記為基礎,打破過去土地承包權和經營權捆綁的模式,把土地經營權分離出來,進行流轉,統一集中到產業大戶手里。通過土地流轉,既有助于機械化連片生產,提高生產效率,增加農民收入,又可以壯大產業規模,形成產業優勢,對其他農戶起到示范作用。這樣不僅很好地解決了因大量農民外出土地荒蕪、資源浪費的問題,還有力地支持了產業大戶整合土地的想法,助推了現代農業的區域化、一體化和專業化生產,為他們做強做大產業奠定了基礎。
(作者單位:716000陜西省農業廣播電視學校延安市安塞區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