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慧
摘 要:管理模式是管理理論研究與實踐研究的基礎問題,對于檔案管理模式的研究有助于提升實踐工作的有效性。在社會治理的大框架下進行現代檔案管理模式的建設,“公共性”是其基本出發點和歸宿?,F代檔案管理模式在管理理念、制度設計、管理手段及運行機制都應圍繞公共性特征進行建構,才能體現檔案管理的價值取向及檔案事業發展方向。
關鍵詞:社會治理;管理模式;公共性;價值取向
“社會治理”理論于上世紀90年代源起于西方發達國家的一場倡導公民權利、公共利益和合作治理模式的第二輪政府改革浪潮。此次政府改革不僅將現代管理帶入了新的發展階段,同時也把“治理”這種新興的管理理念推向了世界。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了“社會治理”概念,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決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睓n案管理工作作為國家治理的重要內容,必然應當緊跟國家管理方式調整的步伐,在傳統管理模式基礎上探索適應新時代發展需求、體現時代特征、反映檔案事業發展方向的新模式,積極回應社會治理式變革的新要求。
本文所說的檔案管理工作,是指社會檔案工作或公共檔案工作,以區別于國家依職權進行的檔案行政管理工作。隨著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理念在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中的逐步深入, “公共性”問題進入檔案管理研究學者的視野。
公共,公為平均;共為合力。它是一個廣義的概念,包含了三個方面的含義。其一,作為形容詞,公,謂不私也,它是指公有的,或公用的。其二,作為一個名詞則涵蓋公共場所和公共精神。前者指屬于社會的,公有的區域或領域,后者則反映為社會成員在社會生活中對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準則、規范的主觀認可并體現于客觀行動上的遵守、執行,是獨立個體所表現出來的一種整體意識或整體觀念。其三,它不僅指一種狀態,還指一種運行機制。隨著國家治理現代化改革的逐步深入,公共性已成為一種以公眾利益為旨歸的治理理念的核心。在現代檔案管理模式轉換及重建過程中,“公共性”同樣起到了核心指引作用。
一、“公共性”體現了現代檔案管理的基本出發點和歸宿。
模式問題決定理論研究與社會實踐的方向、途徑與取得的成果,可以說是研究的基礎性問題。托馬斯.S.庫恩認為模式就是“公認的模型”,強調了它既是理論的總結,也是開展活動的基礎??梢姡芾砟J绞侵笇Ш鸵幏豆芾硭季S與實踐的一種路徑,主要內容包括有管理理念、管理機制、實踐方法等。在這個有機體中,思維層面與實踐層面共存,前者體現了管理的價值取向與理論思考的邏輯基礎,規定實踐的實施方式,后者是實現前者的基本載體,是實現前者的現實“工具”。落實到檔案管理模式上,我們所討論的問題就是指檔案管理的出發點及其如何有效運行的問題。
1.檔案管理起源于社會公眾的對歷史中各種資源信息的利用需求。人是歷史的存在,人創造了歷史,又留下了歷史。歷史為人類的發展提供了經驗,總結了教訓,傳承了文化,而檔案則是這些人類歷史的物質載體。當人類社會出現分工后,人的存在與發展是建立在社會各行各業以及個人需要得到滿足的基礎上。檔案信息作為歷史的記錄,有助于人們認識自我、尋求自我發展道路;各類社會組織所形成的檔案則有利于為我們反思社會管理、推動社會進步。這些在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為的檔案信息,促使我們應當選擇與社會發展相適應的對策來改進檔案信息資源管理與開發?;赝麣v史,在不同時期不同的政治體制下,社會公眾及組織對檔案信息的需求程度不一樣,但都體現了檔案管理服務于公眾這一事實,反映了檔案管理的合法性及合理性。
2.現代檔案管理的目的是服務于社會大眾需求,強調的是公共責任,這是檔案管理的歸宿。在“統治型”社會中,檔案管理工作依附于統治目的,這種非獨立的地位決定了檔案工作的基本功能被定位于“資政”,檔案工作更多的是為政府服務,社會需求受到較大壓縮,在一段較長的歷史時期內都作為統治工具而存在。而隨著社會宏觀制度的變遷,隸屬于政府的“公權力”受到必要的限制,區別于“私權力”的公共空間。在這個公共領域里,政府與公民是一種合作管理狀態,在這個時期,檔案管理工作作為一項社會事業出現在社會實踐中,檔案工作的角色性質逐漸由工具性向社會服務性轉變。我國現代檔案管理服務于社會主義的本質需求,其目的在于實現最廣大人民的自由全面發展,通過進行檔案信息資源建設和檔案服務體系建設,最大限度地滿足社會檔案需求。
二、現代檔案管理模式設計中應包含“公共性”內涵,體現公共管理基因
現代檔案管理作為一項社會公共事業,公共管理是其自身應有之義。管理模式調整的目的是為了更好服務公眾,提升服務質量和水平,在這個目的之下,模式調整的焦點自然落腳于檔案資源體系建設的合理、豐富以及檔案信息資源服務的高效與完善。前者要求我們重新考量現行的檔案資源建設框架,根據社會發展的需要調整檔案收集各類和范圍,尤其應當將一些重要的檔案文獻收集到公共檔案部門中來,如反映社會思想變遷、社會制度變革、國家建設歷程及其所取得的成果的檔案等;后者則要求在完善服務理念的同時,利用信息時代的現代科學技術,創新性開展檔案信息服務渠道與方式,為社會提供多元化、便捷、高效的檔案服務。
1.在價值取向上強調社會責任。社會大眾對檔案信息資源的需求成就了檔案管理的合理性及合法性,這種對于社會公眾的社會責任就是檔案管理工作存在的基礎,同時也是檔案管理發展的內在推動力?,F代檔案管理所擔負的社會責任在內容上區別于傳統的檔案管理,更多強調促進社會發展及人的全面發展;就責任履行程度而言,表現在所需提供的檔案信息門類不斷豐富、數量不斷增大、檔案信息服務更加便捷、高效。
2.管理理念上強調以人為本,服務至上。以人為本體現于在追求工作效率的同時,更應該關注個體的需求、動機和發展。從“科學”到“人本”,從“統治”到“治理”,這是管理理念的進步,這種進步反映在檔案管理事業上就是工作重點從強調科學管理的效率到如何向社會公從更好提供服務上面。
3.管理機構構成上強調“多元格局”。“公共性”所包含的公共的、共同的含義必然要求檔案管理工作主體呈現多元格局。首先“社會治理視域下,國家、社會組織與公民是新形勢下檔案管理的權力主體,三者通過協商合作共,同承擔檔案管理事務”。其中社會組織的作用在社會治理的大框架下日益彰顯。比如,近年來日益興起的社群檔案管理就是由社群組織自發建設并自主管理的一種模式,如“英國的黑人社群、加勒比移民社群、加拿大的同性戀社群、澳大利亞西部的努家原住民社群”。此外一些專業性的檔案社會組織也在發揮重要的作用,如美國檔案工作者協會、中國檔案學會等。上述各類社會組織在檔案管理中的參與積極、主動,且擁有一批成功案例,這為檔案制度轉型與創新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
4.檔案管理在管理手段上強調信息化,突出公共服務的要求。信息化的手段可以豐富檔案資源,從源頭上保證檔案來源的多樣與完整。在信息化技術的幫助下,檔案管理人員可以對各種文件和檔案信息進行及時全面地收集,同時對存在于互聯網的或者通過網絡進行傳播的一些符合檔案要件的信息資料也進行收集存檔,獲取更加有利、豐富的外部檔案信息,極大地豐富可收集利用的檔案資源。信息化技術的推廣,使我們的檔案資源更加豐富,服務手段更加便捷,檔案利用更加廣泛,極大地滿足了使用者對檔案資源的縱向利用和橫向利用的選擇需求,有效提升了檔案公共服務的質量。
5.在運行機制上強調開放機制和參與機制。在現代檔案管理模式的運行機制中,開放機制與參與機制尤為重要,兩種機制的運行,是“民本”理念的有效踐行,為檔案管理“公共性”的合理合法提供了豐富的底蘊。參與機制是開放機制的具體實現途徑,公眾參與機制解決的是公共性實現的具體措施問題。
以社會多主體合作和社會服務為主的開放機制,不僅是思維的開放也是實踐的兼容;不僅是資源的海納百川,也是技術的順時而動;不僅是政府行政管理職能的履行,也是多元主體的協同治理的過程。公眾參與機制表現在檔案管理的各個環節的公眾參與路徑設計。包括檔案收集、檔案管理、檔案評價等一系列實踐問題,公眾通過一定程序提出建議和意見,有助于增強檔案管理的水平及擴大社會影響力。
三、結語
現代檔案管理模式的選擇、轉換與重建的過程,是一個與社會治理逐步相適應并相互契合的過程,是不斷以“公共性”理念來規范其指導思想與制度設計的過程,任何不具備公共特征的制度與運行機制都不符合公共治理發展的要求,不符合檔案事業發展的方向。
參考文獻:
[1]托馬斯.S.庫恩著,金吾倫,胡新和譯,科學革命的結構[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
[2]唐一芝.社會治理視域下多元檔案管理權力主體的功能定位新探[J].檔案管理,2016
[3]譚 雪.西方社群檔案研究熱點及其引入障礙分析[J].檔案學通訊,2015
(作者單位:西華大學檔案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