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肖根
閱讀能力是提升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關鍵點之一。《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小學階段的語文閱讀總量不少于150萬字。新高考改革對閱讀有了新的要求,得語文者得天下,得閱讀者得語文。群文閱讀正是培養學生閱讀能力,提升語文核心素養的重要途徑。
一、什么是群文閱讀教學
閱讀的形式一般有三種:一是單篇文章的閱讀;二是多篇文章的組合閱讀;三是整本書的閱讀。群文閱讀是多篇文章閱讀的“組合拳”。所謂群文閱讀教學,是指教師根據教學目標和學生的閱讀需求,將一組同類型的文章集中呈現在課堂上,引導學生舉一反三地進行閱讀,從而培養學生整合閱讀資源,分析文章結構,習得寫作方法等多方面的閱讀能力。群文閱讀教學前的備課工作顯得異常重要。課前要依據課標要求、文本特征,篩選同一類型的文章,找出這幾篇文章的共同點,教給學生方法,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二、為什么要進行群文閱讀教學
(一)改變單一的傳統閱讀教學模式
傳統的閱讀教學是一節課將一篇文章講熟、講透,學生的知識面局限在一篇文章之中。而群文閱讀教學一節課涉及多篇文章,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尋找這些文章的異同點,學習文章的表達方法。這樣的課堂,閱讀氛圍更濃厚,更能碰撞出思維的火花。
(二)群文閱讀是提升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重要途徑
1. 有利于增加學生的閱讀量。沒有量的積累,就沒有質的飛躍,積累一定的閱讀量是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前提。僅僅依靠課本中的閱讀量,是不能適應《課程標準》要求的,這就需要教師提供足夠多的閱讀材料,加大學生的閱讀量。群文閱讀教學正好滿足了這一要求,它通過將類似的幾篇文章串在一起,不僅有量的積累,還能讓學生觸類旁通,增加不同層次的閱讀營養。
2. 有利于提高學生的閱讀速度。《課程標準》明確指出,默讀要有一定速度。閱讀速度是一種技能,是可以通過訓練的。教師可以通過群文閱讀教學,提高學生的閱讀速度。在一節課中呈現三至五篇文章,讓學生在規定時間內閱讀完,并且達到相應的閱讀要求。天長日久,水滴石穿,學生在群文閱讀的環境下,閱讀速度會逐步提高。
3. 有利于拓寬學生的視野。多篇文章的閱讀,能拓寬學生的視野。這些文章雖內容不同,但又都存在著某些關聯,能大大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在課堂上,教師從不同角度、不同方向、不同層次加以引導,讓學生通過群文閱讀感受情感,認知世界。另外,在同一單位時間內,多篇作者不同、文體不同、表達不同、內容不同的文章呈現在學生面前,引導學生歸納、分析、思考,有利于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4. 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群文閱讀能讓學生了解各種文體的表達方法,或者相同話題的不同描述方式,或者不同作家形式各異的寫作風格,或者同一作家不同歷史階段作品的風格,拓寬學生的寫作思路。同時,在群文閱讀中積累好詞佳句,能促進學生寫作能力的提高。
三、如何進行群文閱讀教學
(一)教師要恰當地選擇組合文章
教師是群文閱讀教學的設計者,教學目標的設立、重難點的突破、教法學法的確立,在文章的選擇組合過程中都應該全盤考慮。在備課中,議題的選擇很重要,議題是組合課文的線索,可以從多角度、多方向去搜集議題。如可以以文章風格為線索,或以文體為線索,或以題材為線索,或以作者為線索來確定議題。選擇過程中,教師自身的知識儲備和甄別能力很重要。“要給學生一碗水,教師必須是源頭活水”,通過教師的視野與智慧,呈現給學生嶄新的“閱讀素材”。比如,統編版四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主題是神話故事。有精講課文三篇:《盤古開天地》《精衛填海》《普羅米修斯》,略讀課文一篇《女媧補天》。以題材為線索,可恰當地選擇一些課外的神話故事進行組合。如《大禹治水》《后羿射日》《潘多拉的盒子》等,做到課內與課外相結合,中國神話和外國神話相結合。
(二)對比閱讀,培養學生思辨能力
對比閱讀就是將同一類型的文章組合在一起讓學生閱讀,在閱讀中思考、對比、評價,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同一類人物,不同的作品刻畫的角度不同;同一類主題,故事情節發展不同。比如,《觀潮》是統編版四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一篇課文,描寫了錢塘江大潮的壯觀景象。教學時,筆者搜集了一些描寫江潮的文章,如《潮魂——錢塘潮抒情》《聽潮》等,讓學生進行對比閱讀。學生在對比中尋找表達方法的相同點和不同點,體味不同作者筆下不同的江潮。
(三)一篇帶多篇,做到舉一反三
葉圣陶先生曾說過,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舉一反三。教師可以將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作為教學內容,引導學生體驗作者在不同的歷史背景、不同的人生階段的情感,走進作者的內心世界。比如,在教學統編版四年級上冊《繁星》時,筆者以《繁星》為主線,選擇了巴金的作品《家》《春》《秋》的一些經典片段和他寫的一些散文讓學生閱讀。整個教學設計,筆者以巴金的不同歷史作品為縱軸線,以作品的文體、風格、閱讀感受為橫軸線貫穿整個課堂,讓學生走進巴金的文字。在教學中摘選部分經典片段,讓學生品詞析句,體悟文中人物的情感,學生對巴金這位文學巨匠有了更新的認識。教師還可以同一主題帶出多篇作品。比如,四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主題是童年,除了教材中收錄的文章外,還可選擇課外的一些有關童年話題的名家作品,如冰心的《小桔燈》、林清玄的《爸爸的鴿子》、林海音的《爸爸的花兒落了》來讓學生閱讀。
(四)根據學生興趣,開展課外專題群文閱讀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群文閱讀教學可根據學生的閱讀興趣來確定議題。在教學完統編版四年級上冊《呼風喚雨的世紀》之后,學生興趣盎然,對現代科技充滿了好奇。于是,筆者以“放飛科技夢想”為議題,組合了《假如記憶可以移植》《巨傘下的城市》《體驗“航天生活”》《奇怪的電波》《電子五官》等五篇科普文章呈現給學生。由“扶”到“放”,讓學生用課堂上學到的閱讀方法開展閱讀活動。五篇課外科普短文,學生自由選擇最感興趣的一篇進行精讀,其余四篇略讀。課堂上,學生從文章的主要內容、表達方法、科普拓展等方面各抒己見,交流收獲。在此基礎上,筆者順勢而導,請學生拿起筆,發揮想象力,寫未來的科技。這樣,不僅得“意”,還能得“文”,事半功倍。課外閱讀專題的形式很多,可以是課外書籍推薦課,可以是課外閱讀欣賞課,還可以是整本書的閱讀。
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提升,有賴于閱讀能力的提高。教師應根據學生的閱讀需求、教學目標的實現要求,恰當地選擇、組合優秀作品,采用不同的群文閱讀教學方法,讓學生徜徉在名家經典作品之中,真正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作者單位:福建省將樂縣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