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秀明
數學是理性的,數學概念是抽象的,二者很難讓人有情感上的共鳴,但理性之下的數學,可以通過言語修辭來展現數學概念中隱匿的感性之美。蘇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師要把語言變成一種重要的創造工具。筆者認為,若巧借修辭,幻化數學的抽象原型,尋找數學概念中與人的情感能夠產生共鳴的元素,便能讓理性的數學也感性、豐富起來,讓抽象的數學概念也變得形象。
一、巧譬善喻,給概念插上翅膀
比喻是將兩種相似的事物進行相比,使得所說的內容具體生動,容易理解,富于形象化。對于抽象的數學概念教學,形象的比喻尤顯價值。
1. 明喻,形化概念。在概念教學過程中,教師若能提供豐富的感性材料,便能讓學生順利地獲取相關概念。例如,在教學“循環小數”時,筆者借“古老的故事”開篇:“從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廟,廟里住著一位老和尚和一位小和尚,老和尚給小和尚講了一個故事:‘從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廟,廟里住著一位老和尚和一位小和尚,老和尚給小和尚講了一個故事……”將“循環小數”與“古老的故事”作“形”上的對比,形化概念,使學生對“依次不斷,重復出現”有了更感性、直觀的認識;再給“循環”概念插上翅膀,引領學生放飛思維,尋找生活中的“循環”,學生回答出日出日落、花開花謝等現象。這樣,學生觸摸到“循環”在生活中的一些樣態,從而抽象概括出“循環小數”這個概念的本質屬性。
2. 暗喻,淺化概念。“質數”與“合數”的概念教學頗具挑戰性,學生不易記好記牢,而且還常把“質數”與“奇數”混淆。在教學中,筆者根據一個非零的自然數其因數個數的情況,試著暗喻:“1的因數只有1個,可以說,1是光棍,全家就他一人。”學生開始順藤摸瓜:“質數只含有1和他本身兩個因數,質數是夫妻雙人,全家就他和1夫妻倆。”學生的創造繼續升級:“合數至少含有三個因數,合數是一大家子,全家至少有三口人,也就是除他和1夫妻倆外,還有孩子。”用暗喻法辨析這三個概念,那僅僅表示單數的“奇數”就進不了這個圈搞混淆了。以暗喻打破常規,突出“質數”與“奇數”的差異,讓它們劃歸領域,界限分明,學生記憶有別,自然更持久。之后,筆者引領學生共同探討“質數”與“奇數”的聯系,引出“比2大的質數都是奇數”這個外延,從而加深對兩個概念內涵的理解。如此修辭,表面看似淺化了概念,實則更加豐滿了概念的“羽翼”。
3. 借喻,類化概念。對比概念,可以找出概念間的差異;類化概念,可以發現概念同現實中某些事件間相同或相似之處。如在教學“倒數”時,為了避免出現 “因為2×0.5=1,所以2是倒數,0.5也是倒數”此種錯誤認知,筆者在強調“倒數是表示兩個數的一種關系”時,借用“同學”一詞打“預防針”:“‘因為小麗是小紅的同學,所以小麗是同學,小紅是同學此種說法對嗎?”學生通過判斷,明確“同學”是表示兩個人的一種關系,正確表達為“小麗是小紅的同學”或者“小麗的同學是小紅”。如此構建,學生自然也能厘清“倒數”一詞的正確用法,更能明確“倒數是表示兩個數的一種關系”這個內涵。
二、擬人譬物,為概念武裝思想
擬人即把事物人格化,即賦予人以外的他物以人的特征,使之具有人的思想、感情和行為。數學概念是靜態的,它無法自主展現流動的、動態的美好。夸美紐斯說過,教師的嘴就是一個源泉。所以,應當讓這個源泉成為概念的思想圖像和反映。
如“雞兔同籠”問題蘊涵著豐富的假設思想,筆者這樣開始演繹古老的“故事”:“一只雞和一只兔碰面了。兔子看見雞用兩只腳走路,身姿挺拔有力,便學了起來。它抬起了兩條前腿,只用兩條后腿支撐著地面行走著(筆者邊說邊演示動作)。雞看到了兔子用四條腿跑,步伐穩健,于是……”學生聽了之后開始自編自演:雞也學兔子走路了,將一對翅膀“趴”在地上,也用“四條腿”走了起來……如此擬人化操作,讓學生在感受數學思想魅力的同時,更對“雞兔同籠”問題產生新的探索欲望,以新的姿態展開對“雞兔同籠”問題其他方法的探究。
再如,在教學解方程時,學生對于解2x-0.8=1這類題型常出差錯。筆者設計了一個“解救x”的環節:要解救出x,先把“綁架”著x的2x當作一個整體,先不動他,把附近的目標0.8先消滅,方程的左右兩邊同時加上0.8;再來消滅“綁架”著x的“2”,方程的左右兩邊同時除以2,x解救成功。如此演繹,學生對解此類方程及更復雜的方程都能興趣盎然,得心應手。
三、幽默反問,為概念保駕護航
反問是用疑問的形式表達確定的意思,答案暗含在反問句中。維特洛夫說過,幽默的語言是教師的第一助手,它能創造出有利于學生學習的輕松愉快的氣氛,使整個教學頓時生輝。
學習逐漸深入,學生掌握的概念不斷增多,在概念的應用階段容易產生混淆。例如,在解決 “周長”和“面積”問題時,時有學生因混淆二者而鬧笑話。有這樣一道習題“一個圓形餐桌桌面的直徑是2米,它的周長是多少米?它的面積是多少平方米?如果一個人需要0.5米寬的位置就餐,這張餐桌大約能坐多少人?”生1在解答最后一個問題時,用圓形餐桌的面積除以0.5。其他學生說生1錯得離譜,他摸著頭不明所指。筆者說:“原來你把餐桌的面積進行平均分割呀!難道這些人是坐在桌面上就餐的?”一句反問,生1馬上明白自己出錯的原因。同樣在“圓”這個模塊,在算車輪走過的距離時,有個學生用車輪的面積乘以車輪所轉的圈數,筆者也反問道:“難道車輪都是平躺在地上滾動的?這會不會太高難度了?”
恰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學生在課堂上的腦力勞動效率是由教師的語言決定的。恰到好處的反問,看似不作答,卻在指導解題方法上暗藏乾坤。反問,能無形地引發學生思辨,高效地糾正錯誤,使其能精準地接納解題方法,提高腦力勞動效率。
高年級的概念教學若能適當借用修辭之力,不失時機地用修辭手法助力概念課堂,概念便能更加明朗、更加完整地展示其豐富的內涵。因此,讓我們站在學生的角度,為概念課堂引進修辭,用修辭為概念課堂插上翅膀,為學生架起思維的橋梁,讓學生更真實地體會概念課堂的魅力。
(作者單位:福建省福清市濱江小學 責任編輯:王振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