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其昌
摘 要:該文介紹了馬鞍山市長江生態防護林重點生態功能區的森林與濕地資源現狀,提出了該功能區“一林一策”建設思路,并闡述了建立完善的森林生態修復體系的對策措施,以期提高森林質量。
關鍵詞:長江生態防護林;重點生態功能區;一林一策;馬鞍山市
中圖分類號 TU984.18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7731(2020)05-0067-02
“一林一策”是林長制“五個一”服務平臺之一,是全面落實林長制,加強森林資源保護管理的重要基礎工作。其是指通過科學制定責任區的森林經營方案和濕地保護修復方案,確定森林(濕地)資源保護管理工作的目標和主要任務。長江生態防護林重點生態功能區是馬鞍山市7個市級林長制責任區中范圍最廣、面積最大、情況最復雜、保護和修復任務最重的片區。根據馬鞍山市《關于全面打造水清岸綠產業優美麗長江(馬鞍山)經濟帶“建新綠”行動綠化工作方案》,長江生態防護林重點生態功能區的范圍界定為長江兩岸距水面1km之內以及江心洲,主要建設任務是推進長江防護林建設和濕地保護。該區域西岸上起張家灣,下至駟馬河口,全長48.7km;東岸上起太白寧西橫梗頭,下至慈湖河口,全長42.9km,國土總面積約26830hm2,涉及和縣、當涂縣、雨山區、花山區、鄭蒲港新區、慈湖高新區等6個縣(區、開發區)11個鄉(鎮、街道)34個行政村。本文通過對該區域“一林一策”建設情況的分析探討,以期為其他相似區域提供參考借鑒。
1 功能區森林與濕地資源現狀
1.1 森林 區域內林地面積2957hm2,占區域國土總面積(含水面)的11%。其中,和縣林地面積共計777hm2,占區域林地總面積的26.3%;當涂縣1400hm2,占47.3%;雨山區218hm2,占7.4%;花山區144hm2,占4.9%;鄭蒲港新區411hm2,占13.9%;慈湖高新區7hm2,占0.2%。區域內重點公益林面積122hm2,一般商品林面積2835hm2,分別占林地總面積的4.1%、95.9%。區域內護堤護岸林存在樹種單一、林相簡單、林分質量不高、斷帶現象及建設標準較低等問題,整體防護效果較差。
1.2 濕地 區域內濕地以河流濕地和洪泛平原濕地為主,濕地總面積約15612hm2,占全市濕地總面積的24.6%。其中,和縣濕地面積5295hm2,占區域濕地總面積的33.9%;當涂縣5709hm2,占36.6%;雨山區329hm2,占2.1%;花山區2117hm2,占13.6%;鄭蒲港新區2001hm2,占12.8%;慈湖高新區161hm2,占1%。區域內尚未建立濕地公園、濕地保護小區及其他保護區域,自然濕地保護率處于較低水平。
2 建設思路
以創建全國林長制改革示范區為契機,按照“水中、岸邊、堤外”3大區域對長江生態防護林重點生態功能區開展森林生態保護與修復。“水中”是指開展濕地公園建設、保護小區認定和濕地植被修復等工作,實現“水清”目標[1]。“岸邊”是指加強提防兩側護堤護岸林帶建設,全面推進防護林帶的撫育管理,優化林分結構,不斷提升林帶的防護效果。“堤外”是指根據長江兩岸堤壩背水側情況,因地制宜開發濕地文化旅游、農業觀光體驗等生態發展模式。
3 建立完善的森林生態修復體系
聚焦“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原則,通過實施一系列森林生態修復工程,狠抓森林質量提升,著力解決長江干流兩岸綠化缺株斷帶、森林生態功能脆弱等問題,加快構筑沿江森林生態廊道,穩步推進長江生態環境的恢復工作。
3.1 建設護堤防浪林 護堤防浪林限于臨水側護堤地范圍內,涉及長江東岸、西岸和江心洲區域,以發揮防浪護堤功能為主。宜選擇耐水濕、淺根系鄉土樹種,主要有楊樹、柳樹、池杉、落羽杉、楓楊、榿木、烏桕等。通過加強對原有護堤防浪林的撫育管理、及時對缺損段進行補植、合適地段將林帶寬度保持在50m等措施,營造防浪林帶,穩固防洪堤壩,使宜林地段林帶斷帶率小于5%,最終形成布局合理、結構優化、功能完善的森林生態廊道。
3.2 建設護岸防護林 工程建設主要涉及長江東岸、西岸和江心洲區域,在不影響堤防等水利工程安全,留足工程管護、防汛搶險等交通通道的情況下,在堤壩背水側100~150m范圍內適宜造林地塊進行造林。可選擇的樹種有楊樹、柳樹、池杉、泡桐、楸樹、楓楊、刺槐、國槐、側柏等。通過加強對原有護岸防護林的撫育管理、及時對缺株斷帶地段進行補植、在合適地段將林帶拓寬至100~150m等措施,進一步擴大生態廊道空間,使宜林地段林帶斷帶率小于5%,打造標準高、功能完善的長江護岸防護林帶。
3.3 實施“四退四還”工程 開展“退建還林”工程,針對非法碼頭、采石塘口、船廠以及廢棄廠礦和堆積地等侵占的岸線,可采取客土整地等措施,選擇抗逆性好、具有固氮作用的深根性鄉土樹(草)種,進行“喬、灌、草”多層次栽植復綠。開展退耕還林工程,對適宜進行造林的內陸灘涂地塊進行退耕還林,全面打造沿江生態走廊。開展“退漁還濕”工程,以保護濕地生態多樣性和提高濕地生態服務功能為主要目標,拆除長江兩岸堤壩臨水側內陸灘地魚塘圈圍,栽種豐富多樣的水生植物,修復長江濕地生態環境,打造沿江生態文化景觀帶。開展“退耕還濕”工程,針對長江西岸及江心洲內陸灘地部分被開墾成農田的現象,通過土地租用流轉、產業結構調整等方式,對適宜還濕的地段進行退耕還濕,全面打造沿江生態走廊,恢復沿江濕地生態功能。
3.4 綠化美化沿線村鎮 加強道路綠化,建設以防風固土、改善環境為主的護路林;提升溝渠綠化水平,對尚未綠化的河渠全面綠化,有條件的地區提高綠化標準[2]。按照森林城鎮和森林村莊創建標準,區域范圍內主要道路綠化率和溝渠綠化率達到95%以上。綠化美化長江兩岸沿線鄉鎮的建成區、居民區,積極創建省級森林城鎮和森林村莊。
3.5 保護修復濕地 加強對長江兩岸沿江自然濕地的保護工作,建設以濕地公園、濕地保護小區及其他區域為基本格局的濕地保護體系,完善濕地分級保護[3]。積極開展退化濕地的恢復與治理工作,全面維護濕地生態系統的自然特性和基本功能,促進濕地生態系統的穩定、良性發展[4]。積極創建姥下河濕地公園、彭太洲濕地公園、金河口濕地公園、小黃洲濕地公園4個省級濕地公園和采石河濕地公園1個市級濕地公園。對主要入江河道和沿江主要洪泛平原濕地開展濕地保護小區建設,規劃完成26處濕地保護小區劃定。
3.6 提升森林生態文化 依托濱江生態資源稟賦,結合長江東岸濱江總體提升規劃,與采石磯、三塔兩浮橋等自然歷史人文景觀相融合,將長江東岸打造成集“農+旅”、“文+旅”、“體+旅”于一體的發展模式。長江西岸堤壩背水側以農田和蔬菜大棚為主,通過開展化肥、農藥減量和替代使用,不斷加大測土配方施肥的推廣力度,減少化肥、農藥的使用,逐步降低農業面源污染對長江水體的影響,將長江西岸打造成有機生態采摘園和高效農業觀光園。依托姥下河濕地公園、彭太洲濕地公園、金河口濕地公園、小黃洲濕地公園、采石河濕地公園等省、市級濕地公園的建設,開展以濕地休閑觀光游憩、濕地科普和宣教、濕地農耕文化體驗為主體的濕地生態觀光旅游發展模式。
4 構筑完備的科技支撐體系
4.1 落實林長制管理與責任體系 全面落實市、縣(區)、鄉鎮(街道)、村4級林長制體系,區域市級林長和副林長主要負責指導本區域的森林保護、培育和發展等工作,協調解決重點難點問題;縣(區)級林長和副林長負責本責任區的森林資源保護發展工作,協調解決重大問題,監督、考核本級相關部門和下一級林長履行職責的情況,強化激勵與問責;鄉鎮級、村級林長和副林長主要負責組織實施本區域的森林資源保護發展工作,建立基層護林體系。
4.2 構建精準高效的林業科研體系 建立森林資源保護管理專家咨詢庫,對森林生態系統的相關工程項目及管理進行技術指導。充分發揮各方優勢,加強與研究機構、科研院所和大專院校的合作,就林業基礎設施建設、技術能力提升、專用人才培養等方面達成廣泛協作,著力構建精準高效的林業科研體系。
4.3 加強林業信息化建設 整合森林防火、林業有害生物防治監控體系,設立森林資源監測點、森林防火監控點與有業有害生物監測點等多種形式的監測點。開發林長制移動應用客戶端,實現基于林長制信息化平臺的實時查詢、管理、統計、監督和考核機制,完成傳統林業向智慧林業的轉變。
參考文獻
[1]劉方伏.奎湖省級濕地公園建設的幾點建議[J].安徽林業科技,2015,41(02):54-56.
[2]呂偉軍.中美城市步行道綠地研究[D].沈陽:沈陽農業大學,2005.
[3]董得紅.青海濕地資源現狀及保護管理對策探討[J].青海環境,2014,24(04):158-160,182.
[4]苗君強.資源型城市低碳生態轉型的建設路徑研究[D].天津:天津大學,2014.
(責編:張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