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田健司

去年春季,日本料理連鎖店“彌生軒”進行了一項試驗性改革:將添飯從無償改為有償。因為據調查,不需添飯的客人認為無償添飯“不公平”,由此心生不滿。
同年,兩名坐輪椅的殘障人士當選日本議員,參議會為他們修改了國會開會規則,允許護工在場為其提供幫助。對此網上出現了不少反對言論:“這些殘障人士應當自行承擔相關費用!”“不要用我們交的稅給他們支付看護費!”
這兩件事情中,提出批評的人其實并沒吃多少虧,可依然對他人的獲利感到厭惡。當今社會,這種人越來越多了。
一位在東京某女子大學任職的副教授至今無法忘卻與一名學生的沖突。他深深地嘆了一口氣說:“我不得不放棄與對方溝通,交流過程讓我心累,我又不能訓斥她,她的想法真是讓我啞口無言。”
新學期伊始,一位與他相熟的學生突然對他說:“老師,我想拜托您一件事。”她希望老師通過點名來考核學生出勤情況。副教授則認為,大部分學生都能按時上課,通過點名給他們加分沒什么意義。為檢驗學生對課程內容的理解,他選擇為學生們布置小論文作業,根據論文的完成情況評分。這還是在他察覺出這名學生對課程成績的評定方式不滿意后,經過認真思考,才提出的論文考核辦法。但他沒想到那名學生還是強烈反對。
她似乎認為,倘若出色完成論文的學生獲得了高分,自己就沒有優勢了。副教授進一步與她溝通,她才說出心里話:“那些人不來上課,卻能拿到好成績,這種行徑難道不狡猾嗎?”副教授沒想到學生竟然會有這樣的想法,他無奈地繼續勸說道:“就算有這樣的學生,他們也可能是因為有事才沒去上課。通過論文獲得高分并不是狡猾的體現,而是努力的結果。”該學生無法認同他的觀點,一味堅持“上課點名是理所應當的事情”。最終她也沒有與副教授達成一致,拂袖而去。
東京洞察力心理咨詢中心的法人代表大島信賴說,不少來做心理咨詢的人都屬于“絕對無法容忍他人獲利”“總覺得自己吃虧”的類型,社會中因這種心態而痛苦的人越來越多了。
大島用“無名怨憤”這一心理學術語解釋了這類人的行為。“無名怨憤”是指弱者對強者的積怨心理。大島從經驗出發,指出認真上課卻擔心成績的學生是“弱者”,逃課卻成績優秀的學生是“強者”,很多人都傾向于認為“弱者的行為才是正確的”。

1.連鎖料理店“彌生軒”嘗試將添飯改為有償。2.國會為殘障議員修改開會規則招致了反對。3.紅毯外,影迷們爭先恐后。他人“投機取巧”獲得簽名的做法令受訪女性感到憤怒。
一位受訪的45歲東京女子在講述她的經歷時,忍不住說:“那個人太奸詐了!”她甚至因此而不愿回憶那件本應開心的事情。
六年前,好萊塢影星布拉德·皮特和安吉麗娜·朱莉在東京六本木之丘出席電影宣傳活動。這位受訪女子幸運地抽中了門票,與好友一起去了現場。那是僅限400名影迷參加的小型宣傳會。皮特和朱莉走過紅毯時,不時回應影迷們的歡呼,與影迷合影,為他們簽名。兩位影星姿態優雅,粉絲們的競爭卻異常激烈。盡管現場有安保人員,影迷們還是爭相涌向前排,受訪女子與她的朋友也在其中。
當時,有位母親帶著自己剛上小學的孩子也參加了活動,她讓孩子上前索要簽名。這位受訪女子說:“估計她是覺得朱莉那么熱衷于慈善活動,肯定會優待小孩子吧。”果然,朱莉給小孩簽了名,并與母子二人合影。
這件事讓受訪女子無比憤怒。她與丈夫沒有孩子,平時看到別人家的孩子也只覺得吵鬧煩心。她說:“正因如此,我才格外生氣,對那個媽媽生氣,對小孩也生氣。”
這種情緒究竟從何而來?大島認為它們出現的原因在于“優劣的錯覺”和“錯誤的平等意識”。他說:“很多人堅信,在人際關系中,自己屬于‘上級,他人屬于‘下級,一旦他人獲利,就會產生想要抨擊對方的情緒。有些人的憤怒或許是出于人人平等的理念,但在這個世界上,要求每件事都平等是不可能的。”
發達的科技讓人類自以為無所不能,從而催生出“以自我為中心”的心理,進一步導致了痛苦的產生。
作為宗教學家的西塔公崇,又是如何看待這種現象的呢?他說:“在佛教中,‘苦是指人因事情不按自己的預想發展而產生的痛苦情緒,這與我們談到的幾個事例相吻合。人們以自我為中心,只想得到自己想要的結果。對于不合心意的事,不僅拒絕接受,還因此發怒,這樣下去他們將無法看清事物的本來面目。”
西塔還指出:“在宗教學習中,人通過了解自身局限,獲得了從‘相對角度看待自身的能力。在宗教弱化的現代社會,將自身視為‘絕對的人不斷增多。此外,科技的進步讓人類得以把控許多從前無法掌控的事情,這也推進了人類心理絕對化的進程。”發達的科技讓人類自以為無所不能,從而催生出“以自我為中心”的心理,進一步導致了痛苦的產生。
一位住在東京的32歲全職太太過著缺乏人際交往、過度封閉的生活。四年前,她與相親對象結婚了。兩人剛接觸時,對方整潔的儀表就讓她產生了好感。步入婚姻殿堂之時,她收到了周圍許多人的祝福。
結婚半年后,一名曾和她同在管弦樂隊的高中同學,通過手機軟件LINE聯系到她。兩人關系并不是很好,很久沒聯系過。同學說:“我要結婚了,你能來參加我的婚禮嗎?”當時正好有其他同學叫她一起去,她不好推脫,就答應了。不曾想,這次突然的聯絡,讓她從此有了一個難以打開的心結。
此后,那位女同學時不時就給她發信息:“有空出來喝茶聊天嗎?”“我有事想跟你說。”那個時候的她還有工作,經常以工作忙為由拒絕對方,但直覺告訴她,同學一定是想說自己懷孕了。后來,她從別人口中證實了自己的猜想。
“明明是我先結婚的,我那么想要孩子,憑什么晚結婚的她比我先懷孕?”這件事讓她感到難過。為了避免看到育兒相關的話題,她不再使用任何社交軟件,盡可能避免他人目的不明的聯絡,就連LINE也僅用于聯系家人和朋友。
現在這位女性正在接受不孕治療。她總覺得自己過得不順。她說:“別人的幸福讓我痛苦。同學懷孕之后,我們的關系變得不上不下的,既不親近,也不算陌生。我很煩惱。”
心理咨詢師大島特別提到,有些人不僅會因他人獲利而在心里默默痛苦,還會突然攻擊他人,將心理活動通過言行表現出來,這種情況需特別注意。他說:“人格的崩塌會破壞你的人際關系,讓你丟掉許多機會。”
一位35歲的女性在某公司的工作餐廚房工作。兩年前,她目睹了一名50多歲的女同事欺負新員工,最終被公司辭退的事。她說:“那名同事總是欺負廚房新人,在她的職場暴力下,約有10個年輕人辭去了工作。”那位同事不論事情大小,都以嚴苛的語言批評和指責新員工:“你切蘋果的刀工太差了!”“你連打掃衛生都做不好嗎?”“你的能力也太差了,怪不得沒人愿意和你結婚!”
受訪女性奇怪為什么自己沒成為同事職場暴力的對象。有一天她終于知道了問題的答案:“那些年輕人不論去哪兒都能很快找到工作,一想到這點,我就生氣。因為我就沒法這樣輕輕松松得到一份工作!”
最終,這名同事的不當行為被公司發現,怒氣病讓她丟掉了工作。
[譯自日本《AERA》周刊]
編輯:侯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