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歷史上的“真定府”即今天的石家莊地區,歷來是重要的行政和軍事重地,在這里盛傳著正定常山戰鼓、藁城戰鼓、韓通戰鼓、趙縣南寺莊背燈挎鼓、新樂羲皇圣鼓、元氏扇鼓等多種鼓樂形式,這些名目繁多的鼓種成為區域文化中閃亮的符號,由于這些鼓點節奏在擊奏打法上不盡相同,又由于所承受的物質載體基本相同,這些鼓種與地區的發展變化有著重要的聯系,從某種意義上也體現出了軍事、地域的文化表現形式和內涵。本文通過對明清時期文化、鼓樂等文獻史料、文物圖像、活態傳承材料進行梳理,進一步對石家莊地區鼓樂藝術和發展內涵以及價值進行挖掘,以推動石家莊地區鼓樂的發展和傳承。
關鍵詞:真定府 明清時期 鼓樂 文化
一、明清時期的“真定府”
歷史上的“真定府”是以今天石家莊地區為代表的主要代名詞,與歷史上“正定府”同屬一概念,今天人們熟知的“真定府”則是清代雍正時期由于避諱名號而改為“正定”一詞的緣故;歷史上“真定府”的治所所在地就在今天的“正定縣”所在地,故本文所指的區域范圍不只是正定縣,而是明清時期的行政區劃范圍。
明清時期,“真定府”的行政區劃范圍為,明代時期由元代的“真定路”改為“真定府”,主要轄11個縣5個州和若干關城,形成以真定城為中心的城市體系,①在政治上直隸京師是保護京城的重要大門,成為控制燕晉咽喉的交通中心,成為溝通京師與西北、西南地區的交通要道,②這個時候當朝政府還在真定府設立了真定衛,政治、軍事地位與當時順天府的地位非常接近,形成了軍事重地和重要的政治職能中心。清朝伊始,“真定府”仍轄5州13縣,順治年間政治權限移至保定府,雍正期間為避名諱改為“正定”,縮小政治權限,改為府轄直隸州,由此轄13州縣,③政治區劃的變化使城市格局更為重要,進一步加強中心城市的職能。
經濟上明代的“真定府”是大好景象,南北的晉、徽商賈云集于此,真定當時依靠太行山以林木資源向京師供應柴炭和向商賈經營木材生意,據嘉靖年間《河間府志》記載:“販木植者,至自真定。”④除此之外當朝政府下令河北民間大量養馬,因此真定城馬市活躍,四城口均開市,且一期五天成為很有影響的商貿城市,集市成為當時每天的慣例,商業活動在此時期非常繁榮;清代伊始由于統治者的眼界造成了民生寥寥,且自然災害非常嚴重,但是由于真定府注意水利工程得力修造,為此地的經濟帶來了飛速的發展,正定府所轄的各個城鎮集市貿易興旺,每縣都有大的集市輪流坐莊,稅收也極為得力,從而促進“牙行”制度的發展,推進了各項商業制度的完善。
從城市的建筑看,真定府所管轄區域范圍歷史遺跡眾多。明清時期崇尚治學,各地都建有文廟,尤其是真定府文廟氣勢輝煌,體現了官家大氣之相;真定府的九樓四塔八大寺、二十四座金牌坊,體現了佛教興盛與民居規劃有致的場面。名人故居、貴族官邸,都體現了當時真定府的規格。灤州的安濟橋、永通橋、柏林禪寺、井陘的福慶寺等等都是具有價值的人文景觀。自然景觀則以真定府為中心,太行山綠色屏障、鹿泉抱犢寨的臥佛山美姿、平山的美駝梁、靈壽的五岳寨等都呈現出太行的俊美、豐富的文化內涵。有很多名人都曾在這里駐留,明清時期涉及真定府的各方面內容就有七十多篇,⑤正定本地籍的作家有三十多位,作品五十多篇,戲曲承襲元代有影響的雜劇,在這里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河北梆子、絲線、秧歌戲都是老百姓喜愛的傳統藝術。
由于明清時期特殊的行政區劃,形成了真定府的一個完整的區劃,這是吸引眾多文化元素的重要條件。因此,無論是國家政治需要、軍事需要,還是民眾的社會禮俗生活需要,以國家禮樂制度為標志、軍隊的依仗為標志、民眾生活禮俗為標志,就產生了相應的鼓樂藝術形式。
二、“真定府”鼓樂藝術
鼓這件器物是從國家到地方、從官府到鄉紳、從祭祀禮儀到風俗娛樂都不可或缺的一件重器,作為樂器之長,它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整個石家莊地區就活躍著多種多樣的鼓樂表演形式,每逢節假日、慶典儀式,各種不同的鼓樂便成表演的主角,因各個地方演奏的形式不同,鼓在表演中所擔當的角色也不同,從而呈現出形式多樣,鼓點節奏豐富多彩的樣態。
(一)“真定府”鼓樂類型
明清時期,不論王朝的更替、戰亂帶來的傷害,還是上天帶來的災難都阻擋不了藝術的發展,王權集中制在這兩個時期尤為明顯,“禮樂”得到了更大的推崇,相對“俗樂”來說,在經濟發展與社會交流中得到了更為廣泛的發展空間。鼓此時用途尤為廣泛,清版本的《正定府志》《正定縣志》中關于禮樂和民俗中使用鼓樂的記載很多,其中有鞭春、祭孔等祭祀活動都以鼓樂為主,風俗中民間老百姓用樂也很豐富,說明鼓樂在整個石家莊地區非常繁盛。
鼓在石家莊地區作為樂器,從使用的形式來看,其一屬于合奏型,常常以旋律樂器為伴,演奏曲目大都是固定曲牌,經常以坐樂和行樂兩種形式演奏;其二屬于主奏型,常常在群擊樂器中鼓本身就是這個樂種的主奏樂器;其三是獨奏性,主要是以單個自擊型為主。
(二)“真定府”鼓樂品種
流行在石家莊地區的鼓樂品種十分豐富,有鑼鼓樂,有邊唱邊跳邊奏的扇鼓樂,還有作為伴奏的鼓吹樂。其中,鑼鼓樂及學界所提到的以打擊樂器為主,不加旋律的樂器即“清鑼鼓”“素鑼鼓”,大致分為大鼓、戰鼓、架鼓三種類型。老百姓喜愛的扇鼓,與旋律樂器合作的“鼓吹樂”,都在石家莊地區廣為流傳,可以追溯到漢代的鼓吹樂,現在應用場合非常廣泛。
大鼓,形制較大,鼓面蒙牛皮,直徑尺寸一般在1~2米左右,木質鼓桶,一般以椿木和楊木材質制作,鼓高直徑為80~90厘米之間,由于其形制特大,又因為許多村鄉都有這種大鼓,在區分其名稱時都以所在的村或地名進行冠名“某某大鼓”,此鼓主要流行于石家莊市及郊區、鹿泉、欒城及正定各地。以前主要是在臘月至正月演奏,平時用于廟會及民間醮事活動,現在節假日和慶典都進行表演,樂隊編制一般都是大鼓一面(有的地方多面大鼓同時敲擊),配置大鈸(或大镲)及大鐃少則十幾副,多則幾十副,根據實力與愛好不同,有條件的地方配有小鼓一面,有的地方不配小鼓。演奏時基本采用四人站在鼓車上,用棗木棒鼓槌進行敲擊,配合鐃、鈸、镲進行演奏,鼓點洪亮節奏多變,各個地方的大鼓都是不同曲牌鑼鼓段連綴而成的曲牌連綴進行演奏,構成非常好聽的鑼鼓段子。
戰鼓,主要是以鼓面直徑在35~50厘米之間的雙面牛皮小鼓,木質鼓框直徑高在40厘米左右的形式存在,以鼓鈸數量為1:1的配置比例進行演奏,一般人數都是30多人,基本是15鼓、15鈸,外加小鑼1至2面,鼓點節奏以武術點為主,演奏形式有對奏、輪奏,樂句由長句漸漸縮短,形似塔形,愈演愈烈。鼓段是由多個鑼段曲牌體組合而成的連綴套曲,表演性極強。
架鼓,用以腰挎,雙鼓面直徑30~50厘米、筒圍直徑40~50厘米高的牛皮鼓,配以直徑30厘米左右鈸(或镲)、鐃2~4副、1~2米大鼓一面或多面,組成一個打擊樂隊。一般挎鼓與鈸的數量比例是1:1,每個鼓隊人數不定,但是一般是規模龐大,鼓點節奏以多個曲牌形成套路構成的連綴,鼓聲以薄脆快為特點,速度極快如萬馬奔騰,慢時如雨打芭蕉,成為挎鼓表演的精品之作。
扇鼓(單鼓),自擊型單皮鼓,民間統稱九連環,在石家莊地區廣大的山村平原廟會祭日都會見到扇鼓的身影,它攜帶方便,可以一人使用,也可三五成群,更可群體。演唱以敘事為主,在演奏中有兩種變現形式,一種是左手持鼓右手持鼓槌,邊唱邊奏,另一種形式即雙手都持鼓做道具進行演奏,使用者演唱歌曲小調,在廣大的農村都有扇鼓的身影。
(三)“真定府”鼓樂歷史遺痕
在正定的縣志、府志、古常山郡新志等重要的文獻材料中,都有鄉民使用鼓樂的記載,其中《正定縣志》中記載:“元宵……于中庭市井簫鼓喧鬧……”⑥“城市村虛鑼鼓”⑦“民間競相婚娶鼓吹不絕鄉塞于途”。⑧《靈壽縣志》:“鄉人借蠟燭奏鼓吹樂而竭城內外”。⑨《古常山郡新志》記載:“正定縣‘花燈競賽,鑼鼓喧鬧;贊皇縣‘歲時元宵簫鼓迎街;各民間社團組織架鼓會:多由村里公款或私人樂捐購置銅鑼、鈸、鼓,會員多系自由參加,遵守會規,精煉技藝,為祝賀新年或敬神賽會效力表演。”⑩這是針對百姓們的生活和政府組織的民俗類;禮儀性的記錄則更為多,關于祭祀、文廟的釋典禮則有更多的鼓樂參與的例子,清縣志記載,每年立春的頭一天,政府官員組織鄉紳前去東郊迎牤牛之神來到儀門設香案進行祭拜,在祭拜的過程中首官要擊鼓三下,然后眾鼓開始敲擊,向空中拋灑五谷等;⑾發生日月食,擊鼓救護日月的活動內容中,擊鼓的程序都很詳細。⑿在明清時期,真定府所管轄的縣志中官府組織的釋典禮都有鼓樂參加,尤其是可以追溯到真定府文廟有一塊碑《真定路學樂戶記》(歐陽元),⒀這是官辦學習禮制音樂的重要記錄。除此之外,有很多鼓樂都是明清時期的民間傳說,例如趙縣南寺莊的背燈挎鼓、藁城戰鼓、常山戰鼓、韓通戰鼓、栗村大鼓、談固大鼓、正定西關大鼓,欒城大營鎮、冶河等地的戰鼓等等,都是有關于明清時期的傳說。有關文物在圖像和考古中都有鼓的身影出現,正定隆興寺摩尼殿明清壁畫、大悲閣須尼座石刻中的鼓、邯鄲磁縣中茹茹公主墓中的擊鼓俑人,都是歷代鼓樂使用的鑒證,這說明歷史上鼓樂在這里的繁榮程度。
三、“真定府”的鼓樂文化剖析
歷史是積淀,是根源,沒有歷史的積淀,便沒有今天的發展,我們要尊重歷史,回到歷史的現場看今天,尤其是石家莊的鼓樂文化,通過歷史圖像、文物、傳說等不同的材料使我們對它有了全面的了解,而且更加直觀地促進真定府鼓樂藝術在當下的接納和傳承。明清時期的國家禮樂制度的推行和變化,真定府的鼓樂藝術在禮樂制度下的使用和在俗樂發展中的歷程都是對其研究的重要史料。無論是釋典禮、祭祀鞭春還是救護日月等,都不可缺少鼓樂的使用;“禮樂生”的培養反映出國家對禮樂制度的重視程度。民間祭祀、狂歡活動更是需要鼓樂的參與,筆者在搜集文獻的過程中就看到,真定府所管轄范圍內的各縣關于臘月三十祭祀所謂的“臘祭”中都有鑼鼓樂的參與,在真定府所在縣城至今還保留著一樣民俗,即每年的臘月三十,城內的二十四道城中村(所謂的街道大隊)在這一晚上都要舉行“散蠟”活動,這是當地老百姓最為重要的一個祭祀活動,在會首的組織下,人們紛紛舉起向往好運的各種造型的燈籠,跟隨者鼓隊前往拜廟互相祝福,鑼鼓開道也稱鬧年鼓,鼓聲陣陣營造著一種吉祥和神圣的開拓之路。
今天,一座正定城半部佛教史,在整個城市建筑中我們可看到它清晰的中軸線建筑,尤其是在歷史上很有影響的體現皇權威風的“隆興寺”。摩尼殿中有一幅明代大型的壁畫《西方勝景圖》,這幅畫的本意是反映西方極樂世界的人生態度,實則是人間美好的愿望,里面的大、中、小三種樂舞場景里都有大鼓樂器出現。可見,真定府一帶是好鼓的,據老人們說過去都是以牛車拉著鼓行進演奏,曾經獲鹿(今鹿泉)一帶有“五里莊大鼓震死牛”的說法,再有早在天寶年間,南村有百面大鼓同敲,鼓連一片天,聲音震天地,氣勢很輝煌。明時期產生的藁城戰鼓不僅鼓聲悠揚,而且鈸舞的視覺沖擊完全表現了男子剛強豪邁的性格。真定府的鼓聲氣勢正是鄉愁的一種體現,這種鄉愁就是老百姓常說的“鄉音”。
如今,石家莊地區的鼓樂已經成為石家莊地區重要的文化品牌,它也是當地特色的符號和代名詞。為了更好地傳承和發展,從2002年開始至今,每年的農歷2月2日舉辦鼓樂大賽,在民俗“龍抬頭”的日子里“春雷大地擂鼓響太平”,借助美好的愿望來推動鼓樂的發展與傳承。筆者親歷了這九屆的活動,每每看到都是激動不已,活躍在石家莊地區的鑼鼓樂不斷帶給大家振奮的精神。本文中,筆者以“原生”“包裝”“打天下”三個階段來說明鼓樂文化品牌發展與傳承的過程,“原生”是石家莊的鼓樂在“鼓樂大賽”品牌的建立過程中在各地的挖掘;“包裝”是對鼓樂特點和表演的進一步刻畫;“打天下”是通過鼓樂大賽的推動,使地方鼓樂走向全國。石家莊鼓樂走到今天,離不開相關部門的重視和人民的喜愛,相信將來它也一定能得到良好的發展與傳承。
注釋:
①②③④栗永,梁勇:《石家莊城市發展史》,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99年10月第一版,第81頁、第82頁、第90-91頁、第86頁。
⑤中共正定縣委員會正定縣人民政府編著:《古今正定》,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87頁。
⑥⑦⑧⑾⑿⒀[清]趙文濂,纂:清光緒元年《正定縣志》影印本,河北人民出版社,2008年6月第一版,第708頁、第710頁、第766頁、第767頁、第489-450頁。
⑨[清]陸隴琪:清康熙二十五年《靈壽縣志》卷一風俗。
⑩于華鋒編著:《古常山郡新志》“中華民國”
七十三年元月,第137-139頁。
參考文獻:
[1][清]鄭大進,纂修.正定府志 乾隆二十七年(1762刻本)[M].北京:國家圖書館.
[2][清]慶之金,賈孝彰,修.正定縣志四十六卷首一卷末一卷[M].光緒年間(1875).
[3]栗永,梁勇.石家莊歷史文化叢書[M].天津: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1.
[4]秦進才.燕趙文化歷史文獻研究[M].北京:中華書局,2005.
[5]項陽.接通的意義[M].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2014.
[6]袁靜芳.樂種學[M].北京:華樂出版社,1997.
[7]任方冰.明清軍禮與軍中用樂研究[M].北京: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14.
[8]中共正定縣委員會正定縣人民政府.古今正定[M].保定: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
[9]于華鋒,編著.古常山郡新志[M].臺北:1984.
★基金項目:本文系河北省教育廳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明清真定府鼓樂文化研究”(項目編號:SQ172043)。
(作者簡介:于宙,男,碩士研究生,河北傳媒學院,講師,研究方向:中國傳統音樂)(責任編輯 劉冬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