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攝影作為科學技術出現在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這不僅激發了藝術家的不斷創新,同時也改變了藝術的呈現方式。本文試圖以攝影為線索來梳理不同時期畫家的創作思想,來闡明生產力是藝術文化發展的動力。
關鍵詞:攝影 后現代主義 生產力
從人類文化史上來看,藝術的三次飛躍正是與科學的結合:第一次飛躍是古希臘時期,畢達哥拉斯將“黃金分割法”的科學理論融入建筑、雕刻、繪畫、音樂等各藝術門類中以創造美感;第二次飛躍是歐洲文藝復興時期,身為科學家的達?芬奇將幾何學、透視學的科學原理運用到繪畫藝術中以促進繪畫的發展與完善。顯然,科學成果不僅改變了藝術的創作方式,科學理念也改變了藝術家的思維方式和心理結構,從而推動了創作觀念與方法的革新。第三次飛躍在19世紀中期西方第二次工業革命,這一時期創造出大批電子機械產品,其中便包括相機。正是攝影的出現,將西方從文藝復興以來以真實再現為傳統的苦差中解放,激發畫家的大膽創新與嘗試,他們致力于自由地表達內心感受,為人們提供了迥異往昔的審美體驗,豐富了人類美術創造的歷史。
一、現代藝術的覺醒
1938年1月7日,巴黎天文臺臺長弗朗索瓦?阿拉戈向法國科學院介紹達蓋爾式攝影法,宣布了攝影的出場。攝影最初是作為一種科學技術用于服務醫學、考古記錄、法院證據等,其卓越的復制性、客觀性為社會帶來了極大便利與進步。人們可以輕易地拍下對象,并且完全呈現現實。大眾對攝影的好奇與追捧,使畫家放下畫筆投入攝影的創作中,一時間攝影與繪畫的關系變得曖昧不清。
在攝影最初登場的年代,印象派畫家馬奈便脫離忠實再現客觀的傳統思想禁錮,一幅《草地上的午餐》敲開了平面化的大門,他不顧高雅的趣味將身份不同的人物組合在畫面中,擺脫權威,宣告自由。后印象主義畫家則在無視再現傳統的基礎上,弱化或忽視透視和光影效果,而強化物體的內在結構,塞尚、高更、梵高這些畫家都將平面化風格一貫到底,甚至在用色方面脫離客觀,而用來表現內心感受。
到了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工業與科技的快速發展也刺激和孕育出歐洲的現代主義美術。畫家爭相創新,爭做先鋒,如立體派運用了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構成主義、未來主義、包豪斯、風格派則具有了工業技術的效果。總的來說,他們在反對傳統再現的原則上,逐漸趨向平面化、抽象化、純粹化。然而現代主義美術在極力與攝影撇開關系的同時也漸漸地與大眾疏離,因為現代主義美術所強調的主觀表現原則,把主要的精力集中在對畫面二維平面性的探討上,畫面表達的思想幾乎不依賴于現實中任何可見的物質,這種依賴于抽象思維的觀畫方式,意味著現代主義美術并非面向普通大眾,這樣一來藝術又被束之高閣。
二、后現代藝術的反叛
與現代主義美術不同,后現代主義美術與攝影十分親密。在影像逐漸泛濫的工業社會,藝術家認為已經不再需要創造更多畫面,許多現成的照片已經可以滿足創作需求。由于圖像具有直觀的、感性的、淺邏輯性和易于普及的特點,藝術家開始運用現成的圖像、物品來進行創作。挪用、拼貼、解構與重構、復制等多樣化的、包容的自由創作,是后現代藝術的創作特征。在安迪·沃霍爾的《瑪麗蓮》絲網版畫系列中作者借用明星的相片為基礎,仿造劣質印刷套色和錯位風格夸張的創作手法,使得作品呈現鮮明的視覺沖擊力。作者不僅打破了絲網版畫與攝影的界限,也徹底顛覆了夢露在影迷心中原有的形象。現代社會有大量的機械復制品充斥著人們的生活,一切都可以批量生產,毫無原創也無需原創,以此來反映出商業社會中人的空虛和迷失。他們徹底推翻現代主義對藝術的標榜,擊破了精英的藩籬,藝術家對攝影作品的利用逐漸呈現繁榮態勢,使藝術形式更加趨向多元化。
三、結語
任何藝術形態的產生和變化都是特定環境下的產物,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政治、經濟和精神文化激發了人們復雜豐富的情感和深邃的哲學思考。我們所處的時代比以往任何時期都發展得更快,但是帶來的疑問與迷茫也同樣困擾著當代人的生活。因此,一個好的藝術家不僅是一個基本功扎實的“寫實畫家”,還要具備足夠深刻的思想和洞察能力。通過對印象主義到后現代主義的觀察我們不難發現,盡管它們的觀念互相沖突與對抗,表現形式也各式各樣,但其背后都凝聚著對當下社會的思索,所有的創新都根植于當代的社會。與其說是攝影的出現改變了繪畫的軌跡,不如說是生產力改變了人類的思想。
參考文獻:
[1]歐陽英.中外美術史[M].北京:中央美術學院出版社,2008.
[2]彭吉.藝術學概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作者簡介:陳星宇,女,碩士研究生在讀,青島科技大學,研究方向:中國畫)(責任編輯 劉冬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