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科幻片塑造了無數令人眼花繚亂的機器人形象,俘獲了無數觀眾。科幻片中機器人身體形象隨時代發(fā)展也不斷發(fā)生變化。這種變化以人類的肉身作為參照。本文將西方科幻片中的機器人身體統(tǒng)稱為類人身體,類人身體在電影中承擔著敘事與隱喻的雙重功能,也反映了人類自身的憂患意識。
關鍵詞:西方科幻電影 類人身體 身體景觀
匈牙利電影美學家巴拉茲曾說:“電影使人變得重新可見了。”[1]在科幻電影中,機器人作為人類的他者,成為敘事的推動器,也成為觀眾快感的源泉。
一、規(guī)訓的身體:身體與意識的悖論
身體與意識復雜且糾葛的關系由來已久,在西方哲學、宗教、文藝形態(tài)上都有過尖銳的爭論。
從哲學上看,整個西方的哲學傳統(tǒng)可以說是一種“肉體缺席的哲學”。西方先哲柏拉圖認為肉身是溫柔的陷阱與罪惡的深淵;笛卡爾認為身體是心靈的附庸。宗教發(fā)展歷程中,也普遍采取對肉體輕視與詆毀的態(tài)度。文化脈絡中,由于印刷術的發(fā)明,概念文化長期處于霸主地位,視覺文化展現(xiàn)的身體長期處于次要地位。
徳勒茲說:“電影正是通過軀體(而不是通過軀體的中介)完成它同精神、思維的聯(lián)姻。”[2]電影身體作為意識,從遮蔽到可見的歷程,對電影藝術有極大的貢獻,西方哲學對身體態(tài)度的轉變更為電影提供了哲理根據。尼采將身體作為世界的起點,福柯對“自身的關心”,巴耶塔對性、情、欲的無限張揚,都試圖擺脫肉體與意識狹隘的二元對立。
由此可見,身體與意識是無法分開的,而科幻電影中常見的敘事模式——由機器人擁有了自主意識后引發(fā)的人類危機,不只是出于敘事的目的,更是體現(xiàn)了人類對機器身體進行規(guī)訓的欲望。
在科幻電影中,幾乎每個機器人都具有型號、編號,并有嚴格的制作團隊對其性能進行記錄形成檔案。福柯在《規(guī)訓與懲罰》中曾談到,編碼、紀錄、紀律就是一種對肉體的規(guī)訓手段。而在德國導演弗里茨朗的《大都會》中,編碼則具有一種意識形態(tài)的批判性。在電影中,真正被進行編碼處理的是生存在大都市地下城的工人們。為了方便管理,資本家用數字代替工人的姓名。導演朗使用全景鏡頭拍攝工人們如僵尸般的身體,被資本家規(guī)訓的身體成為導演批判的對象。
監(jiān)視也是一種規(guī)訓的手段。福柯的全景敞式主義,使得一種24小時監(jiān)控社會成為可能,監(jiān)視本質上是一種權力對肉體的掌控。《機械姬》中,搜索引擎公司老板在人工智能艾娃房間里設置多個攝像頭進行24小時監(jiān)控,盡管愛娃多番嘗試,仍然無法逃脫監(jiān)視的魔掌。
二、消費的身體:身體成為一種景觀
機器人身體形態(tài)的轉變蘊含著制作者對商業(yè)市場與觀眾心理需求的考量, 特別是女性類人身體具有強烈的消費意味。科幻電影中女性機器人的性別特質被無限放大,使女性機器人淪為色情觀看的對象。《機械姬》中,女性機器人存在的目的之一就是為了能隨時讓制造者發(fā)泄性欲。
時裝是身體的一種延伸與裝飾。《銀翼殺手2049》中的美女復制人擁有隨時變換著裝的能力,這種設定符合當下日新月異的消費型社會需求。
值得一提的是,當機器人對人類的危險解除,這些類人身體立馬就被打回原形,只剩下一副殘破丑陋的金屬外殼。而這種虛幻的美麗也是身體景觀的本質。
三、異化的身體:人類自身的肉身焦慮
科幻片中呈現(xiàn)出來的身體形態(tài),反映的是人類深層集體心理的肉身焦慮。
在《未來戰(zhàn)警》中,人類躲在家中指揮完美的代理機器人完成一切事物,甚至是情感的交流。當電影中的警官回到家中,面對妻子完美的代理機器人,他更愛的是被歲月侵蝕容貌的真實妻子。
電影《她》中,主人公西奧多與人工智能薩曼薩相愛,但她無法擁有真實的肉身,兩個人相愛后仍是無盡的空虛孤寂。
這種數字化的身體,是一種非肉身的身體,充滿了數字的想象,卻沒有肉欲的感覺。靈與肉一旦分離,人類就只是一個了無生趣的空殼。
此外,西方科幻電影中還塑造了和人類真假難辨的類人身體形象,即器械類人身體和人類達到了高度的重合。但在科幻電影的敘事模式中,人類仍舊無法接受類人身體的存在,這一矛盾的存在實際反映的是人類自身的肉身焦慮。
正如《銀翼殺手》的結局,復制人羅伊生命殆盡時所說:“所有這些時刻,終將流逝,一如眼淚消失在雨中。死亡的時刻到了。”不管何種科幻身體形態(tài),也許都無法逃脫時間的劫難,人類也一樣。
四、結語
科幻電影中的身體形態(tài)復雜多變,本文只在這里做了三種簡單的類型梳理,但仍可從其中窺見一定的科幻片敘事模型與創(chuàng)作者的無意識動力。科幻類型經久不衰,2019年上映的《流浪地球》更是取得不俗的票房,這也標志著中國科幻元年的開始。在這種市場熱度下,對科幻電影的研究有一定意義。本文從身體角度研究科幻電影較為新穎,對未來中國科幻電影的研究有一定借鑒意義。
參考文獻:
[1][匈牙利]巴拉茲·貝拉.可見的人電影精神[M].安利,譯.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03.
[2][法]德勒茲.電影(2):時間·影像[M].謝強,等譯.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04.
(作者簡介:胡蝶,女,碩士研究生,武漢大學藝術學院,研究方向:戲劇與影視學)(責任編輯 劉月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