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21世紀以來,隨著戲劇模式的不斷創新,誕生了一系列具有新的劇場風格、思想以及體驗模式的新時代文化演出,“沉浸式戲劇”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大部分的沉浸式戲劇都得到了業內外的一致好評,然而,亦有部分人只是把“沉浸式”作為一種宣傳手段,只追求營利,“物質上用之,精神上拒之”,其作品粗制濫造。本文將對國內外沉浸式文化演出進行對比,以經典音樂劇《悲慘世界》和新興沉浸式戲劇《不眠之夜》為范例,剖析沉浸式戲劇的內在本質,闡釋真正的沉浸式戲劇需要什么。
關鍵詞:沉浸式戲劇 戲劇文本 戲劇舞臺
早期的戲劇演出場地都是傳統的鏡框式舞臺,明確了觀眾與演員的界限。隨著時代的發展和觀眾需求的增加,沉浸式戲劇誕生了。其打破了傳統戲劇中觀眾坐在臺下看演員表演的遠距離觀演模式,創造出多舞臺空間并置的演繹空間組織方式,使得觀眾能夠自由選擇觀演路線和角度,體驗不一樣的劇情。
一、“沉浸式”貴在情感的共振
黑格爾說:“戲劇的意義在于它表現的事件中能見出人立體的目的和情欲?!逼湓趶娬{“人類的精神文化總是表現著人對現實的超越?!泵栏械姆窒砼c情感的共振,使人在心靈上互相溝通與匯合,是任何一部好戲給人類的饋贈。
真正的沉浸式戲劇不僅是從空間概念出發的“打破傳統表演空間的戲劇”,還是在“演”與“觀”中演員和觀眾進行精神交流所構成的流動空間。例如這場劇即便是傳統的鏡框式舞臺,但是你會感受到演員自身以及舞臺美術所帶來的盎然生命力,并將自己充沛的情感與理解融入戲劇之中,這也應當被稱為是沉浸式戲劇。曾經被英國BBC電臺聽眾選為“全國第一不可或缺的音樂劇”的《悲慘世界》從1980年首次公演至今,已有40年的演出歷史,如今在倫敦西區,這場戲依舊供不應求。雖然這部戲劇是傳統舞臺,非定義內的沉浸式戲劇,但是它完全做到了與觀眾的情感共振,并且將文本與舞臺結合得十分完美,以至于在謝幕時讓人有一種“全場觀眾不約而同地起身和長達5分多鐘的鼓掌,也是藝術本身”的錯覺。
正如余秋雨所說:“文化需要親歷,所謂親歷,就是你必須在那個情境之中,你必須在?!边@是沉浸式戲劇的基本目標和理想結果,讓觀眾自動將感官的體驗轉化為認知和情感的體驗與交流,達到沉浸其中的狀態。然而,如今有很多純商業化的演出,打著沉浸式的旗號,卻進行營利創收,中間沒有精神內涵與文化輸入。所以,即便這場演出用了多么高科技的手段,在視覺上和行動空間上讓觀眾置身于內,但觀眾和演出之間依然沒有產生藝術交流,那么這就不是真正的沉浸式戲劇。就像當代波蘭導演耶日·格洛托夫斯基所認為的那樣:“沒有演員與觀眾中間感性的、直接的、活生生的交流關系,戲劇是不能存在的?!?/p>
二、“沉浸式”需要文本與舞臺雙重砝碼
要讓一場戲得以有“情感共振”的效果,深刻的文本和富有創造力的舞臺,兩者缺一不可。戲劇有兩個家:一個是文本,一個是舞臺。文本是運用語言來完成人物的塑造、主題的傳達,給予作品精神之內涵,這是戲劇之根本;而舞臺則是文本的物質載體,導演和演員共同創造令人愉悅或讓人有所寄托的舞臺。我們處于新媒體科技和虛擬現實技術發展的時代,太多導演將目光放在了舞臺形式的高科技上,試圖用聲光電讓戲劇藝術變得更加高級,但這其實是本末倒置的。正如白先勇所說:我們尊重古典,但不因循古典;我們利用現代,但是絕不濫用現代。
從紐約到上海,沉浸式戲劇《不眠之夜》的成功不應當只歸功于“新的觀演模式”,還有深厚的文本根基。讓觀眾感受到戲劇藝術的神秘與美感的不僅是新奇的劇場體驗,還有從中感受到的莎士比亞對《麥克白》眾多人物的大膽刻畫。只有將經典文本與現代舞臺完美結合,戲劇才能煥發更強烈的生命力。董建曾在《戲劇與時代》中提出:當代戲劇面臨的最大挑戰是“戲劇要如何與新時代結合”。筆者認為,答案是要讓戲劇與今天對話——讓戲劇藝術回應時代,不光是用科學技術化的東西來渲染,還應學會如何以引人入勝的方式去解構經典、重塑經典,注重戲劇的內在意涵。
三、結語
近年來,無論是王潮歌的“又見”系列沉浸式演出,還是上海的《不眠之夜》,他們都將尊崇古典與創新舞臺形式相結合,在收益與口碑雙豐收的同時,給戲劇以新生力量。是的,沉浸式戲劇絕不是現場娛樂產品,抑或是現代化、娛樂化的消費品,而應當是一次將傳承經典與培養戲劇情懷相結合的時代衍生物,是讓戲劇重回“藝術皇冠”稱號的不可小覷的一步。
參考文獻:
[1]董建.戲劇藝術十五講[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
[2]王鉻,沈康,許諾.沉浸式展演空間體驗模式與空間組織設計探究[J].華中建筑,2018(11).
[3]白艷穎.淺析沉浸式戲劇:身臨其境的觀劇體驗[J].戲劇之家,2018(17).
(作者簡介:吳桐,女,本科在讀,湖南師范大學文學院,研究方向:戲劇)(責任編輯 劉月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