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義國
【摘要】? 思政課教材資源具有通用性,許多教學案例缺少地方針對性,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要開發和利用本地的課程資源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落實核心素養。思政課課程資源是豐富的,尤其是發生在學生身邊的課程資源更具優勢,本文就學生身邊的思想政治課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進行了一些實踐探索,并針對學生身邊的課程資源在達成教學目標中的獨特作用進行了分析和總結。
【關鍵詞】? 資源 開發 探索
【中圖分類號】? G633.2?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文章編號】? 1992-7711(2020)07-027-02
問渠哪得清如許,唯有源頭活水來。思政課堂教學同樣如此,思政教材是重要的課程資源,由于教材編寫需要考慮通用性,因此,許多教材案例缺少了地方針對性,離學生生活太遠,學生缺少感性認知,如果教師課堂只限于教教材,不僅效率低下,而且難以落實思政課核心素養和課堂教學的目標。為此,我們思政課教師要具備課程資源開發和利用的能力,發揮新課程改革賦予教師的這項權利,依據課堂教學的目標合理開發和利用課程資源,來達成目標。我在思想政治課教學中,就如何開發和利用學生身邊的課程資源,激發思政課堂活力,落實思想政治課的核心素養,進行了如下三個方面的實踐探索。
一、學生身邊的思想政治課課程資源及優勢
思想政治課程資源是非常豐富的,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實驗)》中關于課程資源開發和利用的建議中就指出,除思想政治教科書,思想政治課程資源還包括政治、經濟、文化等各類社會科學,以及時事政治等方面的報刊、書籍、圖片、錄音、錄像、影視作品等。但這也僅是部分的思想政治課程資源,并非全部的思想政治課程資源,且具有普遍性。而新課程一個重要理念是我們教學要更多的關注學生的生活實際,要貼近學生的生活。這就要求我們在關注課程資源的普遍性的同時,要更多的關注其獨特性,尤其是關注發生在學生身邊的思想政治課課程資源。一般而言,學生身邊的課程資源主要是指以學校為中心,發生在校內、外的各種資源。校內資源主要有校園文化、校內發生的事件,師生資源等;校外資源是指校外的人力資源和物力資源,包括每天發展在我們身邊的人和事,以及學校所在的行政區域內獨有各種社會資源。這些資源具有獨特性、熟識性、親切性等特點,開發和利用這些課程資源既能體現新課程理念,又容易引起學生的共鳴,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增強課堂活力和生命力,利用學生的已有的感知,更能落實思想政治課的核心素養。
二、學生身邊思想政治課資源開發和利用的實踐
高中思想政治教材每一章內容在編寫上由正文和輔文兩大部分。正文前面都設有問題情境探究,引導學生學習正文內容,輔助文設有“相關鏈接”、“名言”“專家點評”幫助學生學習。但教材中設置的問題情境都具有通適性,有的內容學生并不熟悉,如果老師由書上給的情境引入問題,有時往往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課堂缺乏活力,難以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例如:在一次教學公開課中,有位老師在教學消費對生產的影響時,引用了書本上的探究情境,“二十年前,為了滿足對彩電,冰箱的需求,彩電業,冰箱業快速發展,”等等,請學生討論消費對生產有什么影響?而高一的學生才十幾歲,對一二十年前的生活知之甚少,缺乏感性認識,結果這個情境案例既沒有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沒有有效的落實核心素養。由此可見,在教學中,我們教師在備課時一定要認真思考,仔細斟酌如何有效的選用課程資源。如果自己開發課程資源,是選擇重大時政熱點還是選擇發生在學生身邊的人、物和事,都要圍繞教學目標進行認真的比較。就教學實踐來說,發生在學生身邊的人和事,對于學生來說,有一定的感知,開發成課程資源更能引起學生的共鳴,激發學生的興趣,彰顯課堂生命力、落實核心素養。如:我在《經濟生活》《企業的經營與發展》教學時,對于書本上提供的某企業的探究情境,學生只是一知半解,在備課時,我就在思考如何更好的完成這一教學任務,我參考了網上許多教師的教學課件,大多老師是引用國內一些知名的集團的經營作為教學案例來引導學生探究的。這案例雖很具代表性,但是,在我們學生身邊也有一家企業,是我縣近年來成立的一家旅游公司,這家公司初期經歷了困難和挫折,現在經營的非常成功,其間經歷了幾次重大決策和創新,特別是這家公司在山頂建了玻璃橋和玻璃棧道以后,游客大增,節假日游客更是要限量上山旅游。作為我縣著名的旅游景點,許多同學都到這個景點旅游過,親身感受這家企業的優質服務和管理,學生對這家企業的經營與發展既有感性認知也有一些理性思考,這是其他課程資源所不具有的優勢,所以我還是決定將其開發為我這節課的探究實例。結果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我讓學生把教學情境案例和課本知識結合起來談企業的經營與發展,由于對探究題材既熟悉又有親切感,并且有一定的感知,每位同學都有話說,結果發言積極,課堂氣氛活躍,于是學生政治認同和科學精神等核心素養和目標就在學生討論和交流中達成,課堂充滿了學生的智慧。還有,我在《政治生活》中《權利的行使:需要監督》這節教學時,教材提供的探究實例是《焦點訪談》中的幾個具體事例,雖然《焦點訪談》這個節目,同學也很熟悉,但提供的具體事例帶有普遍性。在備課時,我想到了我縣電視臺開設的“網絡問政”節目,這個節目是在我校禮堂現場舉行的,并且邀請了我們學校的學生作為現場觀眾和參與者,學生親身經歷了“網絡問政”的過程,體會了如何對權利進行監督。于是我決定利用這一資源作為本課的情境案例,因為它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還能增強學生的政治認同、法治意識和公眾參與的素養。在學習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時,我們班正好有一位老師是縣人大代表,我就請他向學生介紹人大代表的產生,如何行使人大代表的權利和履行義務,人大的組織活動原則等,這種教師資源,一下子拉近了學生和政治活動的距離,學生對這一內容的學習,既有興趣,又有實效。在文化生活的教學中,我在備課時,我也是優先充分利用和開發學生身邊的文化資源,作為課堂上的情景設置或教學案例。如;在學文化對人的影響時,我就利用我校的校園文化,班級文化作為教學案例,在學文化的區域性時,我讓班上同學體會我們縣內不同區域的吃、喝、婚嫁、祭祀等方面的不同,真正感受文化的區域性,在學民族精神時,正好利用我校團支部組織學生每年祭掃烈士墓,談革命精神,讓學生認同我們要大力弘揚民族精神。在哲學的教學中同樣如此,能夠開發和利用身邊的鮮活的教學資源的,我盡量開發學生身邊的教學資源,讓書上的理論和學生身邊的實際有機結合起來,讓教學更“接地氣”,也讓學生深深的體會到要學以致用,樹立正確“三觀”重要性。總之,在教學中,這些發生在學生身邊的課程資源,只要我們教師能有效的進行開發和利用,就會讓我們政治課堂活起來,充滿了活力和生命力,得到意想不到的好效果。
三、學生身邊思想政治課身邊資源開發和利用的反思
通過對思政課課程資源開發和利用的實踐和有關課程資源理論的學習,結合新思政課課標的要求和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思想政治課教師座談會上提到的“八個統一”。我覺得在學生身邊思想政治課程課程資源開發和利用時,重在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我們要體現思政課的目標。目標決定了課程資源開發利用的方向和價值。思想政治課目標是培育學生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政治方向,政治認同,科學精神,法治意識和公眾參與的核心素養,堅持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形成正確“三觀”。因此,我們在開發和利用身邊資源時,要在目標的指導下,圍繞目標實現課程資源的目標性與價值性的統一。
其次,要結合教育、教學實際。高中教育仍屬于基礎性教育,主要是提高國民素質。高中新課程內容在強調要進一步提高全體學生基礎的同時,也要為每個學生的發展打下不同的基礎。因此,在課程資源開發利用上至少要做到,有利于培養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旺盛的好奇心和積極向上的探索精神,堅持求真的態度;有利于培養學生收集和處理信息、獲取新知識、分析和解決問題、溝通和合作的能力;有利于學生的知識自我建構,從內容到形式有利于學生的學習。
第三,要有利于學生今后的發展。“思想政治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是促進每一位學生的發展,這也是課程資源利用的根本出發點和歸宿。因此,在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中,我們應該為學生的發展創造條件,拓寬發展渠道;要做到有利于學生的生活體驗和職業發展。即引導他們將今天的學習與明天的就業緊密聯系起來,為他們未來的獨立生活做好準備。
總之,對于存在于學生身邊的課程資源得到充分利用和合理開發,需要思想政治教師不斷提高自身素質,積極參加學習,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用理論指導實踐,激發思政課堂的活力和生命力。此外,廣大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還應不斷增強開發利用課程資源的意識,增強教學實踐能力,在教學中不斷進行歸納總結,根據思政課課程資源的特點,按照課程目標,結合學校、地方和學科的實際情況,開發利用學生身邊的思政課課程資源,使其在課程實施中發揮其效益和價值,落實核心素養和學科目標,增強課堂的實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