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巧 謝 菲 芮真慧
遼寧大學外國語學院,遼寧 遼陽 111000
三全育人是深入貫徹落實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精神的重中之重,也是踐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主要方式。然而,在當代我國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模式的背景下,是否能全面調動高校各專業課教師和思政專職教師一起把思政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成為當今社會的焦點。現在很多高校的大學生思政教育存在“孤島”困境,只讓幾個思政專職教師站講臺,思政理論課以照本宣科的教學模式在教學實踐中表現出來,也因此影響了很多高校的教育事業的發展。高校作為人才培養的主陣地,堅持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是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的新時代要求。
作為中西文化思想激烈碰撞的前沿學科,外語專業教師的授課中也不乏三全育人的思想。外語專業教師要學習如何通過正確的輿論教化引導外語專業的學生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培養外語專業學生的“民族自覺”和“民族自信”、使外語專業的學生形成正確的獨立判斷價值體系。
課堂內外:在當前日趨復雜的國際形勢和社會環境下,堅守職業道德、提高政治素養甚至比掌握翻譯知識和技能更重要。根據目前口譯及其他外事工作的特點,應特別注意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和對黨的忠誠。口譯課的輔助教學內容中應該有幾個“必讀必看”,對提升綜合翻譯實踐能力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例如《新聞30 分》、《參考消息》、《經濟學人》、《麥肯錫季刊》等。通過長期高強度、不間斷的“課外自修”,在加強學生語言能力和專業領域知識的同時,引領學生在翻譯實踐中使用“標準中文”。始終對學生強化“外事無小事”意識,認為翻譯人才培養歸根結底是高校“培養什么人,為誰培養人”的關鍵問題,因此教師必須充分了解世界大格局,結合學生職業規劃和我國語言服務業的發展特征“潤物無聲”立德樹人。
全球視野+中國表達:對于還未出校門的大學生來說,對中國政治術語的翻譯問題無疑是最具有挑戰性的。這要求大學生充分具備包括種族、性別、年齡、身份、文化、背景等不同領域的專業詞匯。在課堂上,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結合西方修辭學和政治演講的特點,本著“政治性、可讀性、及時性”三大原則,對當下中國時政熱點問題進行分析并高度翻譯其核心思想進而學習其會議精神。伴隨著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主義思想的發展,中國生產力水平總體上顯著提升,很多方面進入世界前列。同時,西方民眾對我國的關注度日益提高,這對我國在政治術語的翻譯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做好政治話語人才儲備工作,加強對外話語體系建設,高校則是人才儲備的“搖籃”,通過外語教師的努力,培養學生對中國事務的關注,對中國發展的信心,對全球化格局的認知,上好這樣帶有“中國溫度”的特色外語課程。
專業課+思想鈣:結合外語課堂教學的需要,不失時機地選取同一新聞事件的國內外不同媒體報道文章來對學生進行批判性辯證思維的培養的同時,提升學生對祖國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從而幫助學生堅定理想信念,讓學生們感受到思考和分析事件的視角更多元,思路更開闊,避免了簡單說教的枯燥乏味。中國人民是實現中國夢的創造者、享夢者,中國教育是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者、接班人,因此思政教育與專業教育“兩張皮”現象需要實現根本性的改變,讓思政教育的內容融入到專業課程之中,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世界觀、人生觀。
第一,“全員育人”思維驅動下高校外語教師加入思想政治育人機制。數字化時代的典型特點是智能互聯、敏捷致勝、邊界消失,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從封閉式課堂思維到開放式跨界融合思維,這就要求高等教育具有更開放的心態、更寬廣的胸襟、更包容的文化品行、更具在開放式社會網絡協同中協同合作的精神,積極主動建立跨學科的育人機制。雖然高校里的專業課和思政課屬于不同的領域,但是二者的最終目的同是育人。隨著時代的發展,高校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思政課程”不斷深化逐漸轉化為“課程思政”,全員參與、全課程參與的大思想政治教育體系也逐漸形成。通過“全員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思維模式,一方面重構外語教學與思政教育的聯系,基于學生需求,提供學生與外語教師溝通交流的互動平臺;另一方面將具有高思想道德素質和高水平德育意識的教師聚集到一起,形成“課程思政”的教學共同體,實現共同育人。
第二,“全程育人”思維驅動下高校思政教育進入外語課堂育人策略,文理通識隱含思政博雅。當前,國內外各高等院校高度重視通識教育,并在教學實踐中嘗試把“全人類的文明經典”介紹給學生,鼓勵學生增加知識廣度、挖掘知識深度、拓展全面視野,進而兼備人文素養與科學素養,形成了文理交融的博雅教育體系。思政教育,也應該是此類教育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外語專業學生而言,當前課程往往過于強調外語語境,對思政教育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卻不夠重視,導致對國情了解不深不透。因此,在外語課程教學中深入挖掘適合思政教育的各種資源,深入推進思政教育和外語專業教學相結合的改革措施,例如,通過精選來自海內外國家領導人演講、人民日報日語版、中國日報英文版等主流媒體報道,加上課堂教學互動內容,有助于學生學會用不同立場不同角度來客觀地分析和研究中外觀點差異背后的深層次根源,更有助于學生理解中國在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等方面取得的偉大成就和尚需完善之處。通過不同來源的教學素材,形成中西不同視角,互為補充借鑒。
第三,“全方位育人”思維驅動下高校“翻轉課堂”式育人生態,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面對新世紀,我國教育的目標和任務是:高等教育質量顯著提高、學生科學研究水平不斷提升、社會服務能力持續增強、人才培養能力不斷提高,創造一批有理想、有道德文化素養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不僅需要高校構建教學平臺,打造思政教育生態,也需要學生參與平臺,融入生態,形成價值網絡。尊重個體力量,形成以學生為中心的平臺化賦能型+分布式自主組織管理結構,共識共擔,共創共享,是持續激發組織活力與提升網絡化交互與協同價值。將思想政治教育寓于外語教學教育載體之中,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外交思想為指導,以外交和領事保護工作為主題,以提高高校師生應急避險和預防性領事保護能力為根本目的,在課堂上舉辦外文情景劇大賽。通過貼近生活、貼近實際和貼近民生的情景劇大力普及領保知識,反映新時代,傳播正能量,弘揚主旋律。通過喜聞樂見的表演形式讓學生們更深刻直觀地感受領事保護工作,激發同學們對于領事保護工作的熱情,樹立了投身中國外交和領事工作,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想。
三全育人思維驅動下高校外語教學策略與實施創新研究,實現更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學觀念,讓高校思政課不再“孤島化”,而是構建起全員、全課程的大思政教育體系。從單一化的“思政課程”向多層面的“課程思政”轉化,使洋氣的外文泛讀、外文口譯等課程,也蘊藏并賦予思政內容與價值。在三全育人的思想驅動下重視并改善高校思政教育課程,優化思政教育工作體系與教育理念,以多層面的“課程思政”使思政教育體系更加完備,逐步實現高校政治思想教學的新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