菅秀文
山東交通學院,山東 濟南 250357
面對國內各高校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大趨勢,我校也積極參與,在提交土木工程專業認證申請的過程中,邀請業內相關專家深度解讀工程教育專業認證,按照認證標準的要求對土木工程專業的培養目標、畢業要求、持續改進機制及課程的考核方式進行分析,本文主要對《基礎工程課程設計》實踐課程教學設計方法及考核方式進行了分析,積極探索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新模式。
基礎工程作為土木工程專業的必修課,知識點瑣碎,計算量大,實踐性強。根據工程教育認證的大趨勢,對課程設置進行了改革,增加了該課程的設計實踐課時,由原來的1周調整為2 周。但傳統的教學更加注重理論方面的學習,學生對實踐環節不是很重視,致使學生在學習該課程的過程中空有理論知識,無法將所學知識用到課程設計實踐中來。之所以會出現這種問題,主要有以下幾面的原因:1.教師在授課的過程中沒有做到以學生為中心;2.在理論教學的過程中,沒有積極培養學生的動手設計能力及團隊協作意識;3.在完成教學任務后,沒有建立符合該課程特點的評價體系,也沒有持續的對教學進行改進,缺乏對學生設計能力以及應用能力的考核。
(一)增強團隊意識,讓學生從一開始設計任務書的擬定就參與進來。基礎工程課程設計圍繞公路橋梁中用到的三大基礎形式及地基處理方案進行設計,在制定任務書階段,以3-5人為一小組,自己先根據前期所學知識查閱相關資料,擬定大綱,在教師協助下擬定具體方案。這種從一開始就讓學生積極參與教學設計的方法極大地提高了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及團隊合作能力,因為要在有限的時間內擬定方案,需查閱大量的資料,所以每位同學必須要分工合作積極參與。
(二)讓學生作為授課的主體,實行翻轉課堂的授課模式。傳統的教學方式是老師在課堂上講解,學生在下面聽。他們掌握的怎么樣,不好評判,在以學生為中心的指導思想下,讓學生上臺來講他自己的設計方案,教師在旁補充,有問題的地方其他同學可以以此為戒,好的地方大家可以借鑒。
(三)設計內容與科研課題相結合。教學和科研是高校教師最基本的兩項任務,二者相輔相成,相互促進。教學中可以將科研中的研究成果、相關資料以典型案例的形式進行講授,結合到課程設計中來。例如,實際工程中的橋梁形式、地質資料等可以引用到設計資料中,通過學生自己的設計來比對設計方案、計算結果的可行性及差距。既增加了學生對本專業課程的學習興趣,也使他們在學習的過程中對工程專業設計心存敬畏,增加社會責任感,能夠在工程實踐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職業道德和行為規范,履行責任。
傳統的考核方式根據學生的考勤、設計計算說明書、圖紙以及答辯的形式綜合給分,這種方式并沒有具體反映與畢業要求相應的課程目標考核,不利于發現問題。而在工程教育認證以“產出為導向、持續改進”的中心思想下使得在課程教學的過程中要不斷發現問題并持續改進,培養出的學生才能不斷適應社會發展,滿足用人單位的需求,根據這種理念,表1 中列出了課程目標及考核所占比例。
表1 基礎工程課程設計考核標準
本文以我校土木工程專業認證為契機,分析《基礎工程課程設計》課程教學現狀,針對以上教學問題,結合本校長期的教學研究和教學實踐,重點從課程教學方法及適應工程教育認證的課程考核方式及考核標準方面進行教學改革探索,并將這些具體措施實施于實際教學中,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