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龍川
(廣東省汕頭市龍湖人民醫院 內一科,廣東 汕頭515000)
無痛結腸鏡檢查技術是內鏡技術與麻醉技術共同發展的重要成果,與常規結腸鏡檢查相比,其從根本上解決了檢查過程中的不適感問題,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患者的恐懼感和思想負擔。目前,無痛結腸鏡技術已成為結腸息肉治療主要手段,但在老年人患者中的應用效果及安全性尚有待分析[1]。本研究探討無痛結腸鏡技術治療老年人結腸息肉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2018年1月至2019年5月期間我院行結腸鏡治療的88例老年結腸息肉患者,根據患者結腸鏡治療麻醉方式分為無痛組和對照組各44例。對照組男29例,女15例;年齡60~72歲,平均 (56.51±6.56)歲;病程1~3個月,平均 (2.08±1.03)個月。無痛組男28例,女16例;年齡60~73歲,平均 (66.72±6.61)歲;病程1~3個月,平均 (2.11±0.96)個月。兩組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0.05)。
1.2納入與排除標準納入標準:結腸鏡下檢查確診為結腸息肉;良性病變;符合結腸鏡下息肉切除術指征;高血壓患者術前血壓控制≤160/100 mm Hg。排除標準:心肺肝腎等重要臟器嚴重功能不全;體重 (BMI)≥35;鎮靜麻醉藥物使用禁忌癥;腫瘤、梗阻造成腸腔狹窄。
1.3 治療方法兩組患者均行結腸鏡下息肉切除術。術前常規進行腸道準備,術中均吸氧。無痛組術前緩慢靜推咪達唑侖(咪達唑侖注射液,江蘇九旭藥業有限公司,1 mL∶5 mg,國藥準字H20113433)1.0~1.5 mg;緩慢靜推丙泊酚 (丙泊酚注射液,國藥準字H20123138,江蘇恩華藥業股份有限公司,20 mL∶0.2 g)0.5~2.0 mg/kg,直至患者睫毛反射消失,進入睡眠狀態,檢查操作中發現患者出現蘇醒或不自主運動較多時,適當追加丙泊酚用量。隨后置入結腸鏡,開始探查結腸病變及息肉,實施微波燒灼或高頻電凝電切術。對照組患者不給予鎮靜麻醉藥物,常規進行結腸鏡檢查,結腸息肉微波燒灼或高頻電凝電切術同無痛組。
1.4 觀察指標兩組患者檢查過程中均密切監測血壓、脈搏、呼吸、指血氧飽和度等指標,記錄其檢查中是否出現心率過快、血壓升高/降低等不良反應情況。統計兩組患者的檢查成功率,檢查成功標準為結腸鏡插入至回盲部,否則為失敗。術后詢問患者術中感受[2],分為難忍 (術中明顯感受到疼痛、牽扯感等感受,無法耐受,要求操作中止或給予鎮痛藥物)、不適 (術中明顯感受到疼痛、牽扯感等感受,但可耐受,不影響術中操作)、尚可 (術中感受到輕微的疼痛、牽扯感等感受,無明顯不適,不影響術中操作)和無不適感 (術中未感受到疼痛、牽扯感等不適感受)四個等級。
1.5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治療中不良反應情況對照組發生心率過快2例、血壓升高5例、呼吸急促1例,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8.18% (8/44);無痛組僅出現1例低血壓,不良反應發生率為2.27% (1/44);兩組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有統計學差異 (χ2=6.065,P=0.014)。兩組患者均未見腸穿孔等并發癥。無痛組患者術后均順利完全清醒離院。
2.2 檢查成功率無痛組的檢查成功率為 100.00% (44/44),顯著高于對照組的90.91% (40/44),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χ2=4.191,P= 0.041)。
2.3 術中感受無痛組術中難忍、不適、尚可比例均顯著低于對照組 (P<0.05),術中無不適感比例顯著高于對照組 (P<0.05)。 見表 1。

表1 兩組的術中感受比較 [n(%)]
2.4 兩組的血壓、心率、呼吸頻率、指血氧飽和度比較檢查前,兩組的血壓、心率、呼吸頻率、指血氧飽和度比較無統計學差異 (P>0.05);無痛組檢查中和檢查后血壓、心率、呼吸頻率均顯著低于對照組 (P<0.05)。兩組檢查中和檢查后指血氧飽和度比較無明顯差異 (P>0.05)。見表2、表3。
表2 兩組患者的血壓比較 (±s)

表2 兩組患者的血壓比較 (±s)
組別 n 收縮壓 (mmHg) 舒張壓 (mmHg)檢查前 檢查中 檢查后 檢查前 檢查中 檢查后無痛組 44 125.26±15.24 117.06±11.36 121.03±12.36 82.36±13.69 76.25±10.26 80.23±9.68對照組 44 124.38±14.13 131.26±10.36 128.63±10.58 83.14±10.67 87.69±8.67 85.26±7.69 t 0.281 6.127 3.099 0.298 5.649 2.699 P 0.780 0.000 0.003 0.766 0.000 0.008
表3 兩組患者的心率、呼吸頻率、指血氧飽和度比較 (±s)

表3 兩組患者的心率、呼吸頻率、指血氧飽和度比較 (±s)
注:與同期對照組比較,*P<0.05,#P>0.05。
組別 檢查時間 心率 (次/min) 呼吸頻率 (次/min) 指血氧飽和度 (%)無痛組(n=44)檢查前 78.69±10.36# 24.36±4.06# 97.26±1.58#檢查中 69.67±5.57* 18.67±3.05* 96.27±2.03#檢查后 72.03±6.47* 20.03±2.47* 97.31±1.68#對照組(n=44)檢查前 79.36±9.67 24.03±5.17 97.01±2.13檢查中 89.69±5.68 28.67±2.69 96.31±1.67檢查后 76.03±4.47 26.57±4.13 97.83±1.32
結腸息肉是一種臨床常見的肛腸疾病,結腸鏡下切除是較為安全、可靠的術式,但傳統結腸鏡中未使用鎮靜、鎮痛藥物,術中操作牽拉可導致疼痛等不適感,因而患者術中較為痛苦,部分患者亦可能出現抵抗行為,對于結腸鏡檢查較為不利,同時患者的不配合也可能導致意外損傷等情況,因而臨床領域開始積極探索可靠的麻醉及鎮靜措施,無痛結腸鏡檢查技術也隨之誕生。
無痛結腸鏡檢查技術采用靜脈推注鎮靜藥物的方式,使患者處于適度鎮靜狀態下,再進行結腸鏡檢查,患者全程對術中操作無感知,既減輕了患者的痛苦,又便于手術的實施[3]。相關研究[4-5]表明,無痛結腸鏡檢查技術明顯提高了檢查成功率,結腸息肉治療時間也縮短了10%~30%,應用價值較高。本研究結果顯示,無痛組的檢查成功率為100.00%,顯著高于對照組的90.91% (P<0.05),表明與常規結腸鏡檢查比較,無痛結腸鏡技術的檢查成功率更高,操作較為順利。但無痛結腸鏡檢查技術采用了靜脈麻醉,存在一定的麻醉不良反應,老年患者麻醉后不良反應風險相對較高,因而其安全性仍然存在爭議[6-7]。為此,本研究對兩種結腸鏡檢查麻醉方式的不良反應情況進行比較,結果顯示,無痛組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2.27%,顯著低于對照組的18.18% (P<0.05);無痛組檢查中和檢查后的血壓、心率、呼吸頻率均顯著低于對照組 (P<0.05),可見雖然無痛結腸鏡檢查技術存在少量的不良反應風險,但患者術中不易出現應激反應而導致血壓升高、心率及呼吸頻率加快等危險情況;不使用鎮靜藥物患者的不良反應更多,主要是由于患者在清醒狀態下易發生應激反應,對于患者檢查治療及生命安全影響更大,因而老年患者也可采用無痛結腸鏡檢查技術。此外,在檢查舒適性方面,無痛組術中無不適感比例為93.18%,顯著高于對照組的0.00% (P<0.05),可見無痛結腸鏡檢查技術幾乎無不適感,更符合現代人性化的醫療理念,老年患者也更易接受。
綜上所述,采用咪達唑侖聯合丙泊酚的無痛結腸鏡技術治療老年結腸息肉,可有效提高檢查成功率,減輕患者的痛苦,縮短操作時間,降低不良反應風險,臨床應用安全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