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遠維,葉勇
(江門市中心醫(yī)院 肝膽外科,廣東 江門529030)
膽總管結石在我國是多發(fā)病,手術治療常常不可避免,隨著腔鏡器械、材料的進步,操作經驗的積累,腹腔鏡膽總管切開探查取石逐漸成為常規(guī)術式,國外甚至納入治療指南[1]。我院開展該項技術已有十余年,本研究選擇2012年6月至2018年6月我院收治的120例膽總管結石患者,探討三孔法雙鏡聯(lián)合膽總管探查取石、T管引流術的臨床應用情況,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2012年6月至2018年6月我院收治的120例膽總管結石患者。納入標準:膽總管直徑≥8 mm,無肝內膽管結石。排除標準:膽總管可疑惡變;重癥胰腺炎;活動性肝炎未經系統(tǒng)治療;重度貧血或低蛋白血癥;自身免疫力缺陷;心肺功能不全等麻醉禁忌。根據手術方式將其分為觀察組(80例)和對照組 (40例)。兩組患者術前均經肝膽胰脾彩超和增強CT等檢查確診。觀察組男29例,女51例;年齡21~82歲,平均年齡 (53.32±20.65)歲;合并膽囊結石74例,伴黃疸48例。對照組男15例,女25例;年齡22~82歲,平均年齡 (53.02±19.03)歲;合并膽囊結石23例,伴黃疸16例。兩組的一般資料比較無統(tǒng)計學差異 (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A)觀察組行三孔法雙鏡聯(lián)合膽總管探查取石、T管引流術。①手術器械:纖維膽道鏡 (Olympus公司,型號:CHF-p60),硬質膽道鏡,灌注泵 (醫(yī)用加壓器),液電碎石儀,彈道碎石儀,一次性取石網籃及其他常規(guī)腹腔鏡器械。②三孔法雙鏡聯(lián)合膽總管探查取石、T管引流術:取仰臥位,氣管插管全麻成功后,術野常規(guī)消毒鋪巾。臍環(huán)下緣、劍突下及右側鎖骨中線肋緣下2橫指附近各作一個長10 mm、5 mm及5 mm切口,分別置入對應尺寸的穿刺鞘作為觀察孔及主次操作孔。頭高腳低體位,向左方傾斜15°,探查腹腔有無特殊,分離粘連索帶,解剖膽囊三角,斷扎膽囊動脈、膽囊管,切除膽囊 (既往已切除膽囊者省略該步驟),辨認膽總管走向,打開膽總管前壁漿膜,怒張滋養(yǎng)血管可先用雙極電凝預處理以避免切開后出血,膽總管中下段縱行切開長約10 mm切口 (必要時酌情擴大切口以便取出較大的結石),置入裁剪的輸液管,加壓注水數次,將膽總管內結石沖出管外,注意及時清理結石及局部沖洗,避免結石殘留及減少腹腔污染,經主操作孔內放置纖維膽道鏡 (接灌注泵),如發(fā)現(xiàn)結石嵌頓,可利用彈道碎石儀或液電碎石儀將結石擊碎,高壓水可將碎石沖出膽總管外,酌情使用網籃取石。確認肝內外膽管無明顯狹窄及結石殘留,無明顯膽道出血,十二指腸乳頭無異常后,按膽總管粗細不同,將16-22號T管置入膽總管,3-0倒刺線連續(xù)縫合膽總管切口,經T管注水,確保通暢無阻,膽總管切口無明顯滲漏,回抽無特殊,手術創(chuàng)面徹底止血,生理鹽水反復沖洗,再次確認無活動性出血及肉眼膽漏,將膽囊、結石連同紗布裝入標本袋,取出體外,溫氏孔留置1條粗口徑乳膠管,后者經次操作孔 (右肋緣下)體外接袋負壓引流,T管從主操作孔 (劍突下)引出,妥善固定,縫合傷口,完成手術。(B)對照組行傳統(tǒng)開腹手術。取平臥位,麻醉成功后術野常規(guī)消毒鋪巾,取右肋緣下切口或經腹直肌切口 (既往手術史者可切除原有切口疤痕入腹,需仔細分離腹腔粘連,避免胃腸道副損傷),解剖膽囊三角,斷扎膽囊管、膽囊動脈,順行切除膽囊 (膽囊已切除者略該步驟),辨認膽總管,膽總管中下段前壁縱行切開,紅色尿管沖洗膽總管,取出結石,膽道鏡探查避免結石殘留,留置T管,仔細縫合膽總管,經T管注水,確保通暢無阻,切口無明顯滲漏,回抽無特殊,創(chuàng)面止血檢查無膽漏,溫氏孔留置引流管,固定引流管,逐層關腹,術畢。
1.3 觀察指標統(tǒng)計觀察組中轉開腹情況,兩組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肛門排氣排便恢復時間、腹腔引流管拔管時間和術后住院時間,同時監(jiān)測兩組術后并發(fā)癥情況。術后電話隨訪1年,觀察兩組患者是否出現(xiàn)遠期并發(fā)癥或結石復發(fā)。
1.4 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SPSS 20.0統(tǒng)計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行t檢驗,計數資料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觀察組患者中轉開腹情況觀察組有3例中轉開腹:2例為急性壞疽性膽囊炎、膽囊三角解剖不清,1例為膽總管結石復發(fā)、胼胝樣粘連嚴重,鏡下操作困難。所有膽總管結石全部取凈并康復出院。
2.2兩組患者的術中及術后相關指標比較觀察組的手術時間長于對照組 (P<0.05);觀察組的術中出血量高于對照組,肛門排氣排便恢復時間、腹腔引流管拔管時間和術后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 (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術中及術后相關指標比較 (±s)

表1 兩組患者的術中及術后相關指標比較 (±s)
術后住院時間 (d)觀察組 80 35.15±15.03151.25±33.5124.03±12.68 4.03±1.05 5.03±1.34對照組 40 75.36±25.38118.31±28.6742.18±6.03 6.34±1.14 6.79±1.08 t 10.882 5.317 8.568 11.039 7.213 P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組別 n 術中出血量(mL)手術時間(min)肛門排氣排便恢復時間 (h)腹腔引流管拔管時間 (d)
2.3兩組的并發(fā)癥情況及復發(fā)情況觀察組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2.50%,顯著低于對照組的12.50% (P<0.05),見表2。兩組患者隨訪1年,均未發(fā)現(xiàn)遠期并發(fā)癥或結石復發(fā)。

表2 兩組的并發(fā)癥情況比較 [n,n(%)]
雖然目前有關膽總管探查取石術后膽總管一期縫合[2]以及經膽囊管膽總管探查取石[3-4]的研究日益增多,技術也漸趨成熟,然而留置T管可減少膽漏幾率,目前仍然無法被完全替代[5],對于基層醫(yī)院和初學者尤顯重要。
本院借鑒同行經驗,采用三孔法、兩人操作,利用纖維膽道鏡和倒刺線等,較傳統(tǒng)四孔法減少1個腹壁切口,節(jié)省人力,保證安全有效進行膽總管探查取石及順利放置T管,避免了膽總管一期縫合潛在的風險,也便于術后觀察及治療 (如經T管排石、注藥止血、沖洗及二次取石等操作)。為進一步明確該術式較傳統(tǒng)開腹手術的優(yōu)勢,本研究分析該術式的應用效果,結果顯示觀察組3例中轉開腹,手術時間長于對照組,但觀察組術中出血量、肛門排氣排便恢復時間、腹腔引流管拔管時間和術后住院時間少于對照組,提示三孔法雙鏡聯(lián)合膽總管探查取石、T管引流術雖然存在中轉開腹可能,且手術時間相對較長,但與傳統(tǒng)開腹手術相比,具有創(chuàng)傷小、出血量較少、術后康復速度快的優(yōu)勢,符合目前術后快速康復理念。本研究觀察組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安全可靠。此外,兩組患者隨訪1年,未發(fā)現(xiàn)遠期并發(fā)癥或結石復發(fā)。膽總管切開探查取石術后留置T管主要適用于:①膽總管炎癥重,表現(xiàn)為膿性膽汁、膽管壁明顯水腫增厚;②多次探查后發(fā)現(xiàn)膽總管內壁出血較明顯;③膽總管欠通暢甚至狹窄;④黏稠膽汁混有較多泥沙石,雖經反復沖洗,膽汁仍較渾濁,術后有結石殘留可能;⑤十二指腸乳頭水腫、蠕動功能較差;⑥合并重度營養(yǎng)不良、基礎病多等高危因素,預期膽漏可能性大。然而,該術式要求主刀具備一定腹腔鏡操作基礎,尤其是膽道結石復發(fā)的再次手術[6]。考慮到T管留置會影響患者生活質量,術者務必嚴格把握好留置T管的指征,對于適合一期縫合或具備超細膽道鏡進行經膽囊管探查膽總管者,應當果斷轉變手術策略。
綜上所述,采用三孔法雙鏡聯(lián)合膽總管探查取石、T管引流術,安全有效,適用面廣,可操作性強,具有一定臨床應用價值,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