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媛樂,楊敏,吳煥轉,李藝青
(江門市人民醫院,廣東 江門529000)
腦卒中是神經內科常見的疾病,其中80%以上是急性腦卒中偏癱患者,肌力減退、痙攣、協調能力損傷是其主要臨床表現,恢復其偏癱肢體的運動功能對于提高其生存質量具有重要的意義[1]。本研究旨在探討Brunnstrom技術聯合電針治療腦卒中偏癱患者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6年8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92例腦卒中偏癱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經MRI或CT證實為腦出血或腦梗死;首次發病,伴有偏癱;發病時間超過48 h,生命體征尚平穩;患者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自愿參與研究。排除合并嚴重心血管疾病、創傷性顱腦損傷、意識障礙、肢體殘疾、惡性腫瘤等患者。以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6例,觀察組男29例,女17例;年齡51~74歲,平均年齡 (58.23±11.23)歲;病程1~6個月,平均病程 (1.56±0.79)個月;腦梗死30例,腦出血16例。對照組男30例,女16例;年齡50~74歲,平均年齡 (57.66±11.15)歲;病程1~6個月,平均病程 (1.63±0.74)個月;腦梗死31例,腦出血15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無統計學差異 (P>0.05),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對照組給予常規康復訓練及電針治療,康復訓練主要包括關節活動度訓練、床上訓練、患側上肢及手功能訓練、下肢負重訓練、軀干協調控制訓練、骨盆恢復訓練、重心轉移訓練以及立位平衡訓練,連續治療4周。電針治療主穴選取足三里、手三里及外關,配穴的選取依據患者的疾病分期。材料:漢醫牌一次性針灸針;設備:G6805-2A型電針治療儀;治療步驟:取仰臥位,常規消毒針刺主穴和配穴,設定參數,刺激頻率4 Hz,疏密波,持續治療30 min,5次/周,間隔2d,連續治療4周。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Brunnstrom技術治療,上下肢均進行Ⅰ~Ⅵ階段的康復訓練。Ⅰ~Ⅲ階段:上肢在首先降低Ⅲ階段抑制性手法的屈肌肌張力基礎上,訓練抗阻劃船,同時訓練伸肌和屈肌,同樣手訓練也要降低Ⅲ階段抑制性手法的屈肌肌張力,引導健側肢體活動施加患側阻力,促使其出現共同運動和聯合反應,運用伸肌共同運動模式引導患側肢體伸腕、抓握運動,下肢在首先降低Ⅲ階段抑制性手法的屈肌肌張力基礎上,訓練其外展和內收的能力,同時訓練伸肌和屈肌;Ⅳ~Ⅴ階段:上肢訓練前臂旋前和旋后,手訓練分離運動,提高抓握、屈、伸的能力,下肢訓練則加強步行訓練;Ⅵ階段:按照日常生活方式進行訓練,30 min/次,7次/周,連續治療4周。
1.3 觀察指標①康復效果評價:顯效:治療后能夠獨立進行日常生活,偶爾需要家屬的幫助;有效:治療后在家屬協助下能夠進行日常生活;無效:治療后癥狀無改善,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總有效率 =(顯效例數 +有效例數)/總例數 ×100%。②Barthel指數[2]:采用Barthel量表對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進行評價,0~100分,100分表示患者基本日常生活活動功能良好,可自理,0分表示功能很差,無獨立能力。③Fuel-Meyer運動功能[3]:評價患者上下肢的運動功能,上肢10項 (有無反射活動、協同運動的活動、反射亢進、腕穩定性、肘伸直及前屈30°時、手指、協調能力與速度)、下肢7項 (有無反射活動、屈肌協同運動、伸肌協同運動、伴有協同運動的活動、脫離協同運動的活動、反射亢進、協調能力與速度),滿分100分,得分越低提示患者肢體障礙越嚴重。
1.4 統計學分析采用SPSS 22.0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s表示,行t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康復效果觀察組的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見表1。

表1 兩組的康復效果比較 [n(%)]
2.2 Barthel指數和Fuel-Meyer運動功能治療前,兩組的Barthel指數和Fuel-Meyer運動功能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的Barthel指數和 Fuel-Meyer運動功能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 (P<0.05)。見表2。
表2 兩組的Barthel指數和Fuel-Meyer運動功能比較 (±s)

表2 兩組的Barthel指數和Fuel-Meyer運動功能比較 (±s)
注:與該組治療前比較,*P<0.05。
組別 n Barthel指數 Fuel-Meyer運動功能評分 (分)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46 24.89±2.38 74.19±10.08* 16.15±2.41 74.08±12.20*對照組 46 25.01±2.51 58.03±10.11* 15.98±2.45 65.21±12.18*t 0.235 7.677 0.336 3.490 P 0.815 0.000 0.738 0.001
2.3 不良反應兩組患者治療期間均未出現嚴重的并發癥,治療安全性較高。
腦梗死/腦出血通常發病突然,往往事先毫無征兆,在極短時間內局灶性神經體征迅速達到巔峰,對意識無顯著影響。偏癱是腦卒中的常見后遺癥,也是導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腦梗死偏癱康復可運用臨床治療、促通技術、運動再學習技術,促進患者正確運動模式的建立,強化速度、力量及自主運動功能的訓練[4],盡可能恢復損傷的神經,改善其運動功能。
電針是臨床上治療腦卒中偏癱患者的常用方法,其作用機制為刺進肌肉的云頂點,引發伸屈肌的運動,協同改善腦卒中后的腦電活動,正向影響肢體的血流速度,利用電刺激傳入神經元、中間神經元,使沖動釋放和神經反射作用增強,改善肌肉的靈活性和協調性,且電針對于改善腦組織循環、吸收出血灶、建立側支循環調節作用顯著,可改善拮抗肌群的肌張力,取足三里、手三里及外關均具有刺激伸肌的作用,改善肌張力和肌力,恢復其運動功能,但研究[5]表明,僅采用電針治療腦卒中偏癱患者的臨床療效仍不理想,難以達到預期效果。
Brunnstrom技術是一種促通技術,19世紀70年代由瑞典Signe Brunnstrom創建的針對恢復中樞神經損傷后運動障礙的臨床治療手段[6]。中樞性癱瘓的主要原因是運動模式異常,本研究采用Brunnstrom技術,結合中樞平衡反應、反射調節機體肌肉的張力,刺激機體產生緊張性的反射,改善肢體運動,刺激共同運動、聯合反應等機制恢復運動模式,其特點是在腦卒中后偏癱恢復的各時期均可利用運動模式刺激反應運動,患者可觀察到癱瘓肢體的運動,提高患者康復的欲望,更加積極參與運動。Brunnstrom技術主要強調的是緩慢、逐步恢復,逐漸性恢復其運動模式,整合新的中樞神經系統,最終促使患者達到獨立運動的目的。本研究顯示,Brunnstrom技術聯合電針治療的患者臨床療效顯著提高,Barthel指數、Fuel-Meyer運動功能評分顯著提高 (P均<0.05),表明Brunnstrom技術聯合電針治療腦卒中偏癱可顯著提高臨床療效,提高肢體運動功能和生活能力,改善其生命質量。
綜上所述,Brunnstrom技術聯合電針治療腦卒中偏癱患者可顯著提高臨床療效、肢體運動功能和生活能力,改善其生命質量,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