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云,崔慧勤,李敏兒,楊佳樂
(廣東同江醫院 心血管內科,廣東 佛山528300)
急性冠脈綜合征 (ACS)是冠心病患者主要的臨床表現,同時也是導致患者住院、死亡的關鍵因素,因而ACS也成為全球廣泛關注的病癥[1]。一旦確診ACS后常予以患者經皮冠狀動脈介入 (PCI)治療,可改變患者冠脈狹窄情況,改善其臨床癥狀。然而研究[2]表明,ACS患者行PCI治療后常有較高幾率出現心功能變化及微血管功能障礙,因此治療期間醫師需加強對不良癥狀的預防。本研究分析ACS患者行PCI治療后心肌甘油三酯 (TG)、微血管功能障礙及心功能變化,并探討這些因素與ACS的相互關系,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我院收治的65例ACS患者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符合非ST段抬高型ACS的診斷標準[3];②發病12 h送院;③本研究經醫院倫理會批準同意,患者知情同意并且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其他原因引起的非缺血性胸痛;②合并嚴重肝腎功能不全、血液系統疾病及免疫系統疾病;③存在嚴重出血傾向及精神異常。其中男性40例,女性25例;年齡41~72歲,平均年齡(56.3±2.4) 歲。
1.2 方法患者入院后行PCI治療。于治療前、治療1個月后采用室間隔心肌核磁共振氫譜法檢測心肌TG含量,同時采用經胸多普勒超聲心動圖檢測冠脈血流速度、血流儲備分數(FFR)及左室射血分數 (LVEF),用于評估患者微血管功能障礙及心功能變化情況。隨訪1年,統計患者1年生存率,并根據患者的生存率變化,采用Pearson線性相關法分析患者心肌TG含量與LVEF、冠脈血流速度和FFR的關系,以及患者冠脈血流速度和FFR與LVEF的關系,用于評估患者的治療效果及預后改善情況。
1.3 統計學分析采用SPSS 20.0統計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earson線性相關法比較相關性。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患者治療前后的各項臨床指標比較與治療前比較,患者治療1個月后的心肌TG、冠脈血流速度、FFR及LVEF均明顯改善 (P<0.05)。 見表 1。
表1 患者治療前后的各項臨床指標比較 (±s)

表1 患者治療前后的各項臨床指標比較 (±s)
時間 n 心肌TG(mmol/L)冠脈血流速度 (mm/s) FFR (%) LVEF (%)治療 1個月后 65 4.35±1.28 0.49±0.11 90.32±7.36 55.27±6.48治療前 65 6.24±1.42 0.31±0.07 81.15±7.29 45.51±6.24 t 7.971 11.130 7.137 8.747 P 0.000 0.000 0.000 0.000
2.2 Pearson線性相關分析患者心肌TG含量與LVEF呈負相關,與TIMI分級和FFR呈正相關 (P均<0.05);患者TIMI分級和FFR與LVEF均呈負相關 (P<0.05)。見表2。

表2 Pearson線性相關分析
2.3 不同預后患者的LVEF、心肌TG含量、TIMI分級和FFR比較與存活患者比較,死亡患者的心肌TG含量、TIMI分級0級和1級比例、FFR<0.75比例均明顯升高 (P<0.05)。見表3。
表3不同預后患者的LVEF、心肌TG含量、TIMI分級和FFR比較(±s, 例)

表3不同預后患者的LVEF、心肌TG含量、TIMI分級和FFR比較(±s, 例)
預后 n LVEF(%) 心肌TG含量 (%)TIMI分級 (0級和1級/3級和4級)FFR (<0.75/≥0.75)死亡 6 36.22±6.65 0.89±0.18 6/0 5/1存活 59 56.87±8.92 0.46±0.11 10/49 6/53 t/χ2 5.500 8.570 20.244 20.736 P 0.000 0.000 0.000 0.000
ACS屬于冠心病患者常見的急癥表現且易引發心血管不良事件,如心肌梗死、炎性反應等,嚴重時可導致患者死亡[4]。在ACS患者的具體治療上,臨床通常采用PCI介入治療以解除患者冠脈狹窄情況,提高患者的心肌氧供,改善其代謝狀況、心臟功能和生活質量[5]。本研究結果顯示,ACS患者行PCI介入治療后,其相關臨床指標均較治療前明顯改善,表明采用PCI治療ACS患者對其癥狀改善有很大幫助。
行PCI治療的ACS患者在術后容易發生心功能改變情況,嚴重時可導致患者死亡,所以在PCI治療后加強對患者不良預后的防治非常關鍵。本研究對行PCI治療的ACS患者進行了為期1年的隨訪,結果顯示死亡患者TIMI分級0級和1級比例、FFR<0.75比例、心肌TG含量均明顯高于存活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0.05),原因可能為:①心肌TG的合成大部分與游離脂肪酸有關,正常情況下人體血液中的游離脂肪酸含量較低,而發生心肌損傷時則含量較高;若指標持續升高并超過心臟對脂肪酸的氧化能力,血中的游離脂肪酸水平就會明顯升高,從而導致心肌TG過度沉積,引發心肌損傷,因此心肌TG含量與心肌損傷及生存情況密切相關[6]。②行介入治療的ACS患者發生微血管功能障礙可能與脂毒性有關。脂毒性通常會影響微血管、胰島微血管內皮細胞,減緩冠脈血流速度,降低血流儲備能力[7]。③LVEF通常作為反映心功能狀況的指標,治療后LVEF水平若上升到正常值或維持穩定,可以提高患者的遠期生存率,但若LVEF水平降低,則可能會引起一系列的心功能不佳情況,使患者出現各種各樣的并發癥,甚至可能導致患者死亡,因此對于ACS患者,將LVEF維持在合適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綜上所述,采用PCI治療ACS患者具有良好的效果,但治療后患者心肌TG含量、冠脈血流速度、FFR、LVEF與患者1年生存率有密切的聯系,因此臨床中應在ACS患者治療后,對其心肌TG含量、防治微血管功能障礙等多方面進行干預,以達到改善ACS患者心功能及預后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