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金連,伍藝儀,聶劍飛
(肇慶市第二人民醫院 康復科,廣東 肇慶526040)
腦卒中是一種臨床常見的腦血管疾病,是由腦血管突發性破裂或阻塞導致血液無法正常流入大腦引起。腦卒中會導致患者出現頭痛、嘔吐、意識障礙、昏迷與偏癱等臨床癥狀,具有較高的致死、致殘率[1]。軟癱是腦卒中偏癱患者的早期功能障礙之一,軟癱持續時間愈長,患者功能恢復越慢,殘障率則越高[2]。針灸療法是國內常用的軟癱治療方法,Brunnstrom技術是針對腦損傷所致功能障礙的一種康復訓練。本研究探討Brunnstrom技術聯合針灸對腦卒中軟癱期患者神經功能及認知功能的影響,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我院收治的腦卒中軟癱期患者118例,依據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59例。觀察組男性32例,女性27例;年齡50~70歲,平均年齡 (60.12±7.88)歲;病程4~12 d,平均病程 (8.08±3.45)d。對照組男性31例,女性28例;年齡49~70歲,平均年齡 (60.06±7.77)歲;病程4~12 d,平均病程 (8.10±3.32)d。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獲本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
1.2 入選標準納入標準:患者根據 《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3]中相關標準,并經腦血管造影等檢查確診;初次患病;知曉本研究詳情并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患有嚴重精神疾??;患有肝腎等重要器官功能障礙;病情不穩定,有較多并發癥;初中以下文化水平。
1.3 方法所有患者均接受抗血栓、糾正水電解質紊亂、改善血液循環等常規治療。對照組在此基礎上采用針灸療法,選取手三里、曲池、水溝、合谷、外關、肩髎、臂臑、三陰交、環跳、太沖、解溪、足三里、伏兔、血海、陽陵泉、風市與血海,頭針取對側感覺區、運動區圍刺,采用1.5~2.5寸不銹鋼毫針直刺,得氣后以平補平瀉手法捻轉2~3 min,點燃一支3 cm灸條,固定于針尾,對每個穴位炙三壯,根據患者耐受力調節強度,1次/d。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采用Brunnstrom技術治療,依次完成:指導患者頭轉向患側,利用腰頸反射與足背屈肌刺激進行翻身、坐起;控制患者健側、患側軀干肌,提高其坐位平衡性,依次向前后左右推動患者,提高其重心穩定性;指導患者利用健側前傾軀干并維持平衡,進而引發屈髖肌反應性收縮,然后立于患者身后,雙手放于其兩側肩峰,指導患者頭肩左右交替地背向旋轉,進而引起肩部屈肌、伸肌的共同運動;指導患者一手置于患側肩上,一手置于患側耳后,以耳觸及肩峰,增加阻力促使肩上舉與聳肩運動;患側肢體外展,健側下肢抗阻內收,然后雙側下肢保持中間位,再由健側下肢抗阻外展;托住患側肘使上肢前伸至水平,手指可屈曲時,做手指伸屈運動;行小幅度膝關節屈伸運動,然后行踝關節背屈、跖屈訓練;輔助患者步行,指導其轉移重心、控制步幅與節奏,并糾正膝過伸。兩組患者均連續治療1個月。
1.4 觀察指標分別于治療前1 d與治療1個月后采用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 (NIHSS)[4]評價患者的神經功能缺損狀況,包括意識、上肢運動、下肢運動、視野等項目,滿分45分,得分越高表示患者神經功能缺損越嚴重。采用簡易精神狀態量表 (MMSE)[5]評價患者認知功能,包括定向、記憶、注意力、視空間能力等項目,滿分30分,得分越高表示患者認知功能越強。
1.5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23.0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NIHSS評分治療后,兩組患者的NIHSS評分均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的NIHSS評分低于對照組 (P均<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NIHSS評分比較 (±s,分)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NIHSS評分比較 (±s,分)
組別 n 治療前 治療后 t P觀察組 59 17.81±3.20 8.16±2.41 18.503 0.000對照組 59 17.80±3.23 12.80±3.14 8.526 0.000 t 0.017 9.004 P 0.987 0.000
2.2 MMSE評分治療后,兩組患者的MMSE評分均高于治療前,且觀察組的MMSE評分高于對照組 (P均<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MMSE評分比較 (±s,分)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MMSE評分比較 (±s,分)
組別 n 治療前 治療后 t P觀察組 59 20.30±4.18 27.23±2.55 10.871 0.000對照組 59 20.54±4.02 24.14±3.74 5.036 0.000 t 0.318 5.243 P 0.751 0.000
腦卒中是臨床常見的一種腦血管類疾病,發病原理為腦血管破裂或者阻塞導致大腦出現血供障礙,進而引發腦組織缺血性壞死。腦卒中分為缺血性與出血性兩類,其中缺血性腦卒中發病率較高,占60%~70%,且多發于40歲以上人群。腦卒中會導致患者出現頭痛、意識障礙、偏癱、昏迷等臨床癥狀,具有較高的發病率、致死率與致殘率,目前該病已成為導致我國成年人殘疾的主要因素之一。軟癱是腦卒中偏癱患者的早期功能障礙之一,可對患者預后狀況帶來極大影響。于軟癱期進行治療與康復訓練,以縮短軟癱期持續時間,改善患者的神經功能缺損狀況,對降低患者殘障率具有重要意義。
隨著現代社會人們生活方式的巨大變化,腦卒中發病率也呈現逐年上升的趨勢。腦卒中軟癱主要表現為肢體肌肉萎縮,活動能力大幅降低甚至喪失。傳統中醫學認為,軟癱屬于 “痿證”范疇,且中醫有 “治痿獨取陽明”的觀點,認為陽明多氣多血,陽明充盛,則氣血充足、筋脈柔順[6]。針灸學也認為,針刺陽明可補氣益血,使氣血充足、脈絡通暢、痿證得緩。研究[7]表明,針灸療法可通過促進氣血運行,減輕患者的神經功能損傷。本研究中,對照組采用針灸療法,選取陽明經脈穴位,通過刺激此類穴位促使患者氣血充盛,脈絡通暢,結果顯示對照組治療后的NIHSS評分降低,MMSE評分提高,表明針灸療法療效確切。Brunnstrom技術則是一種康復訓練療法,主張通過一系列的肢體運動訓練,改善患者腦損傷后的運動障礙。腦卒中軟癱期患者的中樞神經系統具有一定可塑性,通過刺激可使中樞神經與突觸間的關聯增強,進而促進神經結構與功能的重組。因此,Brunnstrom技術可通過康復訓練減輕痙攣對肌肉張力的拮抗作用,恢復肢體協調性,解除肌肉萎縮狀態,并抑制異常的運動模式,進而給予患者正確刺激,恢復神經系統對生理機能的調控能力,最終達到改善患者神經功能的效果[8]。本研究中,觀察組在針灸療法基礎上采用Brunnstrom技術,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治療后的NIHSS評分低于對照組,MMSE評分高于對照組,表明Brunnstrom技術聯合針灸可進一步提升患者的神經功能與認知功能。
綜上所述,Brunnstrom技術聯合針灸對腦卒中軟癱期患者的臨床效果顯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神經功能,提高其認知功能,值得臨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