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德智,甘國能,陳志賀,陳少武,莫必華
(云浮市人民醫院 重癥醫學科,廣東 云浮527300)
顱腦外傷是由于受到劇烈打擊而引起的腦部損傷,不同區域的腦損害可引發不同的癥狀表現,局灶性的癥狀主要包括感覺、運動、聽覺、視覺語言等功能異常,彌漫性的腦損害主要包括嘔吐、頭痛、顱內壓增高等現象,病情嚴重者可導致不同程度的意識障礙,甚至死亡[1]。失血性休克是指各種原因導致的血容量急劇減少、血紅蛋白下降、循環衰竭等表現[2]。當機體處于休克狀態時,細胞膜與細胞器出現障礙,膜的液體性和流動性受到改變,通透性增強,因此細胞喪失儲存能量的功能,炎性因子水平升高,神經功能受損[3]。采取積極有效的臨床治療措施是改善患者病情及降低死亡率的關鍵。本研究比較高滲氯化鈉羥乙基淀粉與甘露醇治療重型顱腦外傷合并失血性休克的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7年6月至2018年3月我院收治的重型顱腦外傷合并失血性休克患者106例。入選標準:①符合《創傷性休克治療指南解讀》[4]中關于外傷合并失血性休克的診斷標準;②患者或家屬知情且自愿簽署研究同意書;③無感染性疾病或血液系統疾病。排除標準:①精神疾病;②對本研究藥物禁忌;③肝腎功能不全;④并發心腦血管疾病。依據隨機數表法分為兩組各53例。對照組男26例,女27例;年齡23~75歲,平均 (61.52±2.41)歲;體重59~76 kg,平均(66.76±3.48)kg;受傷至接診時間20~60 min,平均 (32.45±2.53)min。觀察組男29例,女24例;年齡24~73歲,平均 (60.97±2.94) 歲; 體重58~78 kg, 平均 (67.14±3.12)kg;受傷至接診時間18~65 min,平均 (32.63±2.31)min。兩組的一般資料比較無統計學差異 (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兩組患者入院后進入重癥監護室病房,均接受輸血、補液、吸氧、抗感染、營養支持等基礎措施,在此基礎上,對照組采用20%甘露醇 (回音必集團江西東亞制藥有限公司生產,國藥準字H36020156,規格250 mL∶50 g) 進行靜脈滴注,1次/d,連續治療時間2周。觀察組患者則使用高滲氯化鈉羥乙基淀粉注射液 (上海長征富民金山制藥有限公司生產,國藥準字H20041554,規格250 mL,10.5 g氯化鈉與19 g羥乙基淀粉40)進行靜脈滴注,1次/d,連續治療時間2周。
1.3 觀察指標①對比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療效判定:顯效:治療后患者休克臨床征象基本消失,凝血功能、炎性因子水平趨于正常;有效:患者休克臨床征象改善,凝血功能有所恢復,炎性因子水平降低;無效:患者休克臨床征象未見改善。總有效率 =(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 ×100%。②對比兩組患者的凝血功能,包括凝血酶原時間 (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 (APTT),數據均用測定試劑所得。③觀察兩組患者治療前、治療2周后的炎性因子水平,取患者空腹血5 mL,通過離心機以轉速3 500 r/min離心10 min,分離并提取血清,置于-20℃保存待檢,采用免疫學檢測法測定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測定法測定白介素-6(IL-6),采用生化分析儀測定C-反應蛋白 (CRP)。
1.4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23.0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行t檢驗,計數資料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臨床療效觀察組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 (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比較 [n(%)]
2.2 凝血功能治療后,觀察組的PT短于對照組,APTT長于對照組 (P均<0.05)。 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的凝血功能比較 (±s,s)

表2 兩組患者的凝血功能比較 (±s,s)
組別 n PT APTT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53 18.23±2.63 12.44±1.35 24.14±2.27 31.14±1.22對照組 53 18.35±2.74 15.67±1.43 23.56±2.43 26.35±1.26 t 0.230 11.957 1.270 19.883 P 0.819 0.000 0.207 0.000
2.3 炎性因子治療后,觀察組的TNF-α、IL-6、CRP水平均低于對照組 (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的炎性因子水平比較 (±s)

表3 兩組患者的炎性因子水平比較 (±s)
組別 n TNF-α (μg/L) IL-6 (ng/L) CRP (mg/L)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34 59.20±11.23 20.61±9.24 19.19±6.24 10.37±2.73 26.37±2.36 11.83±1.31對照組 34 58.31±11.39 37.54±9.29 19.32±6.33 14.36±3.42 26.35±2.75 19.44±1.62 t 0.405 9.407 0.107 6.638 0.040 26.592 P 0.686 0.000 0.915 0.000 0.968 0.000
顱腦外傷合并失血性休克是急診科中的常見疾病,發病率致死率、致殘率較高,顱腦損傷后對患者造成不同程度的肢體障礙、語言障礙及認知障礙[5]。而炎性細胞因子是顱腦損傷合并失血性休克病理過程中重要的組成環節,神經細胞的死亡、繼發性腦出血、顱內壓增高、腦水腫的形成均與炎癥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6]。另外,補液作為創傷性休克治療的主要措施,可有效改善腦內微循環,補充血容量,但大量補液可導致機體凝血功能障礙。因此,積極抑制炎性細胞反應并改善凝血功能對緩解顱腦外傷合并缺血性休克患者病情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本研究中對照組使用的甘露醇是臨床中常用的滲透性脫水劑,是臨床搶救腦部疾病患者的常用藥,主要作用是使血漿滲透壓迅速升高,從而使組織達到快速脫水作用,對降低顱內壓及眼壓具有較好的效果。甘露醇雖然能夠被腸胃所吸收,但并不積蓄于體內,被吸收后部分在體內代謝,部分從尿中排出,且單一用藥效果存在局限性,治療失血性休克患者效果不夠理想[7]。觀察組早期使用的高滲氯化鈉羥乙基淀粉,屬于復方制劑,由氯化鈉及羥乙基淀粉組成,為血容量擴充藥物,通過高滲脫水作用增加血容量并使血壓升高,改善組織灌注。本研究結果顯示,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治療后的總有效率較高,APTT較長,TNF-α、IL-6、CRP水平較低,PT較短 (P均<0.05),提示高滲氯化鈉羥乙基淀粉可恢復有效循環血容量,增強心肌收縮力,有利于提高組織灌注。研究[8]表明,高滲氯化鈉羥乙基淀粉通過穩定血漿膠體滲透壓,以此維持血管內的有效容量,有效降低多器官功能衰竭并發癥發生率以及炎性因子水平,恢復凝血功能,有效減輕患者的昏迷程度。
綜上所述,早期高滲氯化鈉羥乙基淀粉治療重型顱腦外傷合并失血性休克,可顯著提高患者的臨床療效,恢復凝血功能,降低炎性因子水平,效果顯著,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