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澤禹
(高州市中醫院 腦病一科,廣東 高州525200)
眩暈病是內科常見病之一,好發于老年人,主要表現為頭暈目眩,對空間定位及平衡功能存在障礙,并可伴隨其他癥狀,如惡心、嘔吐、汗出等,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1]。目前,西醫臨床治療以抗血小板聚集、控制血壓、調脂穩斑和改善腦循環等為主[2]。中醫中藥治療眩暈具有悠久的歷史,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在臨床中具有較好的應用效果[3-4]?;诖耍狙芯刻接懓胂陌仔g天麻湯聯合天麻素注射液治療風痰上擾型眩暈的臨床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2016年12月至2018年6月我院收治的風痰上擾型眩暈患者42例。診斷標準:西醫診斷符合 《實用神經精神科手冊》中的相關診斷標準[5],中醫診斷參考 《中醫內科學》中的 “眩暈”診斷標準,辨證分型為風痰上擾型[6]。納入標準:符合中西醫診斷標準,并確診為眩暈;臨床資料完整;自愿加入本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器質性臟器功能異常;嚴重心肺肝腎功能不全;合并精神疾?。徊溉楹腿焉锲凇8鶕S機數字表將其分為兩組各21例。對照組男13例,女8例;年齡46~75歲,平均 (57.78±7.62)歲。試驗組男14例,女7例;年齡42~72歲,平均 (62.56±7.15)歲。兩組的一般資料比較無統計學差異 (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對照組根據病情常規予以營養神經、護胃、止眩、擴張血管等對癥治療,試驗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半夏白術天麻湯聯合天麻素注射液治療。半夏白術天麻湯藥物組成 (基本方):天麻 10 g,陳皮10 g,白術12 g,茯苓 10 g,甘草 6 g,石菖蒲12 g,郁金10 g,地龍10 g,半夏 (姜制)10 g。氣血不足加黨參10 g和黃芪15 g,脘悶不適加砂仁和蔻仁各10 g,嘔吐、眩暈嚴重則加旋復花10 g、代赭石15 g,肝氣郁滯則加香附10 g、柴胡15 g。中藥顆粒,開水沖服,每天一劑,7天一個療程。根據體質辨證,隨診加減。天麻素注射液治療:將天麻素注射液 (西南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號H20064392)500 mg加入生理鹽水250 mL,靜滴,每天一次,7天一個療程。
1.3 觀察指標觀察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中醫癥候積分、日常生活能力及不良反應發生情況。①臨床療效判定標準[7]:痊愈:眩暈等癥狀消失;顯效:眩暈等癥狀明顯減輕,頭微有昏沉,或頭暈目眩輕微,但不伴有自身及景物的旋轉、晃動感;有效:頭暈或眩暈減輕,僅伴有輕微的自身或景物的旋轉、晃動感;無效:頭昏沉及眩暈等癥狀無改善或加重??傆行剩剑ㄈ龜?+顯效例數 +有效例數)/總例數 ×100%。②參考《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對患者治療前后中醫癥候積分進行評價,采用四級評定 (0~3分),分數越高表明患者的眩暈越嚴重。③采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 (ADL)評定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包括軀體生活自理和工具性日常生活能力,分值越高表明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越強。
1.4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22.0統計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行t檢驗,計數資料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臨床療效試驗組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為95.24%,明顯高于對照組的66.6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0.05)。見表1。

表1 兩組的臨床療效比較 [n(%)]
2.2 ADL評分和中醫癥候評分治療前,兩組的ADL評分、中醫癥候積分比較無顯著差異 (P>0.05);治療后,試驗組的ADL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中醫癥候積分明顯低于對照組 (P均<0.05)。 見表 2。
表2 兩組的ADL評分和中醫癥候評分比較 (±s,分)

表2 兩組的ADL評分和中醫癥候評分比較 (±s,分)
注:與該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同期對照組比較,#P<0.05。
組別 時間 ADL評分 中醫癥候積分試驗組 治療前 48.35±9.54 14.90±2.18(n=21) 治療后 73.81±13.64*# 4.90±0.88*#對照組 治療前 48.59±10.16 15.85±1.93(n=21) 治療后 62.13±12.32* 7.23±0.83*
2.3 不良反應治療期間,對照組發生嗜睡1例,乏力1例,不良反應發生率為9.52%;試驗組發生乏力1例,不良反應發生率為4.76%。兩組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無顯著差異 (χ2=0.359,P= 0.549 >0.05)。
眩暈是以頭暈、眼花為主要臨床表現,并伴隨惡心、嘔吐、汗出、面色蒼白等的常見病。眩暈的發生與患者動脈粥樣硬化和血液黏稠度相關,目前治療以擴張血管,改善患者腦部供血為主,但單純西藥治療眩暈的效果往往不甚理想。
中醫學認為眩暈病的病位在于頭部,屬于本虛標實之證?!端貑枴ぶ琳嬉笳摗罚?“諸風掉眩,皆屬于肝?!被颊叨囝^暈,頭重如裹,惡心欲吐,納呆為主癥,舌淡紅,苔白膩,脈弦滑,四診合參,屬于祖國醫學風痰上擾型眩暈,治宜健脾燥濕,祛痰熄風,方擬半夏白術天麻湯。清代 《醫學心悟》程氏云 “有濕痰壅遏者,頭旋眼花,非天麻半夏不除是也,半夏白天天麻湯主之”。半夏白術天麻湯基本組成如下:半夏 (姜制)、天麻、陳皮、白術、茯苓、甘草、石菖蒲、郁金、地龍。立方宗 “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方中半夏有燥濕化痰之效,白術、陳皮健脾燥濕,茯苓淡滲利濕,四者聯用,治痰為要,燥濕兼以補脾;郁金行氣,石菖蒲補五臟,開竅豁痰,兩者合用,則氣行竅開,痰濕隨化;天麻平肝熄風,能治風虛之證, “痰成必有瘀”,故使用地龍熄風兼以活絡,助天麻祛風;諸藥合用,取本草精華,取祛風化痰,健脾祛濕之效,清竅得養,經絡暢通,眩暈得愈[8]。另外臨床上天麻素注射液被廣泛應用于治療眩暈癥,有研究[9]認為該藥能調整大腦皮質平衡,改善血液動力學,調節腦組織血液循環,在眩暈癥中具有良好的應用效果。本研究中,對照組給予常規治療,試驗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采用半夏白術天麻湯聯合天麻素注射液治療,結果顯示,試驗組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 (P<0.05);治療后試驗組的ADL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中醫癥候積分明顯低于對照組 (P均<0.05);兩組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無顯著差異 (P>0.05),表明半夏白術天麻湯聯合天麻素注射液治療眩暈較單一西醫治療效果更佳。
綜上所述,半夏白術天麻湯聯合天麻素注射液治療風痰上擾型眩暈效果顯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眩暈癥狀及日常生活能力,安全可靠,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