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含瑞,張俊濤,陳俊名,溫陽陽,范亞楠,劉又文
(河南省洛陽正骨醫院/河南省骨科醫院,河南 洛陽471000)
晚期股骨頭壞死是由股骨頭受損或供血中斷所致,可導致患者出現髖關節功能障礙,表現為疼痛關節僵硬、抬腿不靈活、下蹲困難、遇冷疼痛加重等癥狀,嚴重影響其日常生活,需盡早給予治療[1-2]。手術是臨床治療晚期股骨頭壞死的主要手段,以往常用的傳統置換術雖能改善患者病情,但對其造成較大創傷,術中出血量較多,會延長患者術后恢復進程。全髖關節置換術具有操作方便、創傷小、并發癥少等優勢,逐漸應用于晚期股骨頭壞死治療中[3]。本研究分析全髖關節置換術治療晚期股骨頭壞死患者的有效性與安全性,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8年9月至2019年3月我院收治的128例晚期股骨頭壞死患者。納入標準:經CT檢查確診為股骨頭壞死;簽署知情同意書;凝血功能正常;認知功能正常。排除標準:不耐受手術;肝、腎等重要臟器嚴重不全;免疫系統障礙;發病前存在運動功能障礙。按治療方式不同分為兩組各64例。試驗組男44例,女20例;年齡23~64歲,平均 (42.29±2.35)歲;激素性壞死15例,創傷性壞死30例,酒精性壞死19例。對照組男46例,女18例;年齡22~65歲,平均(42.32±2.31)歲;激素性壞死13例,創傷性壞死31例,酒精性壞死20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無統計學差異 (P>0.05)。
1.2 方法所有患者術前均接受正股骨、股骨側位、髖關節X線等常規病情特征檢查,正確掌握股骨骨折情況。兩組手術均在氣管插管全麻下實施,且取健側臥位。試驗組行全髖關節置換術:在大轉子后緣外側位置作一切口,切開骸關節后外側8 cm,充分顯露股外側肌、闊筋膜,切除病灶部位關節囊,牽開股骨頭,使用中心固定器固定股骨頭頸,顯露髓關節外旋轉肌群,以股骨頭為中心點,在股骨頭遠端鉆入中心定位導針,股骨頭朝上、下肢內旋,對股骨頭使用塑骨器塑形,測量股骨頸高度,植入無柄解剖型人工髖關節假體,將多余股骨頭用削骨器清除,鋸掉股骨頭外圍骨質,安裝適宜罩杯,明確最佳支撐點后,與頸肩平臺相吻合。套入克氏針,維持罩杯穩定,置入顆粒骨,以生物固定法嵌緊,沖洗、止血、負壓引流處理后關閉切口。對照組實施傳統置換術:作一T字型切口于髖關節后外側,將股骨頸充分暴露后,切除股骨頸殘端,取出患處股骨頭,用髓腔銼擴大骨髓腔,觀察并記錄切除股骨頭大小,以此為根據置入適宜大小的人工股骨,確認無活動性出血后,置入引流管,關閉切口。術后,兩組均常規使用抗生素抗感染。
1.3 觀察指標①記錄并比較兩組的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手術時間、切口長度等圍術期指標。②參考Harris評分標準對兩組患者術后3個月的關節功能恢復情況進行評估,包括功能、疼痛、關節活動、畸形等,滿分為100分,≥90分為優,80~89分為良,70~79分為可,<70分為差。③觀察并統計兩組的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包括神經血管損傷、假體下沉、關節周圍水腫、脫位、關節僵硬、假體松動等。
1.4統計學方法應用SPSS 21.0軟件處理數據,計數資料以n(%)表示,用χ2檢驗,等級資料使用秩和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圍術期指標試驗組的術中出血量低于對照組,切口長度、住院時間及手術時間短于對照組 (P均<0.05)。見表1。
表1 兩組的圍術期指標比較 (±s)

表1 兩組的圍術期指標比較 (±s)
組別 n 術中出血量 (mL) 住院時間 (d) 手術時間 (min) 切口長度 (cm)試驗組 64 120.26±39.87 19.97±2.24 90.18±20.26 8.01±0.26對照組 64 264.48±50.25 25.59±2.48 125.28±24.98 14.21±0.59 t 17.987 13.454 8.731 76.929 P 0.000 0.000 0.000 0.000
2.2 關節功能試驗組的關節功能恢復情況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0.05)。見表2。

表2 兩組的關節功能恢復情況比較 [n(%)]
2.3 并發癥試驗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0.05)。 見表3。

表3 兩組的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n(%)]
晚期股骨頭壞死屬于骨科難治性疾病之一,目前尚未明確其發病機制,多數學者認為其與酒精、激素攝入過量而引起骨內高壓、脂類代謝紊亂、血管內凝血、血液循環受阻有關,可引起死骨吸收、骨質壞死、新骨形成、股骨頭再塑造等病理過程[4]。晚期股骨頭壞死可造成骨細胞、造血細胞、骨髓脂肪細胞發生變性壞死,改變股骨頭原有結構,誘發關節障礙,若未及時給予正確有效的治療,隨著病情發展可導致患者永久性喪失活動能力、勞動能力[5-6]。髖關節置換術是臨床治療晚期股骨頭壞死的理想方式,可避免骨折不愈合或股骨頭壞死,盡早恢復患肢功能,防止患者因長期臥床引起肺部感染等[7]。傳統置換術治療晚期股骨頭壞死操作步驟復雜而繁瑣,可延長手術操作時間,增加失血量,對機體創傷較大,不利于術后恢復。
本研究結果顯示,試驗組術中出血量、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切口長度、住院時間及手術時間短于對照組,且關節功能恢復優于對照組,提示全髖關節置換術治療有效性、安全性均優于傳統置換術。全髖關節置換術是通過人工髖臼、人工股骨頭置換病變的髖關節治療術式,術中使用的無柄解剖型人工髖關節假體與人體生理特征接近,易于裝配,同時縱向溝槽搭配專業的髓腔銼,能夠對股骨近端髓腔松質骨組織形成很好的保護作用,利于柄貼合骨質,促進骨質長入假體表面微孔,維持假體穩定,促進術后關節功能恢復。全髖關節置換術操作簡單,且切口較小,可減少手術對機體造成的創傷,減輕術后疼痛程度,利于患者早期下床活動,并能有效糾正髖部畸形,使病損處松解,穩定股骨頭外部環境,促進髖關節周圍血供恢復,增強機體防御力,促進傷口愈合與受損傷組織修復。
綜上所述,全髖關節置換術治療晚期股骨頭壞死患者具有創傷小、出血量少、恢復快、并發癥少等優勢,可縮短住院時間,促進關節功能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