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雪瑩
(鄭州大學附屬洛陽市中心醫院 神經內科重癥監護室,河南 洛陽471000)
腦梗死是指血液中的各種栓子隨血流進入腦動脈而阻塞血管,導致側支循環失代償,從而引起該動脈供血區腦組織缺血性壞死的疾病[1]。該病具有較高的發病率、致殘率、致死率,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及生命安全[2]。目前,臨床常采用血管內介入治療急性腦梗死,可有效改善患者腦部血液循環,促進腦組織血液再灌注,從而改善其神經功能[3]。研究[4-5]表明,在治療急性腦梗死過程中,采取有效的護理干預措施,對降低患者的致死率和致殘率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基于此,本研究選取我院收治的急性腦梗死介入治療患者70例,探討全程護理對其生活質量及護理滿意度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急性腦梗死介入治療患者70例作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5例。對照組中,男16例,女19例;年齡40~75歲,平均年齡 (55.25±2.65)歲;病程1~3年,平均病程 (2.01±0.35)年。觀察組中,男18例,女17例;年齡42~78歲,平均年齡 (54.35±1.19)歲;病程1~4年,平均病程 (2.05±0.35)年。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包括入院宣教、基礎護理、監測生命體征等。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采用全程護理,具體措施如下:①基礎護理:護理人員首先為患者創造一個安靜舒適的住院環境,待患者入院后,護理人員對其進行全面評估,根據其具體情況制定合理科學的護理方案。②安全護理:護理人員應密切觀察患者的生命體征,著重觀察患者是否有嘔吐、流延情況發生,若出現流延、嘔吐及時將患者的頭偏向一側,預防窒息發生;對于長期臥床的患者,護理人員應定時協助其更換體位,以預防壓瘡發生;設置防護欄,護理人員可協助患者下床活動,預防跌倒和摔傷。③飲食護理:告知患者應食用營養豐富、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對于進食困難的患者必要時鼻飼流質食物。④心理護理:護理人員應積極與患者交流,消除疾病帶來的焦慮、緊張等負性情緒,增加其治療信心。⑤康復訓練:對于病情逐漸康復的患者,護理人員根據其具體情況制定合理的康復訓練。兩組患者均連續護理2周,同時護理人員在患者出院6個月內進行隨訪。
1.3 觀察指標①采用健康狀況調查簡表 (SF-36)評估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的生活質量,該表包括健康狀況、精神狀態、生理功能、軀體疼痛、社會關系、行為能力、生命活力、情感職能8個項目,每個項目滿分為100分,分值越高,患者生活質量越好。②采用本院自制的滿意度量表評估患者的護理滿意度,該表重測效度為0.785,內容主要包括護理人員工作態度、工作積極性、認真度等。總分100分,>90分為非常滿意,60~90分為基本滿意,<60分為不滿意。滿意度 =(非常滿意例數+基本滿意例數)/總例數 ×100%。
1.4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18.0統計軟件處理數據,計數資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生活質量護理前,兩組患者SF-36各維度評分比較無統計學差異 (P>0.05);護理后,觀察組SF-36各維度評分均高于對照組 (P<0.05)。 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s,分) (續表)

表1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s,分) (續表)
組別 n 生命活力 情感職能護理前 護理后 護理前 護理后觀察組 35 81.54±5.32 90.59±3.38 70.69±4.01 90.13±2.41對照組 35 82.55±5.22 83.78±3.11 69.78±2.46 84.52±2.54 t 0.802 8.772 1.144 9.479 P 0.426 0.000 0.257 0.000
2.2護理滿意度觀察組的護理滿意度為85.71%,明顯高于對照組的60.00% (P<0.05)。 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s,分)

表2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s,分)
組別 n 健康狀況 精神狀態 生理功能 軀體疼痛護理前 護理后 護理前 護理后 護理前 護理后 護理前觀察組 35 75.52±5.01 90.47±3.21 72.81±6.35 93.53±3.42 76.46±7.76 95.65±3.56 72.46±2.12對照組 35 73.25±6.75 84.45±4.35 71.75±6.35 87.56±4.33 75.56±7.45 86.56±4.25 73.15±2.32 t 1.598 6.588 0.698 6.401 0.495 9.700 1.299 P 0.115 0.000 0.487 0.000 0.622 0.000 0.198護理后92.58±4.15 86.56±3.29 6.725 0.000社會關系護理前70.89±6.15 68.45±5.32 1.775 0.080護理后92.96±2.14 83.59±3.44 13.683 0.000行為能力護理前74.15±2.36 73.96±2.14 0.353 0.725護理后91.11±3.03 86.45±4.35 5.200 0.000

表2 兩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比較 [n(%)]
急性腦梗死患者往往發病較急,且病情進展迅速,具有較高的致死率。患者一旦發病,會表現出不同程度的耳鳴、頭暈、眩暈等,嚴重者還會出現意識障礙[6]。雖然臨床上對急性腦梗死患者進行介入治療,但由于疾病本身的原因,在臨床治療期間配合科學有效的護理措施[7],可有效提升患者生活質量,改善其臨床癥狀,延長患者生命周期。
全程護理是指在患者接受臨床治療及住院期間,遵循“以人為本”的原則,根據患者具體情況,為其制定全過程的護理措施[8]。本研究中,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在此基礎上,觀察組在基礎護理、安全護理、飲食護理、心理護理及康復訓練方面實施全程護理,結果顯示,觀察組護理后的生活質量評分及護理滿意度均高于對照組 (P<0.05)。究其原因在于,在全程護理中,護理人員以促進患者全面健康為理念,將護理干預貫穿于整個治療過程中,通過基礎護理,護理人員對入院患者進行全面評估,針對性地為患者制定合理的護理措施,對患者康復有重要作用。同時因治療和疾病本身會帶來焦慮、緊張等負性情緒,護理人員通過與患者面對面交流,疏導情緒,給患者樹立治療疾病的信心。治療后,護理人員對患者進行嚴密的觀察,觀察其是否有流延、嘔吐,一旦發生該情況,護理人員立即將患者的頭轉向一側,從而有效預防窒息發生,充分保證患者的安全。在飲食護理中,護理人員根據患者的病情,制定科學合理的飲食方案,保證患者營養充足。在患者康復過程中,護理人員對其進行功能性鍛煉,加之在患者出院6個月內進行隨訪,并告知患者在康復治療期間的注意事項,可進一步提高護理質量,促進患者盡快恢復。
綜上所述,對急性腦梗死介入治療患者實施全程護理,效果顯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提高護理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