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萍
(河南省南陽市中心醫院 新生兒重癥監護病區,河南 南陽473000)
早產兒的生理系統發育不夠成熟,其機體免疫功能也較差,若護理工作不到位,會對其日后生長發育造成嚴重影響。常規的早產護理模式只是注重對早產兒疾病的治療與生命體征的監控,往往忽略人性化的護理需求[1]。初乳口腔免疫療法在增強早產兒機體免疫力方面效果顯著[2]。袋鼠式護理則能有效提高早產兒的安全感及母嬰之間關系[3]。本研究分析早產兒行初乳口腔免疫療法聯合袋鼠式護理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我院分娩的早產兒88例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出生胎齡28~37周,體質量1.5~2.5 kg;②無其他并發癥、嚴重感染,生命體征情況穩定,母親能夠提供初乳;③早產兒父母了解研究內容后自愿參加。排除標準:①早產兒母親有濫用藥物歷史,基礎資料不全;②早產兒消化道畸形等。88例早產兒按照護理方式不同分為兩組各44例。研究組男23例,女21例;平均胎齡 (31.5±3.0)周;順產22例,剖宮產22例。對照組男24例,女20例;平均胎齡 (31.1±2.9)周;順產21例,剖宮產23例。兩組的一般資料比較無明顯差異 (P>0.05)。本研究經院倫理委員會審核通過。
1.2 方法對照組早產兒行常規護理,護士給予常規清理呼吸道、疾病檢查、對癥治療、臍帶與沐浴護理,密切監測其生命體征,為早產兒父母講解常規護理技巧等。研究組行初乳口腔免疫療法聯合袋鼠式護理。(A)初乳口腔免疫療法。清理干凈早產兒口腔中的分泌物,使用無菌注射器 (型號:1 mL)抽取初乳 (0.2 mL)放置在常溫環境中,靜置時間5 min,沿著早產兒嘴角一側緩慢推注初乳 (推注量0.1 mL),時間20 s左右,上述操作重復,將剩余的初乳 (0.1 mL)沿早產兒另一側嘴角慢慢推入口腔中,上述操作完畢后密切關注其是否有不良反應,初乳口腔免疫療法4 h/次,連續進行7 d。(B)袋鼠式護理。①環境準備工作:母嬰病房相關設備設施準備到位,關好房門、窗簾,病房中保持適宜溫度與濕度,適當抬高病床床頭,以母親感覺舒適為宜,避免勞累過度。②母親準備工作:護士以和藹親切態度與早產兒母親進行交流,叮囑其保持樂觀積極情緒,告知其袋鼠式護理的方法、作用及優勢,再次叮囑其積極參加護理,穿著寬松舒適衣服。③早產兒準備工作:為早產兒及時更換干凈尿布,最大限度縮小尿布覆蓋區域面積,適當暴露皮膚,方便讓早產兒與母親接觸,穿戴好衣帽、襪子等,做好保暖工作。④袋鼠式護理具體內容:使用消毒好的包被包裹早產兒,抱到母親裸露胸部前,并維持俯臥姿勢,使早產兒與母親進行皮膚接觸,告知母親使用右手托住早產兒臀部,左手扶好其背部,避免滑落。上述操作持續1 h,每天2次 (早上與下午各1次),連續7 d。
1.3 觀察指標①對比兩組早產兒的喂養情況,記錄開始經口喂養時間與完全經口喂養時間,開始經口喂養是指早產兒第一次經口攝入奶量≥5 mL,完全經口喂養是指早產兒持續2 d經口攝入奶量≥120 mL/kg[4]。②對比兩組早產兒的喂養并發癥發生率,主要包括腹脹、腸道出血、嘔吐及壞死性小腸結腸炎。③采用新生兒20項行為神經評分法 (NBNA)評價兩組早產兒的神經行為,該量表包括5個方面,評分1~40分,評分>37分為神經行為存在異常。
1.4 統計學分析采用SPSS 20.0統計軟件處理數據,計數資料以%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喂養情況研究組的開始經口喂養時間、完全經口喂養時間均短于對照組 (P<0.05)。見表1。
表1 兩組的喂養情況比較 (±s,h)

表1 兩組的喂養情況比較 (±s,h)
組別 n 開始經口喂養時間 完全經口喂養時間研究組 44 6.4±1.3 12.1±2.6對照組 44 9.7±1.4 18.9±2.5 t 11.458 12.505 P 0.000 0.000
2.2喂養并發癥發生率研究組的喂養并發癥發生率為4.5%,低于對照組的20.5% (P<0.05)。見表2。

表2 兩組的喂養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n(%)]
2.3 神經行為評分研究組的神經行為評分均高于對照組 (P<0.05)。 見表 3。
表3 兩組的神經行為評分比較 (±s,分)

表3 兩組的神經行為評分比較 (±s,分)
組別 n 一般反應 行為情況 被動肌張力 主動肌張力 原始反射 總分研究組 44 6.1±1.3 12.2±2.3 8.0±2.2 8.1±2.3 5.7±1.3 39.8±5.1對照組 44 5.6±1.0 11.0±2.2 7.0±2.0 7.0±2.0 5.1±1.1 35.9±2.3 t 2.022 2.501 2.231 2.394 2.337 4.624 P 0.046 0.014 0.028 0.019 0.022 0.000
臨床上將胎齡在37周內的新生兒稱為早產兒。與健康新生兒比較,早產兒因其機體免疫力與抵抗力弱,神經性系統疾病、低血糖及壞死性常腸炎發生率較高,積極采用有效護理,做好護理干預工作,可有效減低早產兒的致殘率與致死率。研究[5]表明,采用初乳口腔免疫療法與袋鼠式護理能夠有效改善經口喂養情況,減少并發癥,增強早產兒機體抵抗力。
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的開始經口喂養時間、完全經口喂養時間均短于對照組 (P<0.05),表明初乳口腔免疫療法聯合袋鼠式護理在改善早產兒喂養情況方面效果明顯。初乳口腔免疫療法將初乳通過滴注方式推注于早產兒口腔中,讓初乳中的細胞因子能夠刺激早產兒口腔中特定細胞,從而增強其消化功能。袋鼠式護理為早產兒母親提供一個與早產兒進行互動的機會,早產兒能夠同期母親近距離接觸,聽到母親的聲音,聞到母親的氣味,以緩解早產兒的不安感,使后續安撫工作更加容易進行。父母的擁抱可有效改善早產兒經口喂養情況。趙希平等[6]對超/極低出生體重早產兒應用初乳口腔免疫療法,結果顯示早產兒喂養情況得到極大改善,與本研究結果一致。
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的喂養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表明初乳口腔免疫療法聯合袋鼠式護理可有效降低喂養并發癥發生率。初乳口腔免疫療法作為一種腸外治療途徑,可有效防止肝腎出現首過效應,增加進入體循環的有效成分量。袋鼠式護理則是模仿袋鼠育兒的一種護理方式,醫護人員將早產兒抱給母親,使早產兒與母親進行最大程度的皮膚接觸,經皮膚接觸對早產兒產生良性刺激,誘導其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等器官發生良性反饋,促進其神經發育。曹松霞等[7]對早產兒行初乳口腔免疫療法,結果顯示早產兒喂養并發癥發生率低,且神經行為評分高,與本研究結果一致。
綜上所述,早產兒行初乳口腔免疫療法聯合袋鼠式護理,可縮短經口喂養時間,降低并發癥發生率,提高神經行為評分,具有較高的臨床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