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翠琴 邱瑞瑾 于翠平 曹中環


摘? ?要? ?調查發現廣西梧州市岑溪市野生古茶樹面積達20多公頃,是迄今為止在梧州市發現的面積最大、數量最多、連片生長的古茶樹群落。通過對該片野生古茶樹資源的生長環境、分布狀況、主要形態特征等進行調查,發現較集中成片的野生古茶樹主要分布在海拔800 m左右區域,樹高在10~15 m;葉片以上斜著生、長橢圓形或披針形、葉片綠色、葉質硬、鋸齒形、葉身平為主;對野生古茶樹的開發利用現狀調查,發現其主要用于茶葉生產、優良苗木繁育或作為育種材料進行茶樹良種選育。
關鍵詞? ? 野生古茶樹;資源;特征;開發利用;廣西岑溪市
中圖分類號:S571.1? ?文獻標志碼:C? ?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0.4.012
六堡茶,屬于黑茶類,因原產于梧州市蒼梧縣六堡鄉而得名,制茶歷史可以追溯到一千五百多年以前,清朝嘉慶年間就列入全國二十四種名茶之一。六堡茶產業是廣西梧州市特色農業優勢產業,近十年來,隨著黑茶在茶葉市場的占比不斷上升,特別是在“一帶一路”倡議的大環境下,六堡茶產業得到迅速發展,產業規模不斷壯大,品牌影響力顯著提高[1]。2019年,梧州市六堡茶產業公用品牌價值已達23.4億元,居中國茶葉區域公共品牌價值第30位[2]。
雖然六堡茶產業發展迅速,但是目前六堡茶原產地仍然以群體種為主,性狀混雜,良莠不齊,當家良種缺乏,已成為嚴重制約當地六堡茶產業發展的瓶頸問題[3]。據調查,廣西岑溪市野生古茶樹面積達20多公頃,是迄今為止在梧州市發現的面積最大、數量最多、連片生長的野生古茶樹群落。古茶樹是不可多得的珍稀種質資源,可以為茶葉優良品種選育提供原始育種材料。通過對岑溪市野生古茶樹開展調查,系統分析茶樹的生長狀態、環境因子、形態特征等,以期為保護和合理開發利用梧州市野生古茶樹種質資源,進一步開展六堡茶品種選育、繁殖工作提供科學依據。
1 岑溪市野生古茶樹生長環境
1.1 地理位置
岑溪市位于廣西東南部,兩廣交界處,屬廣西壯族自治區下轄縣級市,現由梧州市代管,處于東經110°3′~111°22′、北緯22°37′~23°13′。岑溪市野生古茶樹主要分布在岑溪市南渡鎮境內,位于岑溪市西南面,鄰近天龍頂國家山地公園,東鄰大隆鎮,西接玉林市容縣六王鎮,東南與水汶鎮接壤,北與馬路鎮毗鄰,西北與波塘鎮接壤,距岑溪市區20 km。
1.2 自然條件
1.2.1 地形地貌
岑溪市大部分地區屬丘陵山區,地勢東南高、西北低。境內山脈為云開大山及勾漏山余脈延伸,西南部土柱頂為境內最高山峰,海拔1 211 m,最低點為西北的都目河谷,海拔50 m,森林覆蓋率達73.01%。岑溪市南渡鎮的野生古茶樹群落生長區域大多在陡峭的山林深處,海拔在700~900 m。
1.2.2 氣候
岑溪市位于北回歸線以南,屬典型的南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氣候溫和,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年平均氣溫21.4 ℃,年平均降水量1 450 mm,年日照時數為2 004.7 h,年平均無霜日在334 d以上。
1.2.3 水文
岑溪市水資源豐富,年平均降水量達1 450 mm,河流分布廣,其中黃華河、義昌江是岑溪市的主要河流,由東南向西北方向流,黃華河境內流經里程111.5 km,義昌江境內流經里程123 km,都屬于珠江水系,而其他集雨面積10 km2以上的河流就有36條。
1.2.4 土壤
岑溪市境內土壤主要為紅壤及砂頁巖、砂巖、花崗巖等發育而成的磚紅壤性紅壤(赤紅壤)。紅壤是我國南方丘陵山區的主要土壤類型,是亞熱帶地區的重要土壤資源[4]。紅壤屬于酸性土壤,其代表性植被為常綠闊葉林,主要由殼斗科、山茶科、冬青等構成,紅壤適合茶樹的生長。
2 岑溪市野生古茶樹資源特征
岑溪市野生古茶樹主要分布在南渡鎮境內的丘陵山區內,海拔在700~900 m。通過調查發現境內野生古茶樹分布面積達20多公頃,是迄今為止在梧州市發現的連片面積和密度最大的野生古茶樹群落,單株或連片幾株與其他喬木、灌木生長在一起。較集中成片的野生古茶樹主要分布在海拔800 m左右的區域,樹高在10~15 m,調查人員選擇一些有代表性的野生古茶樹樣本進行了調查測定。
2.1 野生古茶樹的樹型特征
在調查樣本中,岑溪市野生古茶樹多為喬木,少數為小喬木,樹姿直立,樹高大多數在10 m以上,基部干徑最小為15.3 cm,最大有23.9 cm,胸部干徑最小13.4 cm,最大有20.7 cm,分枝密度普遍不高,中度水平居多(見表1)。
2.2 野生古茶樹葉片主要形態特征
在調查的野生古茶樹樣本中,岑溪市野生古茶樹葉片以上斜著生、長橢圓形或披針形、葉片綠色、葉質硬、鋸齒形、葉身平為主。葉脈10對左右,葉基楔形,葉片面積差異較大,其中小葉葉片面積15.5 cm2,中葉葉片面積在31.8~34.3 cm2,大葉葉片面積達42.2 cm2,芽葉黃綠、肥壯,葉尖有漸尖、急尖,葉緣有平和微波狀,葉背無茸毛(見表2)。
3 岑溪市野生古茶樹開發利用現狀
野生古茶樹資源具有獨特的品質特征和遺傳多樣性,目前主要應用在育種材料創新、茶葉新產品研制等領域[5-7]。通過對岑溪市野生古茶樹資源開發利用現狀的調查,發現岑溪市野生古茶樹主要用于茶葉生產、優良苗木繁育或作為育種材料進行茶樹良種選育。
3.1 茶葉生產
野生古茶樹資源十分稀有,產品十分珍貴,現今岑溪市野生古茶樹資源利用的主要途徑是作為茶葉生產加工的原料,經過不同的加工工藝,制成野生古茶樹綠茶。將剛從野生古茶樹上采下的一芽一葉、一芽兩葉鮮葉,經過殺青、揉捻、干燥做成野生古茶樹綠茶,具有茶葉外形條索緊結肥壯(見圖1)、色澤深綠或黃綠、湯色黃綠明亮(見圖2)、滋味鮮醇、香氣馥郁等特點。岑溪市野生古茶樹原料極少用來生產六堡茶,主要是因為野生古茶樹每年采摘的鮮葉數量不多,而六堡茶后發酵的渥堆加工工藝需要較多的鮮葉原料。
3.2 優良種苗繁育
茶葉內含物豐富,品質特異性明顯,而野生古茶樹一般生長在原始森林深處,加上數量少、產量低、樹高難采,野生古茶樹產品數量有限,價位虛高。為了充分利用野生古茶樹的優良品質特征,提高產量和產值,對野生古茶樹進行苗木繁育,大量培育茶樹。茶樹種苗繁育主要有種子繁殖、扦插繁殖這兩種方式,現主要利用野生古茶樹枝條進行扦插繁育。梧州市茶葉科研人員建設了0.67 hm2的野生古茶樹苗木繁育基地,開展優良野生古茶樹種苗的繁育研究工作。
3.3 茶樹良種選育
野生古茶樹具有原始的遺傳物質,抗逆性強,含有特異生化成分及抗逆性基因的特性,是寶貴的遺傳基因資源。岑溪市野生古茶樹的發現,為茶樹育種提供了優質的種質資源。保護和開發利用野生古茶樹資源,有利于開發六堡茶優良茶樹品種,以解決六堡茶缺乏當家優良品種的瓶頸問題[8]。梧州市六堡茶研究院建立了野生古茶樹種質資源保護區(見圖3),進一步開展野生古茶樹特異生化成分分析、遺傳多樣性研究和茶樹良種選育等工作。
4 發展建議
4.1 岑溪市野生古茶樹群落生長性狀差異較小
通過調查野生古茶樹的生長性狀,發現在同一個群落里的野生古茶樹的生長性狀雖有一點差異,但是大體一致。這是由于經過長期的種子繁殖,野生古茶樹的優良性狀得以保存遺傳下來,在一個片區內形成一個種群,性狀相對穩定。
4.2 開發利用野生古茶樹種質資源,提高野生古茶樹
經濟價值
與栽培型茶樹不同,野生古茶樹長期處于自然生長狀態,沒有經過人工修剪、采摘和肥水管理,其生長勢普遍較弱,直立生長,分枝少,發芽少,而且野生古茶樹的鮮葉產量不高,影響茶葉的生產和開發利用。為了提高野生古茶樹的產量,可以適度進行人工修剪、采摘和肥水管理。為了利用野生古茶樹的優良性狀和品質特點,可通過收集野生古茶樹育種材料(枝條、種子),建立野生古茶樹種質資源圃,收集并利用野生古茶樹種質資源,開展優良品種選育和繁育,研發新產品,加大古茶樹的開發利用力度,提高古茶樹的經濟效益。
4.3 建立野生古茶樹保護區,加強對野生古茶樹資源
的保護
在岑溪市野生古茶樹調查過程中發現,由于市場炒作,野生古茶樹的茶葉價格是普通茶葉的10倍以上,有些甚至是100倍,因此出現了野生古茶樹被過度采摘的現象,有些村民為了方便采摘茶鮮葉,甚至將一些野生古茶樹砍倒,這對野生古茶樹造成了嚴重的不可逆破壞。野生古茶樹是不可再生的資源,建立野生古茶樹保護區以加強對野生古茶樹的保護勢在必行。同時應加強對茶農的采摘、管理和加工技術的理論培訓與現場示范,做好保護野生古茶樹的宣傳工作。
4.4 下一步研究工作
通過調查,基本掌握了岑溪市野生古茶樹的基本性狀和開發利用現狀,但是由于調查時間不是野生古茶樹的花果期,茶葉鮮葉少,采摘難度大,因此還欠缺野生古茶樹的花果性狀、鮮葉內含成分的檢測數據,下一步將對野生古茶樹鮮葉品質成分、遺傳多樣性等進行分析。
野生古茶樹保留有原始品種的基因,具有不可再生、不可替代和遺傳多樣性的重要特性。野生古茶樹的發現,充實了梧州市茶樹的基因庫和種質資源,是梧州市培育六堡茶優良品種不可多得的茶樹種質材料。開展對野生古茶樹的調查和保護、特異內含成分分析、新產品開發等研究工作,對推動梧州市六堡茶產業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 武衛國,楊鼎俊,龍志榮,等.“一帶一路”倡議下六堡茶產業發展現狀與對策[J].中國茶葉,2019,41(05):59-61.
[2] 胡曉云,魏春麗,袁馨遙.2018中國茶葉區域公用品牌價值評估研究報告[J].中國茶葉,2018,40(5):31-50.
[3] 邱瑞瑾,馬士成,黃麗蘊,等.六堡茶種質資源調查初報[J].茶葉,2017,43(1):28-31.
[4] 時仁勇,李九玉,徐仁扣,等.生物質灰對紅壤酸度的改良效果[J].土壤學報,2015,52(5):1088-1095.
[5] Liang Chen, Qi-kang Gao, Da-ming Chen, et al. The use of RAPD markers for detecting genetic diversity, relationship and molecular identification of Chinese elite tea genetic resources [Camellia sinensis(L.) O. Kuntze] preserved in a tea germplasm repository[J]. Biodiversity and Conservation, 2005,14(6):1433-1444.
[6] Ji P Z, Li H, Huang X Q, et al. ISSR diversity and genetic differentiation of ancient tea (Camellia sinensis var. assamica) plantations from China: Implications for precious tea germplasm conservation.[J]. Pakistan Journal of Botany,2011,43(1):281-291.
[7] 周萌李,友勇,孫雪梅,等.基于EST-SSR分子標記對香竹箐茶樹王的遺傳多樣性分析[J].西南農業學報,2016,29(2):231-239
[8] 于翠平,閆允城,吳健華,等.梧州市六堡茶產業發展對策與建議[J].茶葉, 2018,44(3):162-166.
(責任編輯:易? 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