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冰 周科 段森林
摘? ?要? ?十九大報告指出要拓寬農民增收渠道,推動農業與二三產業進一步融合發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對壯大鄉村產業、拓寬農民增收渠道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是保證我國農村如期脫貧、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重要舉措,也是實現鄉村振興的有力手段。在總結重慶市萬州區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取得成效的基礎上,分析其存在的不足,提出強化頂層設計、培育多元主體、優化產業融合外部環境等對策。
關鍵詞? ? 農村;產業融合;成效;問題;對策;重慶市萬州區
中圖分類號:F323? ?文獻標志碼:C? ?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0.4.013
按照十九大報告文件精神,要拓寬農民增收渠道,促進農業與加工業、服務業等的融合發展。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要努力構建農村產業融合的發展新體系,大力開發農業多功能性,促進農業產業升級和轉型,讓農民分享更多農業增值收益。2019年中央一號文件要求,應積極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各類產業聯合體,推進農業產業強鎮建設和各類示范園建設;建立更加緊密的農村產業融合利益聯結機制,讓農民更多分享產業加工端和銷售端的利潤。
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是指在現代化農業龍頭企業、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的參與下,以農業生產為基礎,將產業鏈延長至加工端,甚至服務端,使得產業功能更加齊全,農業生產、農資銷售、農產品加工流通、休閑農業等服務業有機整合、緊密連接,同時制訂對應的利益聯結機制以促進農業產業協調發展,提升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最終促進農民增收致富,實現農業現代化[1]。從微觀層面看,發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既可以保證農業產業加工端的材料來源,節省原材料成本,提高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也可以讓農民持續穩定增收[2]。從宏觀上來說,促進農業產業融合是發展壯大鄉村產業,拓寬農民增收的有效渠道;是保證我國農村如期脫貧,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重要舉措,也是實現鄉村振興的有力手段[3]。
本文在分析農村產業融合的實踐意義和內涵的基礎上,梳理重慶市萬州區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取得的成效,揭示其發展中存在的問題,進而提出對策建議。
1 取得的成效
萬州區位于重慶市東北部,屬于三峽庫區城市,內轄52個鄉、鎮、社區,人口約174萬,總面積約
3 457 km2,耕地面積有10 563 hm2,主要分為丘陵、地山區和高山區3種類型。推動城鄉之間產業融合是促進縣域經濟發展的必由之路[4]。萬州區積極貫徹落實黨中央文件精神,大力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布置和實施工作,近年來在推進農業產業融合方面取得了階段性成效,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1 橫向產業融合穩步推進
橫向產業融合指農業與第三產業(各類服務或商品)的融合,是通過挖掘農業在經濟、生態、社會和文化等多方面的功能,賦予農業科技、人文、教育、康養和娛樂等方面的價值,依托農業將價值鏈延伸到服務業。橫向產業融合最具典型性的例子就是休閑觀光農業和科普教育農業。近年來,一批農村電商、鄉村旅游、田園教育等產業新業態依托傳統農業資源迅猛發展起來。萬州區成功創建玫瑰香橙市級農業科技園、國家農村產業融合示范園,建成重慶市第一個國家農業公園,目前正在積極創建國家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先導區、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市級鄉村振興綜合示范區、市級田園綜合體等。通過規劃和試點,一批旅游景點逐漸獲得名氣,一批旅游精品線路初步形成,如萬忠路沿線玫瑰香橙產業觀光帶、長江沿江紅橘產業觀光帶、萬云南路茶產業觀光帶,鐵峰山、貝殼山、齊岳山等高山避暑休閑帶漸成氣候。萬州區農村電商也逐步走入快車道。
1.2 縱向產業融合健康發展
縱向產業融合指農業產業的研發、生產、加工、流通、銷售、服務各環節的融合,表現為產、供、銷、貿、工、農等一條龍,如“公司+基地+合作社+農戶”的合作形式。萬州區農業在縱向融合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1)建成了一批以柑橘、茶葉、伏淡季水果、中藥材為主的特色產業基地。2)培育了一批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截至2019年10月,全區農業企業累計達到1 420多家,區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已有170余家,農民專業合作社共1 257個,聯合社11個,家庭農場總數達到1 024個。3)萬州區傾力打造了一批優質農產品品牌。據統計,萬州區目前擁有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5個,重慶名牌農產品21個,地理標志證明商標產品11個,生態原產地保護產品8個,“三品一標”農產品104個。4)培育了一批貿工農一體化典型,依托農業產業天然優勢,扶持了一批榨菜、調味品、茶葉、畜禽類農產品加工企業,以及遠近聞名的樹上鮮花椒油、冉師傅牛肉干、億田罐頭等。
2 存在的問題
在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過程中,萬州區在取得以上成效的同時,也出現了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具體分析如下。
2.1 產業基礎較差,產業融合程度低
1)農業產業起步慢,很多產業發展還僅限于生產端。第一產業基礎差,既不成規模,又達不到質量要求,因此農村三產融合的難度就大[5]。萬州區地處三峽庫區,生態脆弱,主要以丘陵和山地為主,在2017年通過國家專項評估檢查,達到貧困縣退出指標。萬州區農業發展基礎較差,農業機械化使用率低,土地碎片化嚴重。特色產業脆李、柑橘、檸檬、梨子等均以銷售鮮果為主,沒有對應的產品加工環節,農業與二三產業的融合特別是加工業的發展還有待加強。這些造成的結果是農民在生產端收入低、風險大、積極性不高,把農產品種植僅當作兼業而不是主業,農民的主要收入來源于工資性收入而非經營性收入。
2)家庭農場、專業大戶規模小,抵御風險能力低;農業專業合作社的發展有待進一步規范。據統計,萬州區在工商部門登記注冊的農業專業合作社總數達到1 257家,經營異常的合作社達700個左右,其中空殼合作社數量占合作社總數的25%左右,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有待進一步規范和監督。家庭農場、專業大戶規模較小,吸納資金、參與融合的能力不夠,在財政和政策上對政府依附性強[6],如果不進行規范管理和有效監管,將導致資金使用效率低等問題。
2.2 要素投入不夠,滲透作用不強
1)農業從業者綜合素質不高,人才嚴重缺失。山區農村“空心化”現象普遍,勞動力資源嚴重缺乏。留在農村參與農業生產活動的多為婦女、老年人和未成年人,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人才寥寥無幾。很多針對農民的技能培訓因為缺乏嚴格有效的考核制度而流于形式,收效甚微。由于山地地形的局限和農民受教育程度低,生產端機械化使用率低;同時經營主體由于缺乏標準化生產制度和科學管理方法導致生產效率低。
2)政府對農業技術研發、推廣、轉化、使用,以及農民教育體系的建設等重視程度不夠,資金投入有限。根據2019年中央一號文件,要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培育一批農業戰略科技創新力量。當前,萬州區不斷引進人才,加大在農業科研方面的投入,但依然存在農業生產、加工、儲存等環節的技術研發投入不足,流通端物流運輸、倉儲設備、冷鏈建設不健全,已有科研成果在農業領域的推廣和轉化利用率低,技術推廣體系不夠健全的問題。
3)農業補貼政策重生產、輕加工和銷售。這導致農業經營組織沒有意識到發展農產品加工業、拓寬銷售渠道對經營主體增收的重要性,在企業發展定位上偏重農產品種植,對農產品加工和銷售的積極性不夠,農業與二三產業融合程度不深,產業鏈條不長。
2.3 外部環境有待改善,產業融合起步難
1)基礎設施建設滯后。長期以來,我國城市和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沒有形成一體化的建設規劃,缺乏統一的建設標準,造成城鄉基礎設施建設各層面無法融合[7]。在萬州區農村產業融合發展中,部分貧困鄉鎮還存在著道路不通、農產品“出山難”現象,農村倉儲、物流設施缺乏,部分山區用電、用水還存在困難,信息、網絡、銷售平臺等基礎設施建設落后的問題仍然存在。
2)社會化服務水平不高。目前,對銷售有利的信息平臺建設和品牌建設方面引導不足,農戶沒有渠道獲得準確的市場信息,政府沒有打造專門的溝通平臺,搜集農民反饋的市場信息。農產品品牌化程度低,農民缺乏專門的經營知識和營銷知識。政府專門針對農產品品牌建設的扶持政策和支持資金少。
3)政策法規保障體系不健全。金融扶持不夠,融資難、融資貴、融資慢等問題依然存在,財政支農方式單一。2017年,在財政支持萬州區三產試點工作中,過會項目209個、放款179筆、金額9 680萬元,支農資金較少。21個試點鄉鎮中有17個實現了放款,占試點鄉鎮的80.95%;有4個鄉鎮未放款,占試點鄉鎮的19.05%。單個鄉鎮放款數量和金額都較低,平均每個鄉鎮的放款個數為6.4個、金額約為315.9萬元。產業發展中,在引進社會資本進村投資、特色產業發展等方面尚未形成有效的獎勵扶持政策體系。
4)統籌管理與整體規劃缺乏。頂層制度設計不足,產業規劃、鄉村旅游發展規劃等碎片化嚴重,很難形成真正意義上的多規合一,導致各類型產業在發展中相互制約。由于同一區域內生態環境極其相似,很多經營主體在選擇產業時沒有進行準確客觀的市場調查和預估,選擇的項目要么缺乏創新,要么不符合地方實際,盲目跟風,導致區域內產業同質性現象嚴重,產業結構失衡,突出表現在鄉村旅游開發上面。很多鄉鎮打造鄉村旅游貪大求遠,追求面面俱到,導致特色亮點不鮮明,對當地資源開發利用程度不高,加上山區交通條件受限,地理位置偏遠,游客稀少,經濟效益不明顯。
3 對策建議
3.1 強化頂層設計是前提
農村產業融合推進工作涉及農業、國土、工商、財政、法律等多個部門,每個部門規定不一,關系到各經營主體和農民的切身利益。因此,制定一套統一的頂層制度,推出統一的發展規劃方案,是保證各項環節順利推進、減小農業產業融合實施阻力的有效措施。同時,發揮政府規劃引導職能,積極制定相關政策,指導規劃農村產業融合發展。在資金方面,既要對產業融合進行更多的投資,簡化不必要的流程,讓新型經營主體更容易辦事;又要靈活應用金融貸款政策,通過政府投資撬動更多社會資本投入產業發展,擴大農業產業融合的資金需求,降低農戶、企業的貸款門檻和條件,激發主體的積極性。
3.2 加快多元主體培育是基礎
1)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龍頭企業等新型經營主體是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重要載體,也是將農業經濟利潤留在農村的重要參與者[8]。應加強對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龍頭企業等經營主體的培育和扶持,開展以能力提升為重點的示范創建活動,完善扶持辦法,規范內部管理,清理“空殼”社、掛牌社。
2)完善龍頭企業評定辦法,建立龍頭企業和農戶利益聯結機制。充分發揮龍頭企業推進標準化生產、商品化處理的示范帶動作用,大力發展農產品商品化處理和精深加工,鼓勵農產品就地加工轉化增值。
3)鼓勵新型職業農民發展家庭農場,領辦創辦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企業,充分發揮各自的優勢,充分整合、利用各種資源進行產業鏈的延伸,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因地制宜發展特色農旅融合,挖掘當地資源利用價值[9]。合理選擇當地特色主導產業,并通過樹立典型等方式,激發農民積極性,帶動其他新型經營主體積極參與到產業融合當中。
3.3 優化外部環境是保障
從日本、韓國、美國、荷蘭等國家的發展經驗來看,政府要從法律、制度、機制等宏觀層面出發,通過完善相關法律、運行制度和機制等方式為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環境。主要從以下方面著手。
1)加強基礎設施建設。良好的基礎設施是縮小城鄉差距的重要方面,也是促進城鄉之間產業發展的基本要求。沒有完備的基礎設施,產業融合的成效將受到限制。俗言道“要致富,先修路”。良好的交通條件有助于引進好的經營主體,也有利于技術、信息等更好地傳播。水、電、網的普及也是發展農業產業的前提條件。倉儲、物流網絡的搭建,有助于保存易腐爛的農產品,幫助農業生產者減少不必要的損失。
2)加大要素投入。注重對農村經營人才和技術人才的培養,通過人才引進政策和激勵制度,將人才留在農村。擴大職業農民培訓的范圍,并制訂有效的考核監督機制,保證培訓成效[10]。通過黨建引領,動員村支兩委黨員帶頭參加區農業農村委組織的職業農民培訓,發揮黨員示范引領作用,積極組織種養大戶、能人、鄉賢參與到農民專業合作社中來。
參考文獻:
[1] 國家發展改革委宏觀院和農經司課題組.推進我國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問題研究[J].經濟研究參考,2016(4):3-28.
[2] 程莉,胡典成.農村產業融合對農民增收的影響效應研究:以重慶為例[J].重慶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2019,33(3):18-27.
[3] 陳學云,程長明.鄉村振興戰略的三產融合路徑:邏輯必然與實證判定[J].農業經濟問題,2018(11):91-100.
[4] 張軍.城鄉產業融合的規律、平臺與模式研究[J].農村經濟,2018(8):31-36.
[5] 陳英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視角下農村產業融合的困境及對策——以山東省T市為例[J].農業經濟,2018(3):6-8.
[6] 張國良.以農村產業融合發展助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研究[J].中國商論,2018(23):154-155.
[7] 何紅.城鄉融合發展的核心內容與路徑分析[J].農業經濟,2018(2):91-92.
[8] 陳曉華.推進龍頭企業轉型升級 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J].農村經營管理,2015(12):6-9.
[9] 馬曉河.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幾點思考[J].農村經營管理,2016(3):28-29.
[10] 李玉清,徐敏輪,董維春.我國農教融合發展的現狀、問題及其對策[J].中國農業教育,2018(4):24-30,93.
(責任編輯:敬廷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