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慕堯 李讓 楊萍
摘 要: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提到,文藝作品必須符合時代精神。“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思想宣傳的背景下,我國法律題材電視劇也熱播于各平臺。這類電視劇雖然數量有所上升,但涉及的法律基本術語不準確,專業性不足,劇情內容對法律關注不足,劇情所蘊含的法治理念有待提升,且對專業人士的刻畫流于表面。本文通過中國法律題材電視劇與美國法律題材電視劇的比較,提出增強法律題材電視劇的專業性,嘗試雙線劇情,融合中國特有的法律元素等建議,以此實現中國法律題材電視劇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統一。
關鍵詞:法律電視劇;法治理念;電視劇創作
中圖分類號:J90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0)04-000-05
1 中國法律題材電視劇概況
近年來,我國法律題材電視劇在各大衛視及網絡頻道熱播,例如《精英律師》《離婚律師》。這類電視劇以離婚糾紛、知識產權、撫養權爭奪等案件的解決為線索,刻畫了眾多律師形象。根據豆瓣網的收視率統計,2019年《精英律師》在北京衛視與東方衛視的收視率分別高達1.428%和1.691%,市場份額分別占比5.4%和5.25%,包括網絡播放量和社交網絡討論度在內的播放指數也高居電視劇類榜首。盡管此類電視劇收視率與市場份額較高,但觀眾評價卻褒貶不一。以《精英律師》為例,其收視率攀升的同時,觀眾的豆瓣評分卻從6.5分一路下滑到5.3分。評分走低的原因除了人物設定引發爭議外,劇中所涉及的法律問題不嚴謹也是原因之一,導致作為觀眾的法律專業人士對電視劇里出現的法律術語、法律糾紛處理的專業性提出較多質疑。法律題材電視劇數量呈上升趨勢的同時,電視劇質量卻參差不齊。法律題材的電視劇不僅僅是一種大眾傳媒介質,更是一種法治精神的宣傳教育手段。2014年,《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推動全社會樹立法治意識”。借助影視作品不僅能實現普法目的,而且能增強普法的實效。因此,提升法律題材電視劇的制作水平極為重要。
2 中美法律題材型電視劇數據分析
從播出時間上看,1957年,美國第一部法律題材電視劇《佩里·梅森》播出。相比較而言,1994年在中國香港才開始有嚴格意義上的法律題材電視劇。2004年的統計數據顯示,中國內地地區早期法律題材電視劇多為公安劇,占到播出電視劇的30%。從播出數量上看,美國已有254部法律題材電視劇,而我國此類電視劇數量至今有32部,不及美國的20%。從整體質量上看,美國法律題材型的電視劇憑借曲折的劇情設計、精彩的庭審辯論演繹以及在故事中暗喻社會熱點話題,深受觀眾喜愛,最高續訂季數達到20季。在中國,《人民的名義》《精英律師》等劇也曾創下較高的收視率。從對民眾的影響來看,美國《自由蘭斯星報》曾報道,在弗雷德里克斯堡附近的一家旅館外發生了一起命案,警察調查現場的時候,有可疑人員曾向一名婦女詢問情況,隨后倉皇逃離。而這個婦女則立刻掏出手機,拍下了這輛車的車牌號碼。警方根據她提供的線索,在事發39小時后逮捕了犯罪嫌疑人。事后她告訴媒體,之所以反應迅速,是因為她看了足夠多的《法律與秩序》,能夠分辨可疑的表現。[1]而中國觀眾對于法律題材型電視劇的印象,多停留于電視劇故事情節本身,而非背后所體現出的法治思想。
3 中國法律題材電視劇存在的創作問題
對于普通觀眾而言,法律題材的電視劇為其提供了了解一個行業的“窗口”,使得普通觀眾有機會揭開法律行業神秘的面紗,一窺其“真容”。中國法律題材電視劇的大量播出,有利于培養、普及公民的法治觀念。特別是《人民的名義》《決勝法庭》等國內優質法律題材電視劇的出現,極大地推動了法律類影視作品對普及法治觀念的影響。習近平總書記在2014年文藝工作座談會上提出:“一部好的作品,應該是經得起人民評價、專家評價、市場檢驗的作品,應該是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同時也應該是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的作品。”而要實現中國法律題材電視劇的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統一,就必須正視此類電視劇的不足。
3.1 劇中涉及的相關法律基本術語不準確,專業性不足
國內法律劇中出現法律專業概念不準確甚至錯誤的并非個例。例如在《離婚律師》中,混淆刑事糾紛與民事糾紛的專業術語,離婚訴訟中被告律師將其提交的代理意見稱為辯護詞,“不當得利”被表述為“不當獲利”。而在被稱為聚焦律師行業的電視劇——《精英律師》中,竟然出現所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知識產權法》《產品專利法》等錯誤,體現出編劇在法律題材電視劇上對基本法律術語的極端不嚴謹和不專業。而美國此類電視劇一般有法律專業的編劇或導演參與到電視劇的制作之中,很少出現基本法律術語、法律概念的表述錯誤。例如,在《傲骨賢妻》中較為寫實的庭審環節,女主作為辯護律師在對控方證人進行詢問時,檢察官可就問題與案件無關為由,反對其繼續提問(Objection)。法官可以其判斷認為反對有效(Sustained)或無效(Overruled)。
3.2 劇情內容對法律關注不足
國內劇中的角色及相關劇情雖與法律相關,但往往又過度添加了其他元素,而本應為主角的法律元素被搶了戲份。如在劇情中添加愛情元素,劇情發展逐漸偏向于主角的情感部分。如此勢必會影響劇情中的法律元素,導致其表面為律政劇實則是一部愛情劇。顯然,國內法律題材的電視劇編劇試圖通過多種劇情元素,豐富電視劇的內容,但往往避免不了喧賓奪主,導致主次不分。法律題材類美劇往往以雙線劇情展開,即主線與支線劇情。一集劇情中可能同時展開兩個案件,主線由主角處理,支線由配角解決。往往兩條線的劇情有所關聯,或是劇情的關聯,或者情感、思想層面的關聯。如此使用雙線劇情的配合,兼顧表現主角法律工作的故事和工作之余的情感橋段。在《波士頓法律》中,一集中可能出現兩三個案例,分別由不同的律師去處理,從而取得一種電視劇群像描寫的效果。又如《傲骨賢妻》第一季中,幾乎每一集都會出現一個新的案例,即支線劇情。貫穿整季的主線劇情,則是主角丈夫的政治丑聞案。
3.3 劇情所蘊含的法治理念有待提升
中國法律題材電視劇播出數量的增加一方面豐富了電視劇類型、豐富大眾文藝生活,另一方面有著一定的法律教育功能。然而目前,多數律政劇僅僅停留在案件處理上,沒有深入剖析案件背后所體現的法治精神。美劇中涉及刑事審判的劇情、辯訴交易制度、嚴格的證據非法排除制度都在劇中得到較為完整的反映,讓觀眾從中了解制度的運作。同時,通過人物的成長探討律師職業道德層面的問題,提升了電視劇的立意。例如,在Better Call Saul(《風騷律師》)中通過主角在法律工作中的不易,探討一個對于律師職業道德十分重要的問題——對于律師而言是法制的公正、社會利益更為重要,還是當事人的利益、自己能有多少經濟收入更重要。對法治理念的進一步探討,不僅使得劇情更加豐滿,人物刻畫更加立體,也使整個劇得到質的升華。
3.4 對專業人士的刻畫流于表面
國產法律題材電視劇對專業人士的刻畫與實際差異較大,特別是在外在形象刻畫和專業水平描述上。在外在形象刻畫上,以《精英律師》為例,該劇將律師描繪為西裝革履、工作收入不菲、社會地位高的形象。這一形象符合普通觀眾對律師這個職業的表象認識,但現實中,絕大多數律師狀態并非如此,電視劇只是迎合了大眾對律師的刻板印象。[2]在現實生活中,律師這一職業確實有可能得到較高的收入,但高收入群體僅僅是少數,多數律師還只是停留在基本收入這一水平。根據深圳市律師協會青工委2017年的調查數據,執業年限1年以下的青年律師中有2/3的年收入在10萬元以下,超過九成收入不足20萬元;而執業1~3年的青年律師年收入10萬以上的降為34.16%,年收入20萬以下的總共為79.32%;執業4~5年的,年收入20萬以下的已不到50%;執業11年以上的律師有36.47%的年收入高于60萬。現實中并非劇中所描述的,僅咨詢費就成千上萬。反觀美劇中的律師形象,并不是清一色的精英律師,劇中也有以微不足道的小律師為主角,且刻畫得十分真實。例如,Better Call Saul中的主角,沒有豪車,沒有富麗堂皇的大型律師事務所。一輛二手車、一間隱藏在美甲店后面宛如雜物間的工作室,為了微薄的律師費用在法院衛生間獨自排練辯護詞。這些劇中的元素還原了一個貼近現實的小律師形象。劇中對于“大律師”的描繪也不全是光鮮亮麗的一面,雖是一筆帶過,也有“大律師”由于工作原因在地下車庫獨自吸煙、嘆息的場景。
在人物專業水平描繪上,國產劇對律師這一形象的塑造僅停留在刻板的認識上,認為律師能熟讀甚至背誦法條。這是對法律專業人士最大的認識謬誤。法條是法律專業人士辦案或處理糾紛的依據,背誦法條并不是其必備技能,對法條深刻的理解以及運用才是其專業能力的體現。對律師的夸張刻畫,引起觀眾對法律專業人士的認識偏差,體現出影視制作者對這個行業運作的誤解。
4 國產法律題材電視劇的建議
4.1 提升法律題材電視劇的專業性
《律師本色》(The Practice)的編劇David E. Kelly,《殺戮時刻》(A Time to Kill)《糖衣陷阱》(The Firm)《終極審判》(The Chamber)的編劇John Grisham以及改編成電影的《平步青云》(The Paper Chase)的作者John Jay Osborn Jr.都有畢業于法學院的學歷背景。具有專業法律素養的編劇是美產律政劇專業性較強的主要原因,其使得劇中的法律專業術語的表述、案件解決的劇情設計以及所包含的法制觀念都是專業水準的。法律元素方面的嚴謹、專業,加之優秀的拍攝技術,使得法律題材電視劇在美國廣受歡迎。邀請法律專業人士參與劇本的編寫、臺詞的設置以及實際拍攝這一點值得中國法律題材電視劇學習,至少應讓電視劇避免出現法律概念錯誤的硬傷以及法律漏洞,以免誤導觀眾,達不到普法的目的。在此基礎之上,可在劇情上引入社會熱點案件,通過不同人物對案件的看法,反射現實社會各界的態度,進而引發觀眾對此類問題的進一步思考,最終可上升至我國特色法律理念的展現。
4.2 在劇情上嘗試雙線劇情,拍攝上多運用動作語言
中國法律題材電視劇的劇情在設計上略顯單調,可嘗試在一集中穿插主線與支線劇情。例如,用生活瑣事串起由不同律師辯護的若干個獨立的案子,通過多個案件的交錯縱橫增加劇情的曲折程度。或者在整部劇中埋藏一個主線劇情,各支線劇情的發展一步一步推動主線劇情,增加劇情的懸疑程度。在拍攝手法上,有專家評價“沒有看到會說話的鏡頭”,[3]針對這一問題,可多用動作語言來體現人物的特征,而非直白的陳述去展現人物的法律素養。電視劇塑造的律師形象應當是不僅能夠全面正確地理解法律條文,而且能夠知曉蘊涵在法律中的法治精神的法律工作者。[4]
4.3 融合中國特有的法律元素,體現法治精神
中國法律題材電視劇中庭審場景偏少,僅占不到全劇總時間的10%。深究此現象,原因在于我國傳統上屬大陸法系,實際的庭審現場可能很少出現英美法系當事人在法庭上激烈“唇槍舌戰”的場景。由于現實如此,電視劇中想要的藝術化激烈的法庭辯論環節就如同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由于法系的根本區別,因此不可照搬照抄美國法律題材電視劇諸如證據偷襲、辯訴交易以及律師言行對陪審團與法庭的影響等元素。中國法律題材電視劇應當回應具有中國特色的法律制度元素,例如我國獨特的“巡回法庭——背著國徽取審判”、網絡庭審。庭審環節不可省略,但由于庭審模式的限制可以轉移重心。在劇集中表現案件處理時,可將重心轉移至證據的搜集、辯護思路的選擇、法官在審判中的考量等方面進行藝術化加工,展現一些淺顯易懂的法律知識,潛移默化地向觀眾傳輸我國的法制理念,由此使法律題材電視劇的教育功能正面化。在我國邁向現代民主法治社會之時,法律題材電視劇應當和早期的公安劇一樣起到自己特殊的作用,在法治方面有更高的要求,不能與言情劇和生活劇相提并論。[5]
5 結語
著名新聞人梁厚甫先生說:“任何社會,都有一套法律系統,這一套法律系統無論為哪一個階級來服務,必要使之人格化、尊嚴化,才能有作用。這‘兩化不是教科書所能做到的,不能不借助于文藝作品。”相比晦澀難懂的法律著作和大量的法律法規,視聽影像是一種有趣、通俗的獲取知識的方式。[6]律師劇絕對是一面明亮的鏡子,反射律師的職業生活。[7]法律職業者日常工作涉及的案件,跟所有人的生活息息相關,包含著人們對公平正義的樸素期盼。而每一個案件的處理,都在引導著法律與人性往更美好的方向發展。誠然,近年的國產法律題材類電視劇對我國法治宣傳是有極大的實際意義的,但仍有不足。中國法律題材電視劇的專業化是其發展的必由之路。唯有如此,才能有更多高質量的法律題材類電視劇作品進入觀眾的視野,發揮其獨特的法治教育功能。
參考文獻:
[1] 邱岳,宋揚.美國電視劇的律政情結[J].消費導刊,2009(13):195-196.
[2] 王有銀.《精英律師》中那些“穿幫”的法律硬傷[J].人民法治,2020(04):76-77.
[3] 瑪咖.《精英律師》何以評價兩極[N].工人日報,2020-01-19(004).
[4] 楊嘉嵋.法律傳播視野之下TVB電視劇案例分析[J].管理觀察,2015(03):175-177.
[5] 劉曄原.電視劇與法律問題的思考[J].當代電視,2004(07):58-61.
[6] 王藝潔,汪海燕.法律題材影視作品的現狀及對策[J].藝術科技,2019,32(15):37+39.
[7] 王毛毛.律師劇是一面鏡子[J].法人,2020(01):94-95.
作者簡介:邢慕堯(1998—),男,寧夏銀川人,本科在讀,研究方向:法學。
李讓(1999—),男,江蘇南京人,本科在讀,研究方向:法學。
楊萍(1972—),女,山西繁峙人,研究生,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土地資源法律與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