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在日常生活中,人們通過詞語的意義來理解對方傳達的言語含義,通過眼神和視覺的意義與對方進行視覺交流。在一個空間中,可以通過布局、結構、陳設等方面對該空間進行理解,這就是空間設計中的語義學。鄉村民宿為住客提供了體驗鄉村生活和消減壓力的空間,同時向住客傳遞質樸、慢生活等情感語言。本文通過利用語義學中的情感語義分析方法對鄉村民宿進行分析,一方面為民宿設計提供一種新的設計思維方式,另一方面使鄉村民宿在氛圍、情感以及意境的表達上更為準確。
關鍵詞:鄉村民宿;情感語義;感官;心理;反思
中圖分類號:F719.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0)04-00-04
1 民宿的起源
在中國歷史上并沒有“民宿”這個詞,與之相對接近的是客舍、驛站等。“民宿”一詞起源于日本,而后被中國臺灣引進,最后流傳至亞洲其他國家以及中國大陸。在日本,白馬村是被公認的民宿發祥地。在大正末期至昭和初期(1927年前后),登山客們來到白馬村并在山腳下一個被稱為猿倉休息所的農家稍作休息、整理裝備或于此集合出發(圖1),這樣的行為當時在日語里被稱為“宿”。自昭和5年(1931年)起,這樣的行為日漸多了起來,于是在當地的新聞報道中第一次出現了“宿泊”一詞。雖然在當時的民間已經形成了“宿泊”這一概念,但還并未得到官方的認可。直到昭和12年(1938年)有16家山腳下的住宅正式被日本細野地區政府承認允許作為經營項目向前來登山和滑雪的人們提供住宿,此時政府才正式確立了“民宿”這個概念(圖2)。[1]因甲午中日戰爭的爆發和隨后中方的戰敗,清政府無奈在1894年與日本簽訂了《馬關條約》,正式宣布將臺灣地區劃分給日本。至此之后日本開始了在臺灣的殖民統治,并持續半個世紀之久。正因為這段歷史,日本文化根深蒂固地植入了臺灣人民的日常生活方式中,其中日本民宿文化也隨之在臺灣迅速發展開來,最后蔓延至中國大陸地區,并演變出了一種富含中國特色的民宿文化。
2 設計中的情感語義
心理學中認為人的情緒和情感都是來自對客觀事物的一種主觀心理體驗,其中情緒偏向于個體需求,情感則偏向于社會需求。由此可見,社會對人們的情感需求有直接的影響。鄉村民宿所具備的鄉村情懷以及鄉村生活方式的體驗是其有別于大眾酒店住宿模式的主要因素,同時鄉村生活方式也是鄉村民宿的情感載體。當今社會的高壓力和生活的快節奏使得城市周邊的鄉村民宿成了城市居民周末舒緩壓力的最佳選擇之一,鄉村民宿所傳遞的慢節奏和質樸的生活方式很好地補償了城市居民的社會情感需求。
住客在面對一個鄉村民宿時所產生的心理感受源自設計師在設計過程中利用空間內的各項特征所傳達出來的信息。我們可以將設計師理解為編碼者,其按照一定的代碼(設計規則)將創意表達出來(符號化)。同樣可以將使用者或住客理解為是解碼者,他們依據自身的知識背景、生活經驗等信息儲備對該空間產生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解碼過程)。在這一過程中,住客面對空間時產生的心理感受使其與該空間產生了某種情感上的聯系,從而使人為設計的空間變得有生命和情感。人們對其產生某種依賴或是得到了某種心理上的情感補償,這便是鄉村民宿所提供的情感語義。
行為學家唐納德·諾曼在其《情感化設計》一書中提出:“情緒是無法從認知中分割出來的,是其重要的組成部分。我們所做的和思考的每件事都帶有情感的成分,它們很大程度上其實就是我們的潛意識。”[2]基于用戶心理學將用戶的體驗的心理活動分為依次遞增的3個層次,由感官的(Visceral)心理活動遞進至行為的(Behavioral)活動到最終也是最高級的反思的(Reflective)心理活動。鄉村民宿所體現的感官心理活動是一種本能級別的心理活動,是由民宿的外部特征和內部陳設的外部特征對于住客最初的視覺和觸覺甚至是聽覺上的刺激而產生的心理活動。色彩對于視覺的刺激最為強烈,僅次于它的是形態對于視覺的刺激,因此在這一層次的語義設計中尤為側重對色彩和形態兩部分的設計。行為的活動層級是在感官的心理活動基礎上遞增一級的心理活動,這種心理活動產生于人與民宿進行物理交互的時候。這一層次的設計建立在鄉村民宿的外表滿足住客的審美心理后,入住后的居住體驗是否可以將之前對于外觀良好的第一印象繼續延續下去。反思的心理活動是情感化設計中的最高層級,是由空間所表達的意義或是包含的文化屬性構成的。設計在形態、色彩、材質以及使用方法或是使用手法上表達出的某種意義或是向人們傳達出了某種精神,令使用者在與之交互的過程中受到一定的文化、歷史或是思想上的啟發,就是反思的心理活動所提供的情感語義。
3 鄉村民宿的感官心理活動層級設計
3.1 色彩語義的情感設計
色彩作為人們對一個空間或是一個物體視覺上最直觀的第一感受,同樣是一般審美最普遍的一種表現形式。色彩本身并沒有意義,它只是帶給人某種直觀感受,如冷暖的感受、遠近的感受等。色彩單獨存在時的某種代表意義(如紅色代表勝利)其實是人們受到文化、生活背景或宗教等方面的影響而產生的聯想。當色彩與某一個或某一種具體的載體結合后,最終形成一種色彩符號從而產生意義。同一色彩在不同的載體上所表現出來的意義是不同的。這其中摻雜了不同民族、不同種族的人在心理上對顏色的認知各不相同。這里可以參考語言學中能指與所指的關系對其進行分析。當一個顏色(紅色)與某一種載體(旗幟)結合起來形成了能指(紅旗),而這個能指依靠中國大眾和社會的普遍認知而得到了它所指的內容(勝利、喜慶)(圖3)。
在鄉村民宿的色彩語義中,對顏色的使用要遵循以下3個原則:
(1)環境原則。鄉村民宿的外部以及周邊環境大多是以山、水以及植物為主的自然界所環繞,所以在色彩的使用上應該多從周圍的地貌特征中提取可以利用的顏色,使其與周圍的環境相協調。
(2)地域原則。中國的地域遼闊,且不同文化的民族眾多,因而每一個地區都有其自身豐富卻又獨特的文化特色。鄉村民宿是最貼近當地特色的居住選擇,所以在色彩的使用上應該充分考慮和分析當地特有的文化元素(如服飾、手工藝品等)并加以運用。
(3)心理原則。選擇鄉村民宿的住客大多是為逃離城市喧囂來此放松,所以在大面積的室內空間以及陳設的色彩使用上應多使用相對柔和并且具有舒緩焦慮的顏色為主。例如,綠色具有鎮靜神經和舒緩眼部疲勞等作用,同時對緩解消極情緒有一定的幫助。在室內空間可以通過對綠植或綠色陳設品的使用起到緩解城市住客焦慮的作用。
3.2 材質語義的情感設計
材質通過其不同的肌理結構帶給人視覺和觸覺的感官體驗后刺激人們某種心理聯想,從而使人們將不同的材質劃分為愈悅觸感和厭惡觸感兩大類。隨著社會文明的發展,人們通過材料的稀缺程度來體現材料的價值,促使用戶形成心理優勢或以此來體現自身的社會地位,因此,材料與大眾社會認知所賦予的內涵共同組成了材質的語義。對于鄉村民宿的材料使用應該從兩方面考慮:
(1)對當地環境沒有破壞和污染。鄉村民宿大多地處天清氣朗且人口密度松散的地方,人們也正因為此而選擇鄉村民宿。所以,在材料的使用上應該選擇對當地環境不會造成破壞和污染的材料,同時對當地環境的保護是對鄉村以及鄉村民宿可持續發展的保障。
(2)與當地環境相協調。通過材質的物理性質可以將材質劃分為自然材質與人工材質兩大類,自然材質一般泛指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材料質地,如石材、木材以及竹子等,人工材質是指人為制造出來的材料或是有意地對材料表面進行一定的處理,如玻璃、塑料等。在鄉村民宿的材料使用中,可以多考慮使用當地盛產的自然材質,在體現當地特色的同時有效地避免民宿的整體語義與當地環境出現偏差。例如,河北張家口市的坊口村因獨特的地理位置和歷史背景使其距離一公里處有一段廢棄的明長城,于是當地村民拆取了廢棄的磚石用來修建自家的宅院,厚重的磚石成了當地獨有的建筑特色。同時,因為當地氣候干旱少雨且晝夜溫差大,厚重的磚石為居民房屋提供了極強的保溫性能。綜上所述,就地取材是鄉村民宿材質使用與選擇的根本。
3.3 形態語義的情感設計
感官層級的設計除色彩語義設計、材質語義設計外還有形態語義設計。形態語義中的“形”指的是客觀物體或空間的外在表象,是物理性質的客觀存在,它起到支撐事物內在精神勢態的作用,也就是形態語義中所涉及的“態”的部分。“態”是人們對“形”的主觀意識。兩者互相支撐才能形成一個完整的事物,“無形而神則失,無神而形則晦”。在鄉村民宿的形態設計中應該注意當地房屋的尺度設計,如北方鄉村原有民居大多矮小且墻體厚重,借此來為居住者提供保暖和擋風的作用,所以北方鄉村民宿形態設計中不宜出現高聳空曠的民宿形態。鄉村民宿的形態設計應充分考慮與當地原有民居的外部形態相融合的原則,在保留當地民居設計語言和設計元素的基礎上設計符合當代城市居民居住要求的民宿形態。鄉村民宿的形態語義離不開“古樸”與“自然”的形態語義,在對鄉村民宿外部形態進行改造過程中避免丟失“鄉村”這個語境中本該存在的粗糙感和不完美感。
4 鄉村民宿的行為心理活動層級設計
體驗鄉村民宿的住客大多是向往鄉村生活方式的城市居民,所以對于住客與民宿進行互動的行為層級的設計應該注重城市生活方式與鄉村生活方式的有效結合。一方面,當下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趨于西式化,對隱私和個人化的要求要遠高于鄉村居民,所以在鄉村民宿居住空間的硬件設施(如取暖、制冷、臥室布草、衛生間配套設施等方面)以及臥室私密性(如隔音、光線等方面)的設計上應該以當下城市生活方式以及城市生活的標準為主;另一方面,鄉村民宿的核心是鄉村的獨特性和文化性,也正是由于這一點而有別于一般的旅館和酒店。住客對鄉村的期待感要遠大于對民宿的期待感,所以在鄉村民宿的功能性設計中應該適當運用當地的生活器具或是陳設物,如北方的鄉村民宿可以適當運用“炕”作為寢具,為住客提供一種鄉村生活體驗。
5 鄉村民宿的反思心理活動層級設計
通過將鄉村民宿外形以及使用功能方面的設計相結合,使住客在住宿過程中感受到思想上或是文化上的啟發便是對鄉村民宿反思層面的設計。人們在鄉村民宿想要體驗的鄉村生活實際上是一種“向往中”的鄉村生活,而并非真實的農家生活。近幾年大量的報道和文章甚至包括熱播的綜藝節目都在向人們傳達一種自給自足的田園生活狀態。這些信息之所以受到大眾的追捧,是因為其在大眾面前展現的是城市化進程中焦慮、繁忙以及快節奏生活方式所向往的生活藍本。鄉村民宿是為長期生活在城市高壓下的人們提供一個烏托邦式的生活空間,讓住客們在2~3天短期的生活中得到一種替代性的滿足。鄉村民宿為來此的住客消減壓力且使其感到愉快。鄉村民宿設計涉及空間、陳設、色彩、光線等多重因素,同時利用空間內的各項特征對人們心理、生理和物理上起到作用,有針對性地對空間整體進行氛圍設計。
6 結語
鄉村民宿所提供的情感語義是其最重要的屬性之一,更是其有別于酒店、旅館以及其他類型民宿的獨特之處。對鄉村民宿的氛圍、情感以及意境的設計,可以通過情感語義設計的三層階梯關系進行分析。一個空間最先吸引人們視線的一定是最直觀呈現在人們面前的,因為審美是人類與生俱來的本能,所以人們對一個空間的審美大多優先于對該空間功能的互動與體驗。如果在視覺審美這一層次人們對該空間有良好的第一印象,則后續的行為活動層級設計便起到了如何將第一層本能心理活動的良好印象繼續延續下去的作用。最后一層的反思心理活動層級的設計所賦予空間的意義或是概念都為該空間增添了魅力。鄉村民宿的本能審美層級的設計以遵循當地住房設計特征為主,而行為功能體驗層級的設計則應更多地考慮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與生活標準,將鄉村特征的外殼與城市生活質量的內核相結合,使鄉村民宿為住客提供一個可以逃避城市喧囂的烏托邦式的生活空間,這便是鄉村民宿的情感語義應該具備的特征。
參考文獻:
[1] 白馬の歩み編輯委員會.白馬の歩み:村誌.観光.登山(スキー編)[M].日本:白馬村,1994:10.
[2] Normand Donald . Emotional Design:Why We Love(or Hate)Everyday Things[M]. New York:Basic Books,2004:07.
作者簡介:溫雪瑩(1990—),女,研究生,碩士,研究方向:環境藝術與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