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秦娥
摘 要 在市場經濟體制不斷完善的背景下,國有企業獲得了更多的發展機遇與挑戰,在實際的運營過程中面臨的風險問題不斷增加,同時風險成本也逐漸提高。就當前國有企業的會計監督機制完善情況來看,其還存在許多需要解決的問題,例如,會計監督機制長期缺失或會計監督作用沒有得到應有的發揮。而如何徹底解決這些問題,最核心的內容就是引入現代企業管理理念,完善國有企業會計監督制度,加大會計監督力度。本文從國有企業會計監督機制的內涵出發,解析國有企業會計監督機制建設存在的問題,提出有效完善國有企業會計監督機制的措施,希望為國有企業完善會計監督機制提供相應的參考。
關鍵詞 國有企業 會計監督機制 會計信息質量
國有企業在我國經濟發展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不僅是我國經濟體系中的重要支柱,而且對國民經濟乃至社會的穩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支撐性和戰略性。只有編制完善的財務計劃,并且估計成本指標,才能降低能源的消耗。因此,為了保證國有企業在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能夠立于不敗之地,并且能夠長期、健康穩定地發展,優化和完善國有企業會計監督機制是國有企業面臨的重要而緊迫的任務。
一、國有企業會計監督機制的內涵
會計監督是會計的一項重要職能,是會計機構和會計人員依據《會計法》賦予的特殊地位和職權,對企業經濟業務事項的真實性、合法性、有效性進行全過程、全方位的監督,進而保證后續經濟活動的順利進行,從而達到提高企業經濟效益、保證企業長期健康發展的目的。國有企業會計監督體系是由國家監督機構(包括審計機關、財政部門、稅務部門)、民間審計組織和單位內部監督部門(內部審計部門和會計部門)組成的。其中,內部監督主要內部會計人員與會計機構進行會計工作,而內部監督屬于企業一種外部的約束,內部監督屬于一種自查的行為,二者協同發力,才能夠保證企業資金的正常運轉。建立事前、事中與事后的監督機制,能夠對國有企業即將發生的經濟活動進行監督。
二、國有企業會計監督機制建設存在的問題
(一)國有企業會計監督制度不夠健全
目前,國有企業會計監督制度缺乏總體規劃,表現為部分國有企業仍然沒有真正按照會計法的規定和當前國際上通用的準則來構建會計監督和會計內部牽制制度,企業的盈利能力及企業形象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例如內部審計機制與會計監督機制關系不明確等方面的問題。有些會計制度沒有根據國有企業管理環境的變化與業務活動的開展,編制與完善發展計劃,出現了制度滯后的問題,會計制度與內部管理制度的整合度不高。有些國有企業雖然表面上已建立了完整的會計監督制度,但在實際運作中,邊界模糊、分工不明的現象時有發生,造成會計的責、權、利無法得到充分體現。
(二)國有企業內部會計監督人員素質不高
國有企業內部會計監督人員對會計工作缺乏重視,認為會計只是簡單的記賬、算賬,于是錄用一些業務素質較低甚至非專業人員從事會計核算與監督工作,致使會計監督工作難以發揮會計監督作用。甚至存在個別會計監督人員缺乏道德底線、忽視有關規定的情況,對企業違法、違紀、違規現象視而不見,給企業和國家帶來嚴重的經濟損失。有的國有企業內審工作僅側重于對一般性業務的審核和檢查,重點和例外性業務往往不包括在內。
(三)國有企業會計監督作用得不到有效落實
就國有企業的會計監督工作進行分析,主要就是開展會計檢查、會計核算與會計分析工作,并保證會計工作能夠順利開展,提供實效性更強的會計數據與信息。從微觀的角度進行分析,就是對財務活動與結果進行監督。許多國有企業的內部控制制度看起來比較完善,但是實際的執行過程中還存在許多問題,執行力普遍不高。負責內部控制工作的人員沒有嚴格地履行自身的職責,存在落實不到位的問題,內部監督缺失與弱化。首先,會計人員與企業的利益相一致,需要對企業的各項會計業務進行監督控制,無法避免地會影響自身的實際利益。其次,如果會計人員堅持原則,嚴厲制止并且上報經營者的徇私舞弊行為,就可能遭到領導的為難,甚至無法在自身的崗位繼續工作。最后,由于企業會計基礎工作比較薄弱,還沒有搭建健全的內部控制制度,相關的工作人員對內部審計工作的重視度不足,無法將內部審計與監督工作與各項生產經營活動相融合,導致不必要的經營風險問題發生。
三、完善國有企業會計監督機制的應對措施
(一)完善國有企業會計監督制度,加大會計監督力度
建立與完善企業會計監督制度,保障、激發會計監督人員工作主動性和積極性,是企業面臨的重要而緊迫的任務。而完善國有企業會計監督機制的有效方式,就是完善管理機制,并實現會計制度的不斷改革與發展。利用法律法規與內部規章制度,對會計工作進行監督,開展合理的會計核算工作。企業要對會計資料數據進行嚴格的審計,健全各項監督制度,開展合理的規劃工作,對財產物資的使用情況進行控制。不斷地擴大業務范圍,以促進經濟的持續發展。此外,加大內部監督管理力度,明確各項業務的重要程度,對一般性業務進行審核;在會計部門內部設立專門的監督崗位,以實現規范化的管理。
任正非先生曾被問:“華為成功的真正核心點是什么?”任總回答:“財務體系和人力資源體系。”
華為公司的內部財務體系逐漸成為全球統一性的會計監督體系,不僅能夠保證會計核算的準確性,還在全球的財務系統中有一定的領先優勢。華為在15年前就已經做到財務集中管理,真正突破了法人實體的基本概念,并且對企業的運行邏輯進行重新構建。華為在全球經濟不濟的背景下,能夠逆流而上,已獲得更高的經濟效益。所以,企業在實際的運營發展過程中,需要將完善內部會計監督制度作為核心,并且貫徹崗位不相容分離原則,梳理相互監督與制約的工作程序,才能夠避免不必要的經營風險與財務風險,為企業創造出更高的經濟價值。
(二)建設一支高素質的會計監督隊伍
對于國有企業來說,要想實現穩定長遠的發展目標,就需要有更清晰的思路,并完善運營管理系統,建立一支專業性強、綜合素質高、工作能力優秀并且愛崗敬業、遵紀守法的企業會計監督隊伍。
加強企業會計人員的思想和業務培訓,提升會計人員專業水平及風險防范意識。一方面,在會計準則不斷修訂、不斷完善的今天,會計人員要及時加強業務知識和會計制度的培訓和學習,時刻關注會計政策變化,提高會計專業技能。另一方面,會計人員要具有良好的道德修養和政治素質,能夠恪盡職守、堅持原則、秉公辦事,完善員工的自我約束機制,從而建立一支業務精通、法紀嚴明、政治清明的會計隊伍。
(三)明確相關崗位人員職責,建立健全相應的獎懲制度
企業通過建立健全的獎懲機制,對為企業管理活動作出巨大貢獻的員工給予精神激勵與物質激勵,并且對會計等崗位失職人員給予合理的處罰。只有將內部監督職能與員工的崗位工作內容相結合,開展績效考核工作,并且將其與員工的基本福利直接掛鉤,才能不斷增強員工的工作積極性,提升企業的整體運行效率。采用權責清晰與數據明確的考核方式,實現內部資源的優化與分配,以此吸引更多有能力、有作為的青年真正投入國有企業的發展過程中。通過加強會計監督,逐步優化內部結構,將監督工作與長期目標工作相結合,將一段時間內的資金動態與經濟活動反映出來。在完善支出審批制度的同時,明確各項支出的審批權限與程序。針對企業內部的大型支出,需要明確支出標準,并實行集體決策的管控方式。只有保證專款專用,并且及時開展核對工作,才能逐步加大企業的會計核算監督力度,并為內部監督制度的落實奠定穩固基礎。
企業建立健全的會計監督制度,最核心的問題就是會計人員的崗位設置。企業要完善崗位不相容制度,對整個流程中的工作人員進行合理的工作分配,并保證各個部門能夠相互制約并相互分離。對重大事項的經濟決策進行分析,完善監督機制,進一步明確內部審計的程序。只有將重心放在杜絕造假事件上,才能夠避免出現會計人員經濟腐敗的問題,以提升會計信息的實效性。在完善內部監督機制的同時,利用有效的內部控制措施與方法,并且進行規范化的管理,才能保證會計監督人員的積極性,逐步完善企業的內部監督制度。
參考文獻
[1] 陳建國.淺析國有企業會計監督機制建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當代會計,2019(5):154-155.
[2] 林家文.淺析我國企業會計監督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上),2018(1):66-68.
[3] 全志成.企業內部審計在內部會計監督中的作用及應用[J].價值工程,2018(5):6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