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年
有家長表示:感覺現在中小學的課程比自己小的時候難了很多。這個說法得到一些教師的支持:無論是和幾十年前相比,還是與10年前相比,中小學課程越來越難了;也有教育界人士認為,中小學課程變難的原因,不是教材和大綱變難了,而是題目不恰當、不必要地故意變難了。
難的不是課程是題目
作家王蒙參加電視直播的時候表示,在輔導自己孫子功課的時候,也遇到這樣一道單項選擇題:在《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這本書中有這樣一句話:人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對于人只有一次而已。下面有選擇答案: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所以很寶貴;
人的生命很寶貴,因為它只有一次;
人應該愛護他自己的生命,因為它只有一次。
王蒙一看,全對呀!
這道題的本意是講,因為生命只有一次,所以要珍惜生命,在有限的生命中做出重要的成績。但在王蒙看來,這個意思要看完全書才知道,僅看這么一句話,是看不出來的。而要求小學生通讀《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并不太可能。王蒙接著說:在我的窗外有一棵楊樹,選擇答案分別是:
一棵楊樹長在我的窗外;
我從窗口看出去看見了一棵楊樹;
有一棵楊樹被我看見了,它在窗外。
王蒙覺得這些也全對。
在數學課堂上,也出現了類似的情況。拋棄傳統型滿堂灌的授課模式,采用引導式、討論式的教學模式,認為這種教學模式可以幫助兒童培養學習興趣,如果孩子被興趣引領去學習,學習效果就一定是事半功倍。然后再出題的時候就不是簡單的出計算題了,而是把一些故事引入到題目當中。有時候這些故事編得可能有些繞,所以顯得題目難起來了;再有就是把一些原來屬于奧數范圍的題目放到教學當中。有家長表示,我特地去找了下四年級、五年級考題,跟原來我們讀書的時候奧數難度差不多。
題目變難有一定的理論依據。有教師解釋,現在的中小學試卷,并不是所有題都很難。每份試卷都有容易的送分題,一般難度題,比較難的題。一些難題是給高才生做的,用來拉開分數。而作業和試卷,是發到每一個孩子手中的,家長看到孩子不會做,就會覺得題目變難了。
課程本身變難了
《教育》記者采訪了解到,課程本身也變難了。采訪中,一位初中生說:“我上初中后,在書店里翻開一本新版的人教版語文小學四年級下冊,發現里面的課文竟然都很深奧。看到有一篇小學四年級的課文,內容竟然和我初中的課文完全一樣,這到底怎么回事?后來我又在五年級和六年級的語文書上看到古文,以及我看不懂的課文。我真是想不明白,怎么現在的小學語文竟然會那么難學,幸虧我小學畢業得早。”
華東師范大學教授袁振國表示:從總體上看,我國教材難度處于世界中等水平,但近年來的課程改革,不同年齡段教材在廣度、深度和不同知識主題的難度上進行了調整,使其在不同年齡段表現出不同特征。正是這些調整,給人感覺有些課程變難了。
一位家長告訴《教育》記者:我的孩子目前就讀小學三年級,一般放學之后我都要輔導功課。每次輔導時,自己都會覺得非常頭疼。有些試題和我們大人的思維完全不一樣,比如有些應用題在我看來用方程式的解法就很容易計算出答案。我就告訴了孩子如何用方程式去計算出這道題的答案,但是孩子卻告訴我,他們還沒有學關于方程式的內容。這就意味著我要按照他們小學生三年級的思維去解釋相關的試題,這對于很多家長來說真的非常為難。
事實表明,不同知識主題的難度表現出不同特征。題目本身并不難,但是要求不能用解方程的方法去做,這就顯得難了。這種教學方法的目的是為了不在低年級學生當中進行較難知識點的教學,但是卻要求孩子解決用較難知識點更容易解決的問題。有家長認為,這種做法其實沒有必要,孩子在稍微長大之后,必然要學到解方程的解題方法,完全不需要讓孩子在低齡的時候絞盡腦汁去想怎么解決難題。這樣做唯一的好處就是,教學開拓了孩子的思維。但這種教學除了增加了課程的難度,延長了孩子回家做作業的時間之外,真的沒有什么好處。
大綱難度中等,實際教學更難
在我國,減輕學生課業負擔的呼聲一直很高。教育部一直要求給學生減負,社會輿論也一直認為,減輕學生課業負擔需適當降低教材難度。但是,從全世界科技發展的進程和課程教材改革來看,教材的內容越來越豐富,新的知識和方法不斷被補充到教材中來。所以課程逐漸變難,已成事實。
對此,袁振國表示,如果比較籠統地做一個判斷的話,中小學教材總的說確實是越來越難,因為在國際競爭日益加劇的背景下,降低教材難度具有很大的風險。中小學教材的難易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一個國家教育發展的水平。世界上很多有影響的教育改革,都聚焦課程教材的改革,教材難度的調整常常是課程教材改革的重要內容。1958年,美國為了應對蘇聯成功發射人造衛星的挑戰,頒布了著名的《國防教育法》,強調“新三藝”,就是以提高教材難度而設計。
袁振國認為,如果在沒有進行認真研究的情況下就把大中小學教材的難度降下來,10年、20年以后發現是一個錯誤選擇,后果就太嚴重了。在《教育規劃綱要》頒布后不久,全國教育科學規劃領導小組辦公室就啟動了“中小學理科教材國際比較研究”這一課題。課題組通過反復討論,確定了以下四個原則:
第一,此次教材比較研究限定于理科(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地理、科學),這樣可以排除歷史文化因素和意識形態的影響。
第二,研究涵蓋三個學段——小學、初中、高中,以便了解不同學段教材難度可能存在的差異。
第三,僅就教材的文本進行比較,雖然各國在使用教材的過程中對教材的依賴程度有所不同,但它畢竟是一個基本依據。
第四,研究選取了十個國家進行比較,包含中國、澳大利亞、日本、韓國、新加坡、德國、法國、俄羅斯、英國和美國。
通過歷時3年的研究發現,在10個國家中,中小學理科教材最難的是俄羅斯,以下依次為:美國、澳大利亞、德國、中國、新加坡、韓國、日本、法國、英國。我國中小學理科教材難度在10個國家中屬中等水平。
既然我國中小學理科教材難度在世界上處于中等水平,為什么人們會認為學生課業負擔特別重呢?研究團隊基于對我國中小學教學長期的觀察、調研發現:我國學生課業負擔過重主要是課外加碼和教不得法所致。在對教材難度進行國際比較研究的同時,課題組對中小學各學科的實際教學情況進行了調查和分析,發現我國中小學的實際教學難度比教材難度平均高出50%至100%,同時又布置大量作業,重復練習問題嚴重,占用了學生大量課余時間,而且給學生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壓力。
避免過度教學
事實上,每學年下半學期,所學的內容都會比上學期難一些,期中考試的時候,就會有一部分同學成績不理想。北京一師附小五年級期中英語試卷,個別班級好的學生也只得70分。這種在學年中難度逐漸增加的現象使很多學生對此沒有準備,造成成績不理想。
北京一位教師表示:“英語教材難度已經可以了。關鍵問題是考試是選拔性的,是選精英進一流學府的。考試與教材相脫離,特別是各級出題人,唯恐出題簡單顯得自己水平低,要把題目出得靈活,讓學生玩不轉,需要上輔導班。輔導班當然就是肥水不流外人田。”
對此,教育部質量檢測中心副教授楊濤說:孩子學數學,以后當數學家的畢竟是少數,絕大多數日后從事的職業,可能不需要接觸很深奧的數學。所以,現在中小學數學教學要考慮一個問題:數學教育應該關注哪些問題,才能有益于學生終身發展。
不少一線數學老師也認為:現在的小學數學太難了,有的學校一、二年級開始就讓學生挑戰聰明題,很多小學生從三、四年級開始拼奧數成績,學生學數學越來越吃力。一位小學數學老師說,按現在的新課程標準來看,小學數學課本上的內容其實不是很難,這幾年還有變容易的趨勢。有一些學校,特別是某些熱點小學,加快教學進度,對學生要求過高。
過度練習,重復做題,也讓很多學生看到數學就怕。有數學老師舉例說:在教材中,雞兔同籠、田忌賽馬等問題,通過讓學生學會轉化、推理、抽象概念,學校會講好幾節課,讓學生慢慢理解。但進入做題環節后,部分沒能很好理解概念的學生在難題中漫游,不知道做這些題的目的是什么。小學數學中還有一個經典模型是找次品,比如在三到四個零件中找出重量最輕的一個。這個模型就是讓孩子體驗推理方式,把一個個零件放到天平上去稱,然后比較,慢慢發現過程。有的地方,把這樣的數學題又變復雜了,出題者一下給出20多個零件,讓學生快速總結出一個公式,這樣學數學就完全沒有意義。課標中絕對沒有說到讓孩子快速解答,而是要讓孩子體驗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