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思樾

【摘 要】二十一世紀以來,計算機多媒體技術不斷更新與發展,此技術的運用對高職高專教育產生了深遠影響。當前,部分高職院校利用校園網絡技術并配合多媒體教學系統設備,將多媒體、互聯網技術運用在提升學生藝術鑒賞能力教學中。然而,這一舉措是否能真正提升高職院校學生藝術鑒賞水平,成為提升教學質量乃至高職院校教學培養模式改革最為關注的問題之一。
【關鍵詞】多媒體技術;藝術鑒賞能力;存在弊端
中圖分類號:G712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20)09-0160-02
一、多媒體、互聯網技術發展下藝術鑒賞課程發展的背景
(一)藝術鑒賞能力的含義
藝術鑒賞能力是指,基于個體審美理解能力對美的事物特指藝術類作品(具體包含電影、電視、音樂、廣告、攝影攝像、動漫、數字媒體等作品)鑒別和欣賞的能力。自1985年國家教育部頒發《關于高等院校開設電影課程的意見》等相關規定以來,全國各大高職院校為切實貫徹落實相關規定,紛紛開設藝術鑒賞類基礎課程。
(二)多媒體、互聯網技術背景下賞析類課程的基本內容
在多媒體、互聯網技術發展日新月異的背景下,藝術類賞析課程的教學方法也隨之進步,迄今為止經歷了三個主要階段:傳統理論授課階段、單純多媒體設備運用階段和多媒體、互聯網技術交互使用階段。通過表格可以看出,多媒體、互聯網技術在課程應用中有著絕對優勢。
1.搜集備課信息方面:在傳統理論授課階段中[1],教師需搜集大量的理論文字資料,手動查閱海量文獻資料,用手寫稿的形式將所需的理論信息一一記錄并加以歸納總結。這一備課形式工作效率低下,浪費了教師大量的時間精力,且缺乏環保意識,浪費紙張。而進入到多媒體、互聯網技術交互使用階段,教師可以通過網頁搜索關鍵詞,創建電子文檔并快速復制粘貼,將所需資料數據加以保留,并有側重地篩選與本課程相關的重點內容,進行歸納總結,這大大提升了工作效率,更符合環保理念,節省了不必要的浪費。
2.授課形式方面:最初[2]由于缺乏配套技術設施,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只能以口述方式進行知識傳遞。因此課堂的趣味性和互動性大大降低,不利于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培養其自主學習意識的難度也會隨之增加。然而隨著科技的進步,話筒音箱的發明,投影儀、賞析基礎課程共享云平臺的使用,使得此類困擾得到解決。教師只需將手中鼠標輕輕一點,大量生動形象的藝術類作品便可立即呈現在學生面前,這些藝術作品極大地提升了學生在課程中的參與度和興趣度,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
3.課后反思、教研方面:在單純理論授課階段,教師進行課后自我反思時,只能依靠回憶課堂反饋情況、查看課堂記錄、批改課后作業等方式進行教學總結。一定程度上來講,教學反思的效果受教師本人記憶力、自我感知能力等主觀因素的影響,課后反思小結的效果也會大打折扣。但在第三階段中,教師可以利用回看云平臺實時錄影、錄音的方式[3],對教學細節或教學過程中存在問題的地方反復觀看、揣摩,并在下次授課時將不足之處進行補充說明。
二、多媒體、互聯網技術在藝術類基礎鑒賞課程應用中出現的問題
雖然多媒體、互聯網技術在藝術類基礎必修課程的運用已有十年之久,但是由于財政投入和學校對于此類鑒賞課程的重視程度參差不齊,全國各大高職院校多媒體、互聯網技術在藝術類鑒賞課程應用中出現的問題各式各樣,現以河南工業貿易職業學院為例。藝術類鑒賞基礎課,除音樂賞析為必修課外,學院在智慧樹網站提供了大量的藝術類鑒賞選修課程供學生自主選擇,課程種類繁多,涉及內容廣泛。然而縱觀整個多媒體、互聯網技術大背景支持下的藝術類鑒賞課程教學活動,也發現了一些共性問題。
(一)多媒體、互聯網技術基礎設備建設有待加強
通過開設的藝術類鑒賞課程,我們會發現多媒體、互聯網技術基礎設備建設水平一定程度上決定了藝術類鑒賞課程教學活動的成敗。當前大部分高職院校仍處于技術建設的初級階段,基礎設備硬件設施仍需升級改造,所購買的軟件項目也有待更新,而且欲將此技術更好地運用在教學活動中,須以全校園互聯網覆蓋技術支撐為大前提。
(二)課程內容更新緩慢
現已上傳的藝術類鑒賞課程均為錄制好的精品課程,雖然在教學內容、教學質量上能提供確切保障,但是課程更新頻率低,教學內容無法緊隨時代發展的腳步,直擊當下熱點話題;課堂中使用到的經典教學案例作品,也無法緊貼當下學生關注的焦點。
(三)用戶體驗感不足
多媒體、互聯網技術交互使用的授課方式,使得學生的學習體驗反饋無法得到及時回應,課堂教學過程中的師生互動性不強,除了每章節課后練習題外,學生的課堂參與度較差,且這一方式缺失課后答疑解惑這一重要教學環節,無法幫助學生及時進行知識的內化和遷移,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教學輸出效果低下的局面。
三、多媒體、互聯網技術在藝術類鑒賞課程應用中未來的發展趨勢
隨著教育與多媒體、互聯網技術更深層次的融合,考慮到今后向信息化校園方向發展的目標,高職院校必須完成多媒體、互聯網技術基礎設備建設這一基本任務。
(一)教學內容多元化
線下課程的教師[4]應充分發揮網絡課程的實際效益,靈活組織安排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展開,滿足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和不同的學習需求,并充分利用海量教學資源及圖像、文字、聲音、視頻等多種教學形態,將藝術類基礎鑒賞課程的精髓完整、科學地展現出來,實現提高學生藝術鑒賞能力和綜合素養的目標。
(二)大數據挖掘技術
隨著云時代的到來,通過大數據分析教師可以了解學生的興趣愛好,從而對學生未來的就業方向給予建設性的建議。需要注意的是,大數據是一把雙刃劍,帶來無數機遇的同時也存在安全技術方面的問題。學生、教師乃至整個學校的隱私數據極有可能泄露,因此使用大數據的同時也應加強對校園網絡安全的監管。
(三)課后知識答疑解惑
教師進行知識傳授的過程并非一蹴而就,這一過程包含前期課堂理論教授、課下作業鞏固及課后答疑解惑,而網絡課程在課后答疑解惑方面還存在不足之處。學生聽完錄制好的課程后,可以進行課后習題訓練,但遇到不解之處無法及時提問,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生獲取知識的效率,因此即便使用已經錄制好的精品視頻,網絡課程也還應設置定時定點答疑解惑版塊或網頁程序,使師生私信交流互動,便于幫助學生答疑解惑。
四、結語
多媒體、互聯網技術應用在教學活動建設初期,就應統籌考慮今后發展的目標與方向,避免在技術建設過程中出現浪費大量人力、物力、財力的問題。高職院校多媒體、互聯網技術建設,只有同社會發展緊密結合,時刻走在信息技術發展的最前沿,才能在未來立于不敗之地。此項技術在藝術類鑒賞課程中的運用是當代衍生出的新產物,需要在建設過程中不斷總結經驗教訓,不斷學習最新技術,才能探索出最適合多媒體、互聯網技術在教學活動中運用的發展之路。
參考文獻:
[1]蔣東興,陳懷楚,沈培華,王映雪.5個大數據分析體驗感[J].高校信息化研究會,2002.(7).
[2]陳懷楚.微電腦世界初露端倪[J].數字校園,2000(40).
[3]蔣東興,郭大勇,羅念龍,劉啟新.淺談計算機輔助教學[J].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4).
[4]張小衛.淺析高職院校信息化建設問題及對策[J]. 陜西青年職業學院學報, 20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