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宜寰
社區作為社會構成的最小細胞,社區教育也是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社區開展非遺教育十分必要。近年來,北京市朝陽區職工大學走進社區,在社區開展非遺教育取得了一些實踐經驗,從中也發現了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
問題及對策
現階段,社區非遺教育的對象以青少年學生和老年人為主,在職職工對社區非遺教育參與率較低,教育對象較為單一。社區非遺教育的形式偏重于課堂講授和展覽展示,以社區居民被動接收為主,可能會在一定程度上造成重展示、輕傳承,非遺教育傳承停留在物化的形式上。
由此說明,還尚未形成非遺教育社區化的良性機制,社區非遺資源開發和教育利用主動意識仍需加強。社區教育工作者很大一部分是由成教干部轉變而來。這部分隊伍由于歷史和體制的原因,也存在著年齡老化、知識更新慢,與當前社區教育不相適應的狀況。非遺人才培養開發的投入保障機制應當健全,要建立靈活的人才引進措施和較為優厚的文化人才激勵政策。社區教育是廣泛滲透于社會生活各個領域的高度社會化的教育,其發展需要統合社會各個層面、各個領域的不同資源,應建立政府統籌規劃、綜合協調功能,形成宏觀管理的組織管理機制。社區教育管理體制要隨市場經濟體制和城市管理體制的改革進程以及社區教育自身發展不同階段而變化,在推進社區非遺教育發展過程中,政府要保持對社區教育管理體制的高度重視,及時適應城市管理體制和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進程。
理論宣傳是先導,通過渠道建設開展非遺教育,利用廣播、電視、報刊、網絡等各種新聞媒體,以活動為載體,廣泛宣傳開展社區非遺教育的目的和意義,充分發揮社區內的學校在非遺宣傳中的帶頭作用,積極營造全民非遺學習傳播的良好社會環境和輿論氛圍,提高非遺教育社會影響力,增強全體社區人員非遺學習意識。
加大基礎性公共設施的投資建設力度,統籌區域內教育資源,建設更多社區教育場所和活動基地,為社區居民提供更優良的學習環境。加強各級社區院校場地和設施建設,重點建設社區教育指導中心、資源中心、培訓中心、信息中心和研究中心,進一步推進有關社區教育資源整合,理順相關運作機制,逐步實現本級社區教育機構的相融互動與有機整合;通過利用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等各類公共基礎設施,構建數字化、集成化、終身化學習支持服務環境,以滿足社區居民多層次、多樣化的學習需求。
注重示范效應
發揮社區學院優勢,加大對社區的示范引導。發揮社區學院非遺教育優勢,加強社區非遺教育基地建設,有效整合社區黨建、文體、衛生、教育等資源,提升基地標準化、規范化水平,打造有場地、有師資、有經費、有制度、有品牌的教育基地。
提升社區教育隊伍的專業化水平,吸納社區教育骨干,籌建成立社區非遺教育研究團隊,通過定期舉辦社區非遺教育研討活動,邀請非遺專家、學者和社區教育實踐者,共同研討國際國內社區非遺教育的最新動向,總結交流區域非遺教育的實踐經驗,為社區教育管理體制的改革與創新提供理論和實踐指導。
依托社區學院,建立社區非遺教育師資庫,推進相關人員進社區參與社區教育,開展教育服務活動,建立一支以專職人員為骨干、兼職人員和志愿者為主體,專兼結合、適應需要、富有特色的管理隊伍和教師隊伍。深入挖掘民間藝人、技藝大師、非物質文化傳承人等優秀人才,構建社區教育能人和名人隊伍,引導與鼓勵非遺傳承人或代表性傳承人走向社區講臺,吸納為社區非遺教育的師資力量。
健全師資激勵保障,嘗試建立非遺傳承人或代表性傳承人獎勵機制,通過教育行政主管部門授予榮譽稱號,報送優秀社區非遺教育優秀成果,推動優秀非遺傳承人通過社區教育平臺走向外地乃至全國,進一步激發和鼓勵社區非遺傳承人或代表性傳承人參與社區非遺教育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重視引導社區教育機構,建立“需求導向”的社區教育課程開發機制。首先,開展需求調查,摸清居民學習意向,開展社區居民非遺教育課程學習的需求調查,主要了解成年人對傳統文化的認知度;面向中小學生認知度調查,除了青少年對非遺文化認知度外,重點了解學校開展此類教育活動的情況。其次,整合現有非遺資源,形成社區非遺教育課程計劃,包括對已有的非遺課程資源的調整與整合,也包括非遺新課程的開發和建設;同時,優化社區非遺教育課程建設,及時發布非遺課程信息,強化信息儲備,從而使社區教育課程得到有效實施;最后,實施非遺課程實效評估,形成經驗,注重示范效應。
注重引領與延伸
有序開展社區非遺教育優秀論文、案例、實驗項目、特色課程、研究課題等評選與驗收,同時進行評估成果的推廣,形成以評促建、評建結合的良好態勢。通過研發社區非遺教育實驗項目、課程,參與國家、市級課題的立項與評審,搭建有效平臺,并不斷探索、修訂和完善社區教育科研管理制度,促使教育與活動科學化、規范化、制度化,提高社區教育品質。
圍繞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非遺保護等,研發教育內容,開設形式多樣、易于普及的宣傳教育活動,推動形成弘揚核心價值理念的社會氛圍。圍繞營造終身學習,結合教育改革,通過平臺建設,創設群眾喜聞樂見、廣泛參與的活動載體。發揮已有品牌優勢,推動非遺教育實現新新發展;同時圍繞成果,注重展示與交流,創設文化節、展示周、匯演等品牌活動,推進非遺教育成果進一步提升。
(作者系北京市朝陽區職工大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