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俊鳳

【摘 要】目的:為了提高胃癌術后鎮痛效果,探討全身麻醉復合硬膜外麻醉的應用價值和意義。方法:隨機在本院2017年2月至2020年2月胃癌手術治療的患者中抽取120例作為研究對象并借助計算機隨機分組軟件將其平均分為觀察組(全身麻醉復合硬膜外麻醉組)和對照組(全身麻醉組)各60例,比較兩種不同麻醉方案在胃癌術后鎮痛效果方面差異。結果:研究結果顯示,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患者術后2h、4h、8h、24h的視覺模擬評分法(VAS)疼痛評分明顯降低且組間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術后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0.00%(6/60),對照組患者術后不良反應發生率為20.00%(12/60),組間比較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X2=2.35,P>0.05)。結論:胃癌患者采用全身麻醉復合硬膜外麻醉,在減輕患者術后疼痛的同時未增加不良反應發生率,效果顯著,值得推廣應用。
【關鍵詞】胃癌;術后鎮痛;全身麻醉復合硬膜外麻醉;視覺模擬評分法;不良反應
【中圖分類號】R473.6【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5-0019(2020)06--01
胃癌是臨床發病率較高的惡性腫瘤之一,在40-60歲男性中最為多見,而手術是其首選的治療措施。研究數據表明,手術作為強烈的應激源,很容易引發患者機體出現內環境紊亂和代謝失衡,而且絕大多數不良反應的發生和術后疼痛密切相關,如術后肺功能障礙、肺部感染等,嚴重影響患者術后病情康復[1]。
近年來,在胃癌根治術中采用何種麻醉方式一直是臨床研究的重點和難點,合理有效的麻醉方案不僅能夠減輕患者術后疼痛程度,還能夠促使患者早期進行康復訓練,預防和減少各種不良事件的發生[2]。
為了提高胃癌術后鎮痛效果,本院隨機在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胃癌手術治療的患者中抽取120例作為研究對象并在分組后分別予以全身麻醉復合硬膜外麻醉和全身麻醉兩種麻醉方式,取得了一定的研究結果。現將結果總結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隨機在本院2017年2月至2020年2月胃癌手術治療的患者中抽取120例作為研究對象并借助計算機隨機分組軟件將其平均分為觀察組(全身麻醉復合硬膜外麻醉組)和對照組(全身麻醉組)各60例;入組患者行胃癌根治術前均取得明確的胃鏡病理診斷結果,且ASA(美國麻醉醫師協會)分級標準為Ⅰ-Ⅱ 級,排除硬膜外麻醉禁忌癥[3];本次研究通過本院倫理委員會討論并備案。
觀察組60例患者中含男性39例和女性21例;患者年齡39-70歲,平均年齡(61.6±5.5)歲;體重(45-80)kg,平均(55.2±6.5)kg。
對照組60例患者中含男性37例和女性23例;患者年齡41-72歲,平均年齡(61.7±5.6)歲;體重(43-81)kg,平均(55.3±6.6)kg。
觀察組和對照組患者及家屬對治療方案無異議并簽訂知情同意書,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入組患者均在胃癌根治術前半小時給予硫酸阿托品注射液(0.5mg/支 批準文號:國藥準字 H33020465 浙江瑞新藥業股份有限公司)0.5mg+苯巴比妥鈉注射液(0.1g/支 批準文號:國藥準字 H12020381 天津金耀藥業有限公司)0.1g肌肉注射,同時建立靜脈通路,液體擴容。觀察組患者予以全身麻醉復合硬膜外麻醉,具體為[4]:取患者T10-11 或 T9-10作為硬膜外麻醉穿刺點,向頭側方向置入導管,長度為3cm,然后注入2%鹽酸利多卡因注射液(5ml/支 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14024045 石藥銀湖制藥有限公司)3ml,5分鐘后進行麻醉平面測試,控制在T8至L2椎間隙。然后給予咪達唑侖注射液(1ml/支 國藥準字H10980025)+丙泊酚注射液(100mg/支 國藥準字H20010368西安力邦制藥有限公司)+注射用鹽酸瑞芬太尼(1mg/支 國藥準字H20030197 宜昌人福藥業有限責任公司)+注射用苯磺順阿曲庫銨(10mg/支 國藥準字H20060869江蘇恒瑞醫藥股份有限公司)分別按照0.04mg/kg、2mg/kg、2ug/kg、0.15 mg/kg進行誘導麻醉,3分鐘后進行氣管插管,術中丙泊酚注射液按照3-10mg·kg-1·h-1靜脈滴注,瑞芬太尼和注射用苯磺順阿曲庫銨分別按照0.02-0.06μg·kg-1·h-1 、0.1mg·kg-1·h-1泵入,硬膜外腔每隔45分鐘給藥4ml。而對照組患者術中則采取全身麻醉,方法同對照組。入組所有患者均采用靜脈鎮痛泵,分別于術前15分鐘、關腹時給予注射用帕瑞昔布鈉(40mg/支 批準文號:國藥準字J20080045 輝瑞制藥有限公司)40mg超前鎮痛,術后及患者清醒后給予瑞芬太尼0.01mg+注射用帕瑞昔布鈉5mg+鹽酸昂丹司瓊注射液(8mg/支 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059317 吉林省輝南長龍生化藥業股份有限公司)5mg+0.9%氯化鈉注射液配成的混合溶液(100ml)按照2mL/h靜脈滴注,可根據患者病情適當增加1mL/h,負荷量為5 mL/h,連續用藥15分鐘。縫合皮下組織時停止給藥直至手術結束。待患者呼吸平穩后去除氣管內導管,硬膜外導管于術后3天去除。
1.3 觀察指標
詳細記錄觀察組和對照組患者術后不同時間點(術后2h、4h、8h、24h)VAS疼痛評分變化以及術后不良反應(惡心、嘔吐、嗜睡)發生情況,應用統計學軟件比較兩組差異[5]。
1.4 統計學處理
觀察組和對照組研究結果通過SPSS17.0統計學軟件包進行處理,其中計數資料和計量資料通過“%”和“”表示,分別選用 和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觀察組和對照組術后不同時間點VAS疼痛評分對比 研究結果顯示,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患者術后2h、4h、8h、24h的VAS疼痛評分明顯降低且組間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觀察組和對照組術后不良反應發生率對比
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術后惡心、嘔吐、嗜睡發生例數分別為4例、2例和0例,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0.00%(6/60),對照組患者術后惡心、嘔吐、嗜睡發生例數分別為6例、3例和3例,不良反應發生率為20.00%(12/60),組間比較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X2=2.35,P>0.05)。
3 討論
胃癌是臨床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手術是其首選治療方案,雖然術后疼痛是正常生理現象且輕度疼痛不會影響治療效果和預后,但持續劇烈疼痛不僅誘發患者產生負面情緒,嚴重時甚至增加各種不良反應發生機率,降低手術治療效果,因此各級醫療機構都十分重視胃癌術后鎮痛[6]。
此次研究顯示,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患者術后2h、4h、8h、24h的視覺模擬評分法(VAS)疼痛評分明顯降低且組間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術后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0.00%(6/60),對照組患者術后不良反應發生率為20.00%(12/60),組間比較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X2=2.35,P>0.05),這和多數臨床報道相一致。李文虎等在其研究中指出,在胃癌手術中應用全身麻醉復合硬膜外麻醉,不僅能夠減輕患者術后疼痛程度,還能夠減少術后疼痛藥物的使用量,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7]。全身麻醉復合硬膜外麻醉可以實現雙向阻斷效果,從一定程度上減少了機體釋放入血的兒茶酚胺含量,舒張阻力血管并增加血容量,維持循環系統穩定,提高麻醉質量;同時硬膜外麻醉可以發揮超前鎮痛效果,其在術中應用的麻醉藥物對神經元細胞膜上的鈉通道有很好的抑制作用,可以降低復極化和去極化的程度和速度,延長不應期,減少傷害性刺激向中樞神經系統的傳遞[8]。
總之,胃癌患者采用全身麻醉復合硬膜外麻醉,在減輕患者術后疼痛的同時未增加不良反應發生率,效果顯著,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謝曉陽.全麻復合硬膜外麻醉對老年胸外科術后肺功能的影響[J].浙江創傷外科,2016,21(4):796-797.
孫志強.硬膜外麻醉復合全身麻醉在胃癌根治術的應用[J].當代醫學,2016,22(4):99-100.
馬莉萍.不同麻醉方式下胃癌根治術后患者疼痛程度的比較[J].中醫臨床研究,2014,41(30):133-134.
范智芳,王川.不同麻醉方式對胃癌根治術后患者疼痛程度的影響[J].基層醫學論壇,2015,16(4):476-477.
李楊,陳偉元,張彩鈴.不同麻醉方式下胃癌根治術后患者的疼痛程度對比研究[J].中國醫學創新,2015,12(11):140-142.
韋友琴.全身麻醉復合硬膜外麻醉對胃癌術后鎮痛的影響研究[J].現代消化及介入診療,2016,21(2):292-293.
魏福生. 全身麻醉復合硬膜外麻醉對胃癌術后鎮痛的影響[J].心理月刊,2019,14(14):213.
王南.全身麻醉復合硬膜外麻醉對胃癌根治術患者蘇醒期躁動、免疫功能及認知功能障礙的影響[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7,26(29):3272-3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