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季蕊 方賀
【摘 要】目的:研究聯合用藥與給藥劑量對中藥注射劑安全性的影響。方法:180例各種疾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患者均進行聯合用藥與給藥劑量干預,比較其干預前后的效果。結果干預前,38例患者聯合用藥超過5種,占21.11%,干預后,未有1例患者聯合用藥超過5種,占0,干預前后聯合用藥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前,給藥劑量合理140例(77.78%),給藥劑量不合理40例(22.22%),干預后,給藥劑量合理172例(95.56%),給藥劑量不合理8例(4.44%),干預前后給藥劑量合理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前,不良反應51例,不良反應發生率為28.33%,干預后,不良反應16例,不良反應發生率為8.89%,干預前后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聯合用藥與給藥劑量對中藥注射劑安全性有著重要的影響,加強干預可提高聯合用藥與給藥劑量的合理性以及中藥注射劑臨床應用的安全性。
【關鍵詞】中藥注射劑;聯合用藥;給藥劑量;安全性
【中圖分類號】R96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0019(2020)06--02
中藥注射劑是臨床廣泛應用的重要藥物,其對各種疾病均取得一定的療效,但安全性還有待解決。聯合用藥與給藥劑量對中藥注射劑的安全性均有著不同程度的影響,聯合用藥過多或不合理的給藥劑量均可引發藥物不良反應,降低中藥注射劑的安全性,對此需加強用藥干預。本院于2016年3月~2018年12月對180例患者給予聯合用藥與給藥劑量干預,其干預效果較佳,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6年3月~2018年12月收治的180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104例,女76例;年齡23~56歲,平均年齡(42.35±6.28)歲;原發病:心臟病54例,糖尿病48例,腎病綜合征41例,高血壓37例。
1.2 方法 2016年3月~2017年5月為干預前,2017年6月~2018年12月為干預后。制定調查量表,掌握患者的一般情況,包括用藥史、過敏史、不良反應等,充分結合聯合用藥、給藥劑量等各方面的因素,制定聯合用藥與給藥劑量干預措施,主要包括:①聯合用藥干預:針對中藥注射劑制定科學、合理的臨床使用指南,發放到具體的醫護人員手中,督促其合理應用中藥注射劑,同時要加強教育宣傳,加深醫護人員對中藥注射劑聯合用藥的認識與了解,定期進行聯合用藥培訓,減少中藥注射劑在聯合用藥中出現的不良反應[1]。②給藥劑量干預:向醫護人員發放《中藥注射劑臨床使用指南》,并向其講解中藥注射劑給藥劑量方面存在的問題,加強中藥注射劑給藥劑量相關知識的宣傳,同時也加強對患者的宣傳,解除患者對“劑量大等于好得快”的疑慮與誤區。此外,需加強每日訪視,記錄并觀察患者具體的用藥情況、具體的給藥劑量,及時處理患者由于不合理給藥劑量而產生的不良反應[2]。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聯合用藥情況 本研究共涉及4種中藥注射劑,即丹參川芎嗪注射液、舒血寧注射液、醒腦靜注射液、疏血通注射液。干預前,38例患者聯合用藥超過5種,占21.11%,其中丹參川芎嗪注射液與5%葡萄糖氯化鈉注射液、5%葡萄糖注射液、10%葡萄糖注射液、10%葡萄糖氯化鈉注射液、0.9%氯化鈉注射液配伍16例,舒血寧注射液與0.9%氯化鈉注射液、5%葡萄糖注射液、10%葡萄糖注射液、復方氯化鈉注射液、5%葡萄糖氯化鈉注射液配伍22例。干預后,無一例患者聯合用藥超過5種,占0。干預前后聯合用藥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給藥劑量合理情況 干預前,給藥劑量合理140例(77.78%),給藥劑量不合理40例(22.22%),其中丹參川芎嗪注射液給藥劑量不合理10例,舒血寧注射液給藥劑量不合理12例,醒腦靜注射液給藥劑量不合理11例,疏血通注射液給藥劑量不合理7例。干預后,給藥劑量合理172例(95.56%),給藥劑量不合理8例(4.44%),其中丹參川芎嗪注射液給藥劑量不合理2例,舒血寧注射液給藥劑量不合理3例,醒腦靜注射液給藥劑量不合理2例,疏血通注射液給藥劑量不合理1例。干預前后給藥劑量合理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3 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干預前不良反應51例,其中丹參川芎嗪注射液所致10例,舒血寧注射液所致14例,醒腦靜注射液所致15例,疏血通注射液所致12例,不良反應發生率為28.33%。干預后不良反應16例,其中丹參川芎嗪注射液所致3例,舒血寧注射液所致4例,醒腦靜注射液所致5例,疏血通注射液所致4例,不良反應發生率為8.89%。干預前后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近年來,隨著醫療行業的快速發展,中藥注射劑的應用與開發也得到深入的發展,中藥注射劑的品種與廠家日益增多,中藥注射劑在疾病治療的同時,其安全性也受到人們的廣泛關注,如何提高中藥注射劑臨床應用的安全性,減少藥物不良反應,成為臨床醫學的一大難題[3]。
本研究對180例患者進行中藥注射劑聯合用藥與給藥劑量干預,干預后中藥注射劑聯合用藥超過5種的比例低于干預前,給藥劑量合理率高于干預前,不良反應發生率低于干預前,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經聯合用藥與給藥劑量干預后,給藥劑量不合理比例較低,不良反應發生率低,證實聯合用藥與給藥劑量干預對中藥注射劑安全性有著重要的影響。
綜上所述,在中藥注射劑臨床使用中加強聯合用藥與給藥劑量的干預,可提高藥物的安全性,提高合理用藥比例,減少藥物不良反應的發生。
參考文獻
宋毅斐,孫世光,劉健.腦病科中藥注射劑臨床使用合理性與藥物利用研究.藥物流行病學雜志,2016,25(9):573-577.
劉若訓,張海英.管理干預對中藥注射劑使用頻率、合理性及安全性的影響.中國醫藥指南,2014,12(35):274,278.
王文萍,喻明,王麗,等.中藥新藥臨床試驗不良反應及其相關影響因素的學術探討.中國中藥雜志,2015,40(2):346-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