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巖青
【摘 要】目的:血液檢驗作為臨床中常見的檢查方式,能夠有效地對患者病情等進行診斷,進而為下一步治療提供基礎。但是有許多因素會影響血液檢驗質量,進而對結果產生影響,導致其準確性不高。所以需要加強對血液檢驗的質量控制,確保檢驗結果的準確性以及質量,才能夠有效保證其生命健康。本文從患者因素、樣本采集、抗凝劑選擇以及血液標本保存等幾個方面分析了影響血液檢驗質量的相關因素,并提出針對性的措施。
【關鍵詞】血液樣本;檢驗;因素;管控措施
【中圖分類號】R44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0019(2020)06--01
1 影響檢驗科血液檢驗質量的相關因素
1.1 患者因素 己有的研究結果顯示,患者自身原因所導致的血液檢驗誤差在血液檢驗中占比較高,這是因為當人體處于緊張狀態或者劇烈運動之后,體內尿素氮的含量會大大增加.酶的含量也會出現一定的波動.同時增加的還有血液中的白細胞和血小板數量。許多患者在抽血檢驗之前,常常會產生緊張情緒,或者在運動后直接進行血液檢驗,從而影響最終的檢驗結果。此外,若患者在血液檢查前大量飲食,或參與血液檢驗的女性處于生理期,這些因素都會影響血液樣本中某些成分的含量,進而影響血液檢驗的結果。
1.2 樣本采集方法 采血者的采血技術會對血液檢驗結果產生影響。如果采血人員在采血時不能做到準確定位,那么采血針針尖就需要在患者靜脈內反復探來探去,極容易導致血液標本溶血或凝血的發生,增加檢驗人員的采集難度。其次,采血的時間點控制。若患者在空腹較長時間后才進行采血操作,這時人體內的某些成分出現過度下降,而代謝產物的含量又過度升高,影響檢驗結果。再次,止血帶的使用也會影響血液檢驗樣本分析的結果。若采血過程中使用采血帶的時間超過2min,則會影響大靜脈內血液流動,毛細血管內壓力升高,血管內液成分和組織液之間進行交換,一些相對分子質量較小的物質就會向組織液內流動,部分血液檢查成分則會在組織缺氧的情況下逐漸增大,導致檢驗水平的增高。此外,或血液標準采集后留置時間過長,也會影響血液檢驗的結果。
1.3 杭凝劑的種類和比例選擇 血液凝固是一個復雜的生化反應過程,抗凝劑的作用則是阻止這一反應的進行。對于不同的血液標本來說,所使用的抗凝劑種類、含量都各不相同。如果抗凝劑選擇錯誤或用量比例不準確,則會對血液樣本的檢驗結果產生影響。也就是說,只有選擇合適的抗凝劑,同時保證抗凝劑用量和血液呈現恰當的比例,才能保證檢驗結果的準確。
1.4 血液標本的保存 己有的研究數據表明,在完成血液采集后,若不能進行及時檢驗,那么隨著時間的延長,血液中血漿K的含量會逐漸升高,而血糖含量則會逐漸降低。不僅如此,若將采集好的全血標本放置于室溫環境下,血小板平均容放置4h后與即刻檢驗相比,其值會顯著增加,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 應對措施
2.1 人員培訓 對檢驗人員組織培訓,提高工作人員的整體素質。進行血液檢驗前,使工作人員熟練掌握血液檢驗儀器的工作原理及性能參數,并為其講解儀器出現故障時可能出現的故障信息及處理方法。在進行血液檢驗時,工作人員嚴格按照操作規程進行,確保機器的正常運行,減少人員因素造成的儀器故障而導致的血液檢驗質量問題。
2.2 工作環境 血液檢測儀在進行血液分析時,產生的脈沖信號較弱,極容易受到其他因素的影響而導致檢驗結果不準確,因此血液檢測儀器的正常工作需要較高要求的工作環境。為了避免儀器因素造成檢驗結果出錯,要保證檢驗儀器的工作環境溫度保持在23℃左右,相對濕度在70%以下,并保證工作環境中無磁場、噪音及電場的干擾,及時做好防塵、防潮工作。工作人員要詳細記錄檢驗過程中出現的異常情況及處理辦法,為以后處理儀器問題提供依據。血液分析儀要定期進行校準,校準前要對儀器進行清洗,以免管道中有血液及蛋白質等殘留。
2.3 血液檢驗知識宣傳 組織血液檢測相關知識的宣傳工作,向患者發放相關宣傳頁,張貼海報等等,宣傳內容包括采血前應空腹,前一天要少吃高蛋白、高糖及油膩辛辣的食物,采血時不要穿袖口過緊的衣服,引起手臂血腫等,使得患者了解采血前的注意事項,以免因為患者自身因素影響血液檢驗質量,耽誤疾病的診斷和治療。護士在采血過程中止血帶束縛時間不能長,否則會引起蛋白變性。采血時要使患者保持體位一致,以坐姿靜息時采血為宜。
2.4 血液標本處理 血液標本長時間的放置,會對檢測結果的準確性產生影響,放置2h血液中白細胞形態即可發生變化,因此血液標本采集后應立即送檢,否則要保存在4℃的冰箱中,但長時間低溫會導致血小板計數和血小板體積檢測結果不準確。為了防止污染,血液標本在送檢過程試管要加蓋,并避免劇烈震蕩。血液檢驗前,要進行分類,確保儲存時間和儲存條件;未檢驗的血液標本要標記清除,以免發生漏檢驗的情況。
2.5 檢驗試劑選擇 血液檢驗試劑要經過檢定,確認合格后才可使用;試劑從冰箱取出后,等到與室溫平衡,充分振搖后才可使用;不同批次的試劑不可混用。如果選用不合格的溶血素,會導致血液標本溶血不完全,導致白細胞計數錯誤,使白細胞變形,甚至造成白細胞不能分類計數等。使用抗凝劑時,與血液的比例要適中,如果抗凝劑量少,則會導致血液中出現微凝血塊而阻塞儀器;如果抗凝劑量多,會使中性粒細胞腫脹,分葉消失,血小板崩解,產生碎片,嚴重影響檢驗結果。
2.6 檢驗報告記錄 血液檢測結果必須準確,檢驗原始報告、患者登記表及檢驗結果必須與電腦數據一致,報告單需經專人審核,審核合格之后才可發放。如果紕漏,應及時進行復查或糾正。檢驗人需要在檢驗結果記錄單上簽字,審核無誤后,審核人同意需要簽字,以保證檢驗結果記錄的準確性與完整性。
3 結論
血液檢驗過程中會由于各種因素使檢驗結果出現差錯,影響醫生對患者疾病的診斷及治療,甚至造成更嚴重的后果。近年來隨著醫療水平的進步及人們醫療知識充實,血液檢驗質量控制工作引起了工作人員的重視。為了防止血液檢測意外事件的發生,醫院要加強檢驗科工作人員的培訓,定期對檢驗儀器進行維護及修理,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降低血液檢驗過程中錯誤事件的發生幾率,確保血液檢驗的質量。
參考文獻
血站血液檢驗實驗室質量控制的研究[J].辛愛麗.中國醫藥指南.2016(23)
血站血液檢驗實驗室質量控制研究[J].姜作云.中國衛生產業.201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