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正全
摘要:仲裁和民事訴訟作為當前民事糾紛解決機制下的兩種方式交相并存。其各自以相對獨特的調整機制獨立存在,而又各有其優缺點。二者都是現代社會民事糾紛解決機制的重要組成部分,都為當事人提供了自由選擇解決民事糾紛的路徑和方法。對于我國現行的仲裁之不足,應當探尋建立對仲裁庭和仲裁員更加有效的激勵、約束和監督機制,進而使其更好地實現其社會“公斷”價值。
關鍵詞:仲裁;民事訴訟;爭議;糾紛解決機制
仲裁和訴訟是當前糾紛解決機制下的兩種方式。毋庸置疑,訴訟活動屬于司法路徑方式,屬于司法以國家身份介入;而仲裁活動,并不屬于司法路徑,其屬于民間組織下的公斷行為,公斷之后再求助于司法執行,故又人稱之為準訴訟方式。由于我國目前采納的是“民商合一”的法律體系,故而,在本文中提及的民事行為,屬于廣義范圍,如果未經特別標注,均包括商事行為在內。
1 民事仲裁和民事訴訟的概念區分
仲裁一般發生在民商事領域,現行環境下主要以解決商事糾紛較多,主要是指發生爭議的雙方當事人,根據其事先約定或者在爭議發生后根據所達成的協議,自愿將糾紛提交中立的第三者進行裁判的糾紛解決方式。現實生活中比較常見的有勞動爭議仲裁與合同糾紛仲裁,而勞動仲裁,從嚴格意義來說,在我國當前階段實際上屬于一種保護勞動者的行政處理方式,屬于勞動爭議司法訴訟的前置行為,即不經過勞動爭議仲裁程序,不得去法院訴訟,否則法院可以以未經勞動仲裁程序而不予以受理,除非仲裁明確表示不予受理的情況,才可能跳過仲裁而進行法院的訴訟程序。在本文中出現的仲裁字樣,均不包括勞動爭議仲裁。
民事訴訟是指當事人在遇到民事糾紛時,依法向各級人民法院提起訴求,提請由各級人民法院給于審理和裁判的司法處理方式。這個過程主要由三方人員組成,即原告方當事人,被告方當事人和法院,有時還會涉及其他訴訟參與人如證人、鑒定人、翻譯人員等等參與,但是實際上其它各方也都是為了配合原、被告雙方的質證以及法院的查明真相工作而參與的。民事訴訟法動,就是指在審理上述民事糾紛案件的進程中所進行的各種為了證明孰是孰非、最終由法院查明孰該承擔相關民事責任的司法活動,以及由這些活動所派生出的各種相關活動,如律師取證、鑒定人鑒定、證人出庭做證等。
2 仲裁與民事訴訟的區別
仲裁與民事訴訟作為兩種不一樣的糾紛解決機制,在當下的社會經濟中比較常見。對于仲裁與民事訴訟在救濟程度、管轄范圍等方面的區別,主要闡述如下。
2.1 救濟程度方面
(1)強制力度的不同。仲裁屬于社會約定性救濟,民事訴訟屬于以國家為后盾的強制性救濟。仲裁在請求司法確認的情況下和民事訴訟的判決書一樣具有強制性,但民間性和自治性是它的根本屬性;民事訴訟則是國家司法活動,有著國家強制力的保證。
仲裁庭在審理案件過程中,對干擾仲裁活動的人,無權適用強制措施。仲裁庭在進行證據和財產保全時,也必須有法院的許可并且由法院進行。在當事人不履行仲裁裁決書的內容時,仲裁委員會并沒有實施強制措施的機構,而只能由當事人向人民法院申請執行仲裁裁定。而法院則可以對破壞訴訟的當事人及其他人員采取訓誡、拘傳、罰款、責令退出法庭、拘留的強制措施。在當事人以各種理由不履行人民法院所作出的生效判決時,人民法院可以依職權或者依當事人的申請,采取強制措施。
(2)審理權限不同。仲裁由仲裁庭或獨任仲裁員獨立進行,在形不成多數意見時,則裁決按首席仲裁員的意見作出,其他仲裁員的意見如實記錄在案;仲裁委員會不能干涉任何仲裁庭的案件;而人民法院的合議庭則遵循少數服從多數的裁判原則;在合議庭形不能形成多數意見或者面對重大疑難案件時,還需提交審判委員會討論決定,對于審判委員會做出的審判意見,合議庭必須遵守。
(3)機構設立方式不同。作為常設機構的仲裁委員會不按行政區劃層層設立,只在直轄市和省、自治區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設立,也可以根據需要在其他設區的市設立。各個仲裁委員會之間沒有上下級的領導與被領導或者監督與被監督的關系。仲裁委員會不能根據不同專業設立不同的專業仲裁委員會或者專業仲裁庭。人民法院則是按行政區劃設立,分為最高人民法院、高級人民法院、中級人民法院和基層人民法院四級,同時還根據某些業務需要設立專門人民法院,包括軍事法院、鐵路運輸法院、海事法院。各級人民法院之間有上下是監督關系,上級人民法院監督下級人民法院的審判工作,最高人民法院監督各級人民法院的審判工作。
2.2 受理原則方面
(1)仲裁全過程中以意思自治原則,當事人對仲裁員、仲裁程序有很大的自主選擇性,滿足仲裁受理的條件即可;但是民事訴訟中人民法院審理的案件的依據是民事訴訟法,法院依民事訴訟法的相關規定依法組成合議庭,對于合議庭或獨任庭的組成人員,只能在出現法定回避的情況下有關審判人員才會回避;如果是當事人提出的回壁請求,往往還需要提交相關的證據證明其回避請求的原因。而在管轄方面,法院又存在地域管轄、級別管轄、指定管轄等,當事人必須到有管轄權的法院起訴才能被受理。
(2)民商事仲裁實行一裁終局原則,只有程序上出現了問題才可以向仲裁機構所在地的中級人民法院申請撤銷或者不予執行,沒有其它的救濟程序;而民事訴訟則除了極個別的依小額速裁程序審判的案件依法不能上訴之外,一般實行二審終審制。對于一審不服,可以依法上訴。對于二審不服的,則還可以走再審或者申訴程序。只有特殊情況下最高人民法院一審的案件才實行一審終審。
2.3 管轄方面
(1)管轄權限來源不同。仲裁機構受理案件的管轄權來自于雙方當事人合法有效的仲裁協定;而人民法院受理案件的管轄權來自于民事訴訟法的相關規定,當事人的約定只有在符合法律規定時才有效,而且,對于級別管轄和專屬管轄,當事人之間的約定也沒有法律效力。
(2)受理案件的范圍不同。仲裁處理的糾紛限于合同糾紛和其他財產權屬糾紛,對涉及人身的案件諸如離婚、繼承、監護、贍養、撫養等則均不適用仲裁。
2.4 審理原則
(1)仲裁以不公開審理為原則。我國《仲裁法》第40條規定:仲裁不公開進行,當事人協議公開的,可以公開進行,但涉及國家秘密的除外。這樣有利于保護當事人之間的商業秘密和個人隱私,從而保障當事人的權益。而人民法院審理案件,根據我國民事訴訟法的規定,是以公開審理為原則,以不公開為例外,一般情況下都允許旁聽。對于離婚案件、涉及商業秘密的案件,當事人申請不公開審理的可以不公開審理,但所有的判決要公開。對于涉及國家秘密的案件,依法不公開審理。
(2)仲裁堅持獨立原則,即從仲裁機構的設置到仲裁糾紛的整個過程,以及各個仲裁機構之間不存在上下級的關系,更體現出仲裁機構的獨立性特征。我國仲裁制度發展完善的重要節點是從仲裁法確立仲裁獨立原則開始。而我國的人民法院并未與行政機構完全分離開,很多實際中的案件處理受行政機構的影響,其司法獨立性與仲裁獨立性相比較弱。
3 仲裁與民事訴訟的業務對接
從上述可以看出,在處理民事糾紛時,仲裁機構和人民法院,其面向的主要對象都是自然人、法人及其他組織之間發生的合同及財產權益糾紛。但仲裁機構并不是行政機關的組成部分,而是獨立的民間公斷機構。
3.1 業務上的配合
民事仲裁的基本屬性是民間性。根據《仲裁法》的規定,仲裁機構是民間機構。故仲裁只具有裁判力,具有強制執行力。對于仲裁做出的裁決,需要法院的執行部門予以業務上的對接、支持和配合。主要有如下幾個方面:(1)財產保全措施,在仲裁過程中,當事人申請財產保全的,仲裁委員會應當將申請依照相關法律規定提交人民法院的執行部門進行財產保全。(2)證據保全措施。當事人申請證據保全的,仲裁委員會應當將申請提交證據所在地的基層人民法院進行證據保全。(3)執行仲裁裁決。仲裁委員會作出裁決后,一方當事人在規定期限內不履行的,另一方可以依照民事訴訟法的有關規定向人民法院申請執行。
3.2 程序上的監督
仲裁屬于民間機構,沒有上級管理或者監督部門,故其具有“一裁終局”的屬性。正事因為這種屬性,經過仲裁的案件不可以再向法院起訴,除非程序上存在問題,否則當事人也沒有辦法向任何機關請求消除仲裁的法律效力。所以,仲裁機構自身缺乏監督糾錯的機制,而且也沒其他的可供當事人救濟的方法。
我國司法權對仲裁權的監督主要是程序監督。(l)對仲裁效力的審查。仲裁協議應是合法有效的,仲裁程序、仲裁事項等應符合仲裁法的規定,對仲裁協議的效力有異議的,可以請求仲裁委員會做出決定或請求法院做出裁定;若雙方當事人對此有爭議的,由人民法院裁定。(2)對仲裁程序的司法審查。當仲裁一方當事人認為仲裁程序存在問題,則其可以向法院提出司法審查申請,要求撤銷或者不予執行原仲裁裁決。如果被申請人提出的證據證明仲裁裁決過程中確實存在程序違法問題,人民法院應組成合議庭審查核實,如查證屬實的,將裁定不予執行
4 對仲裁與民事訴訟進行選擇的利弊比較
通過以上的內容我們不難看出,與民事訴訟相比,仲裁的優勢表現在:一是民事仲裁能充分體現當事人的自我意志。仲裁的當事人以意思自治為基礎,仲裁和仲裁機構、仲裁員、仲裁地和仲裁語種、仲裁程序、提交仲裁爭議的范圍、仲裁的法律適用、是否和解等等方面都可以由當事人自己選擇決定。二是仲裁可以實現較高的程序效率。對于訂有仲裁協議的當事人,在他們發生糾紛時雙方就可以按照仲裁協議上事先約定的仲裁機構申請仲裁。仲裁的受理和開庭審查相對簡單,而且實行一裁終局的制度,可以節約當事人相當多的精力和時間成本。目前我國絕大部分爭議主要是利用訴訟解決,而我國的訴訟資源是相當有限的。一個案件從起訴到法院判決經歷的時間較長,不利于當事人之間處理一些緊急的糾紛。因此,仲裁的快捷、方便、高效的特點有助于當事人盡早擺脫爭議,而將時間與精力用在發展生產和促進社會進步方面。三是仲裁體現出較高的專業性。仲裁員的選聘一般都是各行業具有專業知識或豐富經驗的專家。當事人可以根據具體的糾紛事項的屬性,選擇符合自己本身需求的專家作為仲裁員。這樣有助于保證裁決的質量,防止“外行審理內行”的情況發生。在現今司法審判人員職業水平普遍不高的情況下,對于一些專業性的問題還需要具有專門知識的人來鑒定,費時費力。相對來說,通過仲裁解決糾紛不失為一種明智的選擇。四是仲裁的保密性好。仲裁是以不公開審理為原則,以公開審理為例外,有利于充分保障當事人的商業秘密。
相對于訴訟程序來說,仲裁的缺點主要表現為:一是仲裁的自主性太強。仲裁庭對某些當事人惡意利用仲裁的自主性來逃避法律責任、拖延履行義務的行為,沒有強制執行力。二是由于仲裁實行一裁終局,在給雙方當事人帶來效率的同時,也失去了再次審理的監督作用。除《仲裁法》相關規定的情況,可以由人民法院審查核實后撤銷裁定或者裁定不予執行外,當事人只能無條件的執行。三是由于仲裁委員會與仲裁庭都無國家強制力做后盾,如果要進行證據或財產保全必須要經過人民法院,這樣會導致審理時限的延長,增加當事人時間精力的投入。而且,對于干擾仲裁庭審活動的當事人,也無權行使強制措施將其強行帶離庭審現場。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仲裁盡行施展其審理的長處。四是對仲裁員做出的偏袒裁決缺乏有效的監督與懲戒機制。對于實踐中一些仲裁員的業務水平低下,或者為了謀私而做出的不公平裁決,不像法院的裁判文書要求在中國裁判文書網上公示且對法官終身追責那樣有嚴格的追責機制,而且還有法院監察室、審判委員會、審判管理辦公室等機構進行監督,近來各地又成立了法官懲戒委員會等機構來對法官的司法訴訟活動進行評判。而在現行的仲裁活動中缺乏有效的監督機制來對其進行約束和懲戒。這在仍然受傳統觀念作法遇事講求關系和人脈的中國當下,從某種程度上很容易縱容仲裁員的違法裁決行為。五是仲裁協議對涉及的第三人無約束力,在出現需要追究第三人責任的時候,仲裁雙方當事人只能重新請求仲裁或者以申請訴訟的方式去解決;而如果仲裁協議里面以約定的方式排除了選擇適用司法訴訟路徑,這將給如何維權設置成了巨大的障礙,甚至無從追究第三方的責任。
(作者單位:中共達州市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