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會鋒
摘要:犯罪現場(實體犯罪現場、虛擬犯罪現場和視頻犯罪現場)保護是公安機關的法定職責。隨著我國社會法治的進步、現代信息科技的創新與偵查實踐的發展,犯罪現場保護的對象、目的、措施、方式方法等均發生了重大變化,迫切需要從理論上重新對犯罪現場保護進行界定。在梳理犯罪現場保護概念的若干代表性定義的基礎上,提出了犯罪現場保護概念的新定義。因為物質決定認識,所以在勘驗過程中證據的客觀性與真實性就決定破案的難度,所以首先要做到對犯罪現場進行正確的保護,現場保護不僅是公安機關犯罪現場勘查的前提和基礎,也是刑事偵查的源頭和起點,而且還是刑事訴訟的本質要求,在公安機關刑事偵查乃至刑事訴訟活動中有著重要的地位與作用。可以說是現場勘查之基、刑事偵查之源、刑事訴訟之要。
關鍵詞:現場保護;現場勘察;保護方法
現場保護是指對案發現場采取警戒及一些必要的防護措施,避免其遭到人為抑或自然的破壞,以期最大程度地保持現場原始狀態的一種法律行為、責任及要求。犯罪現場保護是指為了保持案發現場的狀態信息,維護現場秩序與人員安全,保證現場證據的法律效力,而對犯罪現場及其人員、物證和數據信息等實施的一系列管控、采證和保全的基礎性初始偵查活動。
1 現場保護的意義
1.1 有利于查明犯罪活動的情況
犯罪現場是犯罪分子進行犯罪活動的客觀反映和真實記錄。只有保護好犯罪現場,犯罪現場的原始狀態才能被準確還原,才能夠收集到犯罪所需要的各種線索和證據。相反的,如果犯罪現場原始狀態發生了變化,一些與犯罪活動有關的痕跡、物證遭到破壞,一些與犯罪毫無關系的痕跡物證卻又出現。這種真假錯誤也容易導致偵查人員認識上的錯誤,使偵察方向錯誤,也使偵查人員花費很多時間去篩選與犯罪有關的痕跡物證,這樣不利于盡早找到證據,查明案件真相。
1.2 有利于收集犯罪證據
犯罪現場是收集犯罪證據的“寶庫”、源泉。犯罪現場是偵查人員獲取證據,揭露犯罪的重要場所。只有把犯罪現場保護起來,偵查人員才能把犯罪份子遺留的犯罪痕跡、物證等及時發現收集起來,從而作為揭露和證實犯罪的有利證據,否則,如果犯罪現場被破壞,犯罪的物證、痕跡無法及時收集起來,偵查人員無法得到偵察線索和有力的證據。導致案件遲遲未破,其中很大原因就是犯罪現場遭到了嚴重的破壞,勘查也未能獲得有效證據。
1.3 適應新《刑事訴訟法》的修改
隨著我國信息化的迅速發展,特別是 2018 年修訂的《刑事訴訟法》實施以來,基層公安機關在工作實踐中,深感傳統的犯罪現場保護概念已不能完全反映當下的犯罪現場保護活動,明顯滯后于現實公安實踐。現在現場保護已經發生了一些變化,犯罪現場保護的對象客體——犯罪現場發生了變化。傳統意義上的犯罪現場,是指犯罪行為人實施犯罪活動(行為)的場所(地點)和遺留有與犯罪有關的痕跡、物品的一切場所(地點)。犯罪現場不僅包括實體現場,還包括虛擬現場;犯罪現場的證據不僅包括與犯罪有關的痕跡物證,還包括數據信息等。
犯罪現場保護的法治環境特別是訴訟理念發生了變化。我國現行的《刑事訴訟法》“以審判為中心”的新理念,對公安機關辦案程序和訴訟證據提出了新要求。而且規定了非法證據排除等制度,所以對證據的正確提取至關重要,由過去“以審訊為中心”的“口供為王”時代向現代“以審判為中心”的“證據為王”時代的轉變。
2 犯罪現場的保護方法
一般來說,犯罪現場主要包括了室內現場和室外現場兩大類,而室內現場同室外現場又有著明顯的區別。比如室內現場整個相對的范圍比較小,且有出入口,屬于封閉式的現場,室外的現場相對來說,其范圍比較大,且有著無數個出入口,屬于一個開放式的現場。因此,對于不同的犯罪現場,需給予其不同的現場保護方法。
2.1 室內犯罪現場保護方法
第一,對出入口進行封鎖,嚴厲禁止無關人員的進入。由于室內的犯罪現場整個空間范圍比較固定,因此對于其保護,首先需借用一定力量來對現場進行警戒布置,張貼一些布告,或是用繩索將現場圍住等,以有效封鎖現場的出入口,嚴禁一切無關的人員進入現場。同時,現場的保護人員在對現場的門、窗進行封閉處理的時候也應盡量避免接觸那些可能留有物證或是犯罪痕跡的地方,并帶上手套以免將自己的指紋留在現場的門窗上。
第二,封鎖現場的周圍地帶。一般情況下,尤其是盜竊案,為選擇最佳作案時機,犯罪分子通常都會在現場外圍守候,這時,其可能會因受到作案心理趨勢的影響而產生焦慮情緒,進而在現場留有唾液、煙頭與紙張等物品,加之有些犯罪分子缺乏對這些痕跡的偽裝,很容易被偵查人員識破。因此,即使是室內案件,也需在現場周圍地帶拉起警戒線,以便于勘查人員尋找物證。
2.2 室外犯罪現場保護方法
第一,明確保護范圍并設崗警戒。對于室外的犯罪現場,其中擔任現場保護工作的民警需在現場情況的基礎上,明確劃分出一定警戒范圍,并在警戒范圍處予以醒目警字標記來加以標示,比如繩索或是白粉等,進而安排專門人員在此設立崗哨來警戒,嚴禁無關的人員進入到警戒范圍之內對現場造成不必要的破壞。
第二,在氣候條件變化的時候,對方位現場的一些痕跡物證實施有效保護。如遇到下雨或下雪的天氣,保護現場的民警需對犯罪現場的一些犯罪痕跡、物證,如足跡、現場遺留物等予以一定的保護,以免其遭到不必要的破壞而影響到案件的偵破。
第三,對于那些發生在交通道路上犯罪現場,一般都需要暫時中斷交通,并派出專人來指揮來往的車輛與行人繞道而行。若過往的車輛比較頻繁,且附近又沒有岔道可供行人與車輛通過,偵查人員又還未能及時趕到現場,這時,現場的保護人員在對那些影響到車輛正常運行的尸體、痕跡與物證等予以妥善的保存處理之后,就可適當允許車輛通行,以免造成更大范圍內的交通堵塞。但是,一定要事先記錄好那些做了保護與處理的痕跡、尸體或物證的原始狀態。同時,對于那些發生在人口較稠密區或是城市繁華街道的犯罪現場,在保護過程中為避免因圍觀群眾過多而造成對現場的破壞,可盡量多派出人員來維持現場秩序,并有效指揮行人與車輛通過。
2.3 對現場電子數據的保護方法
犯罪現場中手機、電腦等電子設備,往往存留許多重要證據。對于這些電子數據的有效保護,有利于偵查人員發現犯罪動機,明確偵查方向。此類現場保護的要點如下:1.防止任何人觸碰電子設備。2.如果設備處于運行狀態,應避免激活屏幕保護程序,交由專業技術人員處理。3.當設備處于關閉狀態時,切忌隨意打開,以防自動毀壞程序啟動或者犯罪嫌疑人團伙的警覺,增加偵查工作的難度。
3 犯罪現場保護的策略
犯罪案件發生以后,由于主客觀原因,犯罪現場會發生變化,而且每個犯罪現場的情況各異、復雜多變,因此,負責保護犯罪現場的基層公安警務人員必須隨時根據現場的具體情況,采取相應的保護措施,努力使犯罪現場及其各類證據、信息盡可能少受各種因素的影響而造成的變動,最大限度地維持犯罪現場的原始狀態,并盡快依法固定、記錄、提取和保全現場證據,確保犯罪現場保護工作的實效性。從廣義上看,犯罪現場保護的主體是社會每一個單位和公民;狹義上看,負有保護現場重要職責的是基層公安警務人員。需要強化意識,筑牢現場保護理念;強化責任,加強監督,與業績掛鉤;強化培訓,規范程序,提高現場保護質量;加強普法教育,激發群眾參與現場保護。
4 結語
犯罪現場的保護作為現場勘查的前提,其保護的好壞直接關系到整個現場勘查的結果和質量。因此,加強對犯罪現場的有效保護,并積極普及現場保護知識,對于快速偵破案件,打擊犯罪有著重大現實意義。犯罪現場保護是一項復雜的偵查活動,對于犯罪現場保護的意義和方法的研究是完善整個現場勘查體系的重要工作,只有樹立正確的犯罪現場保護意識,明確犯罪現場保護的意義和方法,才能更好地推動偵查工作的有序進行,打擊違法犯罪,保障公民的合法權益。
參考文獻:
[1] 姜盈杰.試論現場保護的重要性[J].廣東公安科技,2006(03).
[2] 夏桂珍.現場保護的意義和方法[J].法制與社會,2013(05).
[3] 高春興.犯罪現場勘查[M].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13(03)
[4] 劉山勛.談保安員如何進行現場保護[J].法制與社會,2008(05)
[5] 倪鐵.刑事案件現場勘查體制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6.
(作者單位:西北政法大學公安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