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勇
摘要:通過對高水平棒球隊高原地區集訓手段的研究,概述了棒球運動員訓練的主要特征,論述了棒球項目訓練中對運動員訓練負荷進行科學調控的一般規律,為今后棒球項目的訓練提供科學指標參數。
關鍵詞:棒球運動員;集訓場地賽;訓練手段
棒球是團體球類運動,由人數最少為9人的兩支隊伍在扇形的球場進行攻擊與守備。棒球球員分為攻、守兩方,攻方球員利用球棒將守方投擲的球擊出,隨后沿著四個壘位進行跑壘,當成功跑一圈回到本壘就可得1分;而守方則利用手套將攻方擊出的球接住或擲回,從而將攻方球員打出局。比賽中,兩隊輪流攻守,九局中(少棒為六局,青少棒為七局)得分較高的一隊勝出;若正規9局打完后雙方得分仍相同,則進入延長賽。棒球在美國、日本尤為盛行,我國棒球隊在亞錦賽獲過第三名。從比賽成績來看,我國的成績與世界水平存在著較大的差距顯而易見。這就反映出,我國該項目的運動水平與世界先進水平相比差距較大。為了提高棒球隊逐訓練水平,有待重新對本項目特點進行進一步的認識,改進訓練方法,這樣才能提高該項目的成績。
1 研究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高水平棒球運動隊共18名運動員,平均年齡19.4±2.8,平均身高175.2±3.6,平均體重75.6±6.8,訓練年限5.2±0.6。
1.2 研究方法
(1)數理統計法。對收集的相關數據進行統計、分析、制表。
(2)專家訪問法。對棒球隊教練進行訪問。
(3)文獻資料法。查閱了有關棒球運動訓練安排方面的研究資料。
(4)觀察法。棒球運動隊訓練的現場觀察。
2 訓練分析
2.1 投手情況分析
在為期30天的訓練中,投手訓練不僅按要求完成了148學時的訓練,并且在晚上加訓29學時,主要解決隊員投球過程中出現的習慣性的錯誤發力動作及投球腳步和投球手之間的配合。在投手教練的辛苦努力下,9名投手運動員有了較大的進步,不僅反映在控點能力、球速還是在變化球方面,并針對投手運動員還存在的一些問題,提出了下一階段訓練的解決辦法,綜合各投手的進步和存在的問題,下階段著重在加強下肢力量的同時加強上下肢的穩定性,讓投手更習慣新的用力過程,進而能更協調的調動上下肢的整體發力,加強出手的穩定性,充分發揮手指手腕的力量,穩定身體用力的朝向,提高變化球的控制能力
2.2 身體機能的變化
這次海埂高原集訓主要是以有氧訓練為主,為運動員的體能等進行儲備,并針對部分運動員體重超標的情況,專門制定了一套訓練計劃,保證在不影響體能的情況下,減輕一些體重。從運動員的力量練習、速度耐力練習及機能生理生化測試指標數據都能反映出第一階段的訓練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3 體能訓練分析
2.3.1 力量訓練
力量訓練包括對運動員的基礎力量、爆發力及核心區力量和離心力量的訓練?;A力量的訓練采取推拉結合和上下肢結合的形式進行一些如硬拉、深蹲、臥蹬、臥推、引體向上、提拉和彎舉等訓練方式。除此之外,旋轉性力量也必不可少。爆發力訓練采用快推、高翻、拋實心球和跳深等快速伸縮復合訓練。核心區力量訓練是對肩關節以下和髖關節以上的腹背肌等整個區域的練習。離心力量訓練訓練對增加力量和預防損傷有巨大的作用。
我們根據運動員的需求采取了北歐腘繩肌訓練法的訓練手段來加強后群肌肉的訓練。
2.3.2 速度訓練
棒球運動員主要從視覺反應、觸覺反應及聲覺反應幾方面來加強和提高。一般采用信號刺激法:利用突然發出的信號提高運動員對簡單信號的反應能力;運動感覺法:通過練習提高運動員在所規定時間內完成某一練習的能力、時間感受的準確性、移動目標的練習,運動員對移動目標能迅速地做出應答,經過看(聽)目標移動所發出的信號,判斷目標移動的方位及速度。其中判斷目標移動的方位及速度的準確性是訓練的重點。對于提高動作速度,在棒球運動訓練中可采取縮小完成練習的空間和時間界限,如利用小場地練習,可以限制活動的時間及活動的范圍,提高運動員完成動作的速度。
棒球運動中移動速度的提高對于在比賽中采取主動進攻具有重要意義,可采用 85%—95%的強度,進行間歇性的短跑加速練習,高頻率的專門性練習。
2.3.3 靈敏與協調訓練
在棒球運動中要求運動員必須在各種復雜變換的條件下能夠迅速、準確、協調地做出應答動作,要求運動員隨機完成的應答動作在時間、空間及用力特征上相吻合,組間協調。①讓運動員在跑跳中迅速、準確、協調地做出各種動作,如快速改變方向的各種跑,各種躲閃和突然起動的練習,各種快速急停和迅速轉體變向的練習等,然后帶球練習;②專門設計的各種復雜多變的練習,如綜合變向的小欄架與靈敏梯的組合練習。
2.3.4 耐力訓練
在緊張激烈的棒球比賽中,運動員要在棒球場上往返奔跑150-200 次,約5400m-6000m,強度大、密度高、時間長,因此在發展無氧耐力的同時,還要提高有氧耐力。無氧耐力主要靠間歇訓練法,使人體耐受力達最高值;有氧耐力的訓練時間每次運動不能少于3min-5min,可采用變換跑、間歇跑、beep test,以適應棒球比賽中起伏變化的運動規律,同時要注意糖元的補充的速度;速度耐力訓練則可以采取20米與60米沖刺跑,結合棒球運動需要圓形跑或8字形跑的練習來加強運動員的重心轉移的能力。
2.3.5 平衡與神經肌肉控制訓練
利用在平衡墊、博蘇球和瑞士球等多種不穩定狀態下的訓練方法提高運動員的平衡與本體感覺,加強運動員的神經肌肉控制能力,并能刺激加強各關節附近深成的小肌肉群和韌帶,可有效地預防并減少傷病的發生。
3 結論與建議
(1)我國的棒球運動員雖然訓練成績還不錯,但與國際上優秀選手相比,還是有著較大的差距。
(2)對運動員全面進行動作功能質量的篩查與評價(FMS、SFMA),查找功能短板,在傳統體能訓練手段的基礎上,引入糾正性訓練方法,降低傷病發生幾率,制定全面及個性化體能訓練方案,跟蹤監控隊員身體狀態變化,為技術訓練提供支持。
(3)我國這一項目的運動員要超越世界水平,必須加強技術能力的訓練,并要兼顧其它各項如力量、速度等以獲得綜合的能力。
參考文獻:
[1] 劉志鋼.制約我國棒球競技水平提高的基本問題及對策[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09(04).
[2] 蘇日光.中國棒球運動與亞洲職業棒球發展差距的研究[J].哈爾濱體育學院學報,2008(04).
[3] 陳濤.棒球運動員的培養與科學訓練[J].福州師專學報,2001(02).
(作者單位:北方工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