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智淳
摘要:疫情期間,多數群眾面臨著一“罩”難求的局面,部分黑心商家利用此點銷售偽劣口罩,對群眾健康產生了極大的危害。刑法中對偽劣產品的規定并不完善,如何把握偽劣產品的界限,對于相關罪名的確定與正確量刑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偽劣口罩;國家標準;刑事責任
疫情期間,面對口罩需求量日益增加、國家儲備量嚴重不足的情況,偽劣口罩逐步流向國內市場,人們不乏買到“三無”口罩、不符合醫用外科或者N95標準的口罩和使用過后再次回收利用的口罩,嚴重危害了群眾生命安全。
刑法入罪要求十分謹慎,對構成要件要素的明確定性是罪刑法定原則的基礎,對于這樣的口罩是否全部符合生產、銷售偽劣產品罪中的“偽劣”含義,仍需要進一步探討。根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在2001年頒布的《關于辦理生產、銷售偽劣商品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為《偽劣商品刑事案件解釋》)第一條有關規定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產品質量法》第十三條第二款、第二十六條第二款的有關規定,偽劣產品包括(1)在產品中摻入雜質或者異物,降低、失去應有使用性能的;(2)不具有某種使用性能的產品冒充具有該種使用性能的產品的;(3)以低等級、低檔次產品冒充高等級、高檔次產品,或者以殘次、廢舊零配件組合、拼裝后冒充正品或者新產品的;(4)危及人身、財產安全,不符合國家或者行業標準的。歸結起來,存在“不合理的危險”或者“缺乏使用性能”是偽劣產品的典型特征。
《中華人民共和國標準化法》第二條第二款規定:“標準包括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地方標準和團體標準、企業標準。國家標準分為強制性標準、推薦性標準,行業標準、地方標準是推薦性標準。”而所謂的合格口罩是否需要完全滿足上述標準呢?2010年發布的GB 19083-2010《醫用防護口罩技術要求》對于醫用口罩的技術要求、試驗方法、標準與使用說明等方面做出了國家標準,2004年發布的YY 0469-2004《醫用外科口罩技術要求》對于醫用口罩的技術要求、試驗方法、標準與使用說明等方面做出了行業標準,國家標準與行業標準涵蓋了口罩的過濾效率、密合性、適合因數、表面抗濕性、皮膚刺激性等多個方面。《關于依法懲治妨害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違法犯罪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第二點第(三)條第二款規定:“在疫情防控期間,生產不符合保障人體健康的國家標準、行業標準的醫用口罩...”,因此,不符合上述國家標準或者行業標準的,才會定性為偽劣口罩。《中華人民共和國標準化法》第十九條規定:“企業可以根據需要自行制定企業標準,或者與其他企業聯合制定企業標準。”然而《意見》中并沒有規定涉及企業標準的規定,此種情況下應當如何定性?《標準化法》第二十一條、第二十八條要求企業標準的技術要求不得低于強制性國家標準的相關技術要求,企業研制新產品、改進產品,進行技術改造,應當符合《標準化法》規定的標準化要求。企業生產的口罩,必須具有企業聲明的性能,假如該性能具有缺陷或者瑕疵導致使用者得不到應有的保護,應當認定為偽劣產品。同時,根據刑法的當然解釋,企業標準不得低于強制性國家標準,既然違反國家標準的口罩定性為偽劣口罩,那么違反企業標準的應當認定為偽劣口罩也無不當之處。
對于不符合醫用外科或者N95標準的口罩和使用過后再次回收利用的口罩,必然不符合上述的國標或者行標,但是“三無”口罩能否對其一刀切,這點有待評判。
《中華人民共和國產品質量法》規定產品必須有中文廠名、中文廠址、電話、許可證號、產品標志、生產日期、中文產品說明書,如有必要時還需要有限定性或提示性說明等等。一般地,“三無產品”不是法律概念,已經成為一個比較通俗的名詞,指無生產日期、無質量合格證(或生產許可證)以及無生產者名稱;也有說法是,三無產品是無生產廠名、無生產廠址、無生產衛生許可證編碼的產品;另一種說法是無廠名、無地址、無商標的商品。《產品質量法》第二十六條第二款涵蓋了合格產品的認定,即(1)不存在危及人身、財產安全的不合理的危險,有保障人體健康和人身、財產安全的國家標準、行業標準的;(2)具備產品應當具備的使用性能,但是,對產品存在使用性能的瑕疵作出說明的除外;(3)符合在產品或者其包裝上注明采用的產品標準,符合以產品說明、實物樣品等方式表明的質量狀況。“三無產品”中的廠址、商標、生產日期、生產者名稱并非《產品質量法》第二十六條第二款所指的要素,但是符合第二十七條所列舉的“包裝上的標志”。《偽劣商品刑事案件解釋》第一條第四款規定的不合格產品指不符合《產品質量法》第二十六條規定的產品,因此直接將“三無產品”認定為不合格產品,進一步認定為偽劣產品,有違反罪刑法定之嫌。《偽劣商品刑事案件解釋》第一條第五款規定:“對本條規定的上述行為難以確定的,應當委托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產品質量檢驗機構進行鑒定。”對“三無產品”的確定,理應通過產品質量檢測機構進行鑒定,若確實具有不合理的危險或者缺乏使用性能,才能認定為偽劣產品,按照生產、銷售偽劣產品罪定罪。同時,《產品質量法》第五十條規定了對第二十六條的不合格產品的行政責任和刑事責任,《產品質量法》第五十四條規定了對不符合第二十七條的產品的行政責任,沒有規定刑事責任。基于以上,直接對“三無產品”進行刑事處罰,于法無據。
(作者單位:西北政法大學刑事法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