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霞
摘要:陶賴廟位于張家口市崇禮區陶賴廟村。因崇禮承辦了2022年冬奧會幾乎所的有雪上項目而受到了全世界的關注,屆時崇禮將會得到全面的展現,要讓世界領略的不只是他的銀裝素裹,還應該有他的歷史文化魅力。陶賴廟作為一個歷史變遷的見證者應該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
關鍵詞:陶賴廟;鑲黃旗;邊界考證
1 遺址與周邊環境的關系
1.1 陶賴廟的地理位置和由來
陶賴廟(陀羅廟),位于張家口崇禮區的陶南營村(地理坐標北緯40.93度,東經114.94度)。據《崇禮縣地名資料匯編》記載“啕南營位于高家營公社駐地北偏西4.9公里處,地處西溝下部,東高西低。”“元朝初年始有此村。原與啕北營是一個村,分河之南北居住,因此村在南,”陶賴廟在最初是由系“東北陶賴州蒙人來此所建;時蒙人信奉喇嘛教,在南村興建廟字一座(人稱喇嘛廟),以總持、總領之意取其教名陀羅廟(清順至年間復修葺一新,今廢),……故又稱陶賴廟,村以此得名”此處的東北蒙人指的是從今大概吉林省松原扶余縣陶賴昭鎮陶東的地方遷徙過來的蒙古族人民。
扶余縣的陶賴昭又作陶賴州或圖賴照,位于陶賴昭鎮位于吉林省中北部。陶賴昭為滿語,滿語為"豆崗子",蒙語譯為"兔子窩"。《吉林外記》記為"陶賚照",《吉林通志》記為"陶賴昭"。陶賴昭曾以佛教文化盛行而文明在金和清兩朝各有佛教寺院。
1.2 陶賴廟與啕南營關系
前文提到原本啕南營和陶北營為一個村統稱陶賴廟,陶賴廟又建在啕南營,陶賴廟舊址已不復存在,所以啕南營的現存遺址對陶賴廟曾經的大體位置具有很高的參考價值。
1.3 現存遺址狀況
陶賴廟遺址現已無從考證,在啕南營村僅存的古代遺址就是啕南營戲樓和村南的一顆古樹。啕南營戲樓“位于崇禮區高家營鎮啕南營村南,坐標N40°55′16.5″,E114°56′38.3″,戲樓始建于清光緒年間,坐東南朝西北為后硬山接前歇山卷棚定式建筑,面闊三間8米,進深四間8.8米,由四層條石砌筑的臺階高1.2米。”現今,該廟遺址不存,但有一古樹尚在,樹齡800年。據當地人稱,該樹附近過去有廟。在地理坐標并不豐富的古代社會,古樹會經常被當做地理位置的重要參照物。古樹的存在不可忽視。
2 陶賴廟在鑲黃旗邊界考證中的作用
康熙十四年(1675年),察哈爾八旗駐牧在張家口以外。雍正二年(1724年)又設立了張家口理事同知廳,主要管轄范圍為察哈爾鑲黃旗以及正黃旗半旗,據在金海、齊木德道兒吉等人的《清代蒙古志》中記載:“鑲黃旗 最初駐陶賴廟一帶,乾隆年間,因壩下土地開放,移駐蘇門峰”蘇門峰即蘇門哈達,即張家口康保縣的鑲黃旗山,地理坐標N42°09′,E114°79′。這是學界關于鑲黃旗駐地的一種觀點。還存在另一種說法,鑲黃旗駐地在錫林郭勒盟鑲黃旗的巴彥塔拉鎮的莫日格其嘎查,地理坐標N42°13′,E114°45′。鑲黃旗牧廠總管府駐地經一次遷移后,在今鑲黃旗山附近(即康保縣北部)由此斷定,民國初年,鑲黃旗駐地并未遷移到今錫林郭勒盟鑲黃旗境內,故筆者傾向于第一種說法。
出現這兩種說法也是有原因的。 鑲黃旗四至在《口北三廳志》中有所體現,但又出現前后矛盾之處:“總管住蘇門峰……南至嗎呢圖達壩鑲黃旗牧廠界七十里”,這一處的記載與《大清一統志》相同,值得采信。鑲黃旗牧廠駐張北縣在“張家口北一百里控果羅鄂博岡”,控果羅鄂博岡就是今天的張北縣波羅素村附近,地理坐標N41°38′,E114°87′。由此,察哈爾鑲黃旗牧廠南界為張北波羅素村。但是,后文又提到“本旗壩內地方,距張家口外十五里……南至邊墻,北至達壩……南界起自張家口外烏拉哈達”對照現在區域劃分為張家口市崇禮區,是張北縣的東南方向。這兩種說法已經自相矛盾。
原因最可能的是兩方面:一是作者筆誤;另一是鑲黃旗的旗界發生過變動。聯系其他部分的可信程度,筆誤的可能性很小。第一,烏拉哈達被多次提到;第二,烏拉哈達與陶賴廟距離較近。因此,不排除旗界變動的可能。在《口北三廳志》和《大清一統志》中沒有直接提到陶賴廟作為駐地的記載。《口北三廳志》中記載陶賴廟建于順治年間。
因此,察哈爾鑲黃旗的旗廟最初在陶賴廟,后因大量內地移民的涌入,察哈爾鑲黃旗對今張家口崇禮區的大部分地區失去控制。導致旗駐地的遷移,遷移地點為蘇門哈達。同時,該旗的旗界也發生了變化,遷移的時間發生在《口北三廳志》成書之前,即1758年(清乾隆二十三年)。
可以說陶賴廟是對鑲黃旗旗界變化的見證,也是清代中葉以后,大量漢人的涌入蒙古地區放墾的這一過程的見證。
3 鑲黃旗牧廠界與崇禮邊界
鑲黃旗牧場“南至宣化府邊界四十里……東南至鑲藍旗牧廠界九十五里”。可見,第一,從牧廠駐地到宣化府之間的土地均為鑲黃旗牧廠。第二,牧廠的南界應是宣化北界長城一線。第三,鑲黃旗牧廠東南與鑲藍旗牧廠交界。鑲藍旗牧廠位于登奴素泰(今張北縣大囫圇鎮大臺附近)附近。如按里數推斷在今崇禮區附近,實際界限不應超過今天張北縣與崇禮縣的交界一帶,進而推斷牧廠東南界應到張北縣與張家口市橋西區以及崇禮區的交界的旱淖壩一帶。
清朝時,崇禮在最初并不是獨立的行政區劃,“屬直隸省張家口廳;中華民國三年(公元1914年)改廳設縣屬張北縣所轄,置崇禮境地為二、四兩區,歸察哈爾特別區興和道尹統轄;十七年(928年)五月改直隸省為河北省,晉察哈爾特區為行政省即察哈爾省(省府駐張家口),崇禮境地與原直隸口北道所轄十縣和察哈爾興和道所轄之六縣(即張北、沽源、康保及多倫、商都、寶昌)統歸察哈爾省所轄;二十三年(1934年)五月因張北縣轄境過大、將二、四兩區劃出置崇禮設治局(駐太平莊,未建官署)”至此現崇禮區最初的行政區劃出現,后又有多次調整直到1964年全區才始成現狀。
由于清中晚期察哈爾鑲黃旗旗界曾發生過變化,鑲黃旗牧場南界、東南界與現崇禮區北界、西北界有交疊部分,幾乎是接壤狀態。可見,清中后期的鑲黃旗牧場南界、東南界奠定了崇禮區北界、西北界的基礎。
參考文獻:
[1] 河北省崇禮縣地名辦公室.崇禮縣地名資料匯編[Z].張家口,1984.
[2] 張家口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萬里茶道河北段文化遺產與研究[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8.
[3] 金海.清代蒙古志[M].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09.
[4] 馬寶軍.鑲黃旗志[M].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99.
[5] 陳繼淹.張北縣志[Z].河北人民出版社,1935.
[6] 金志節,黃可潤.《口北三廳志》卷七[M].張家口市圖書館影印,2016.
[7] 朱詩婷.清代察哈爾游牧八旗政區邊界研究[D].中國人民大學,2015.
(作者單位:張家口市文物考古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