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艷輝
摘要:團扇繪畫是中國繪畫史上獨特而別致的一種藝術形式,藝術性很強。團扇起源于中國,歷史悠久,宋代政治相對穩定、經濟高度發達以及畫院的建立等使團扇和團扇繪畫得到蓬勃發展。本文主要以宋代團扇繪畫的構圖形式為研究對象,淺析宋代團扇繪畫流行的原因以及團扇繪畫的構圖法則。通過對團扇繪畫的構圖等方面的研究和學習,能夠使我們更好的理解宋代的審美觀念和美學思想,對我們未來的繪畫創作會有一定的啟示。
關鍵詞:團扇;宋代;構圖
1 團扇的大致發展歷程
團扇起源于中國,又稱宮扇、紈扇,是中國傳統工藝品以及藝術品,是一種圓形有柄的扇子。最早出現在商代,用五光十色的野雞毛制成,由于是用羽毛制成也稱之為“羽扇”。當時,扇子的主要功能是作為實用工具來使用,作為帝王外出巡視時遮陽擋風避沙的工具以及取涼等等。團扇形式各式各樣,有圓形,斗狀,古鏡式,長棗式等等。
扇畫,是在扇面上所繪制的畫。一般是指在絹(團扇)或紙(折扇)上畫的畫。扇畫最早出現在魏晉,開始在扇面上繪畫,如花鳥、龍鳳等。自此開始流行扇面繪畫與書法;漢代用扇流行,除竹扇、羽扇及刀形、矩形外,開始使用絹帛作為扇面,上下皆圓,稱為團扇,其用細絹者稱紈扇,上面大多襯有花紋及吉語。唐代經濟繁榮,團扇繪畫已有顯現,但流傳作品少之又少,對團扇繪畫的研究大多來源于唐代傳世繪畫作品中,如《簪花仕女圖》中貴婦的侍女手持團扇,團扇上帶有圖案。由此可見團扇繪畫在唐代有一定的發展,但并未形成較大規模的發展;宋代繪事發達,畫扇行業開始興盛起來,出現許多扇鋪。北宋時期善畫扇者,據《圖畫見聞志》載,有田景、高克明、僧居寧等人。南宋善于畫扇的畫家有趙伯駒、李端等人。
2 團扇繪畫在宋代流行的原因
宋代統一版圖之后,政治穩定,經濟繁榮。經濟的發展刺激了各行各業的發展,制扇賣扇行業開始發展,出現了許多扇鋪,加上宋太祖實行“重文輕武”政策,文人的地位得以發展,文人追求雅致,團扇成為文人喜愛的玩物,并開始在上面題詩作畫。這些有利條件刺激著文人的思想,畫家們開始用繪畫來表達自己的精神境界,開始關注百姓生活、現實和政治等等。
宋代理學的發展尤其是“格物致知”思想對文人畫家們起著重要的作用,畫家追求“宏觀探道,微觀探真”,開始深入自然進行寫生,認真觀察生活中的事物,團扇小巧便于攜帶,自然得到文人畫家們的喜愛。在此基礎之上,不少文人畫家開始對團扇繪畫產生濃厚的興趣。
畫院的建立吸引著來自各地的畫家,宋徽宗經常親臨畫院,傳遞其美學思想,徽宗對團扇繪畫的喜愛也影響著文人畫家們的喜好,對團扇繪畫的發展起著一定的作用。
3 團扇繪畫的構圖研究
所謂“經營位置”在謝赫六法中也就是指繪畫的構圖。“經營原意指營造、建筑。《詩·大雅·靈臺》:經使靈臺,經之營之。經是度量、籌劃,營是謀畫。謝赫借來比喻畫家作畫之初的布置構圖。位置作名詞講,指人或物所處的地位;作動詞,指安排和布置。”
3.1 團扇花鳥的經營位置
花鳥畫中常用的構圖形式有折枝花構圖。折枝是花卉繪畫構圖中的一種常見表現方式,意思是畫花卉時只畫部分花枝。團扇繪畫中以折枝花為構圖,意在突出主體,突出自己想要表達的內容。研究宋代團扇花鳥畫中的折枝構圖對于我們學習中國畫有著重要的意義。佚名《紅蓼水禽圖》(故宮博物院藏)此幅作品描繪了一幅水鳥在水邊的紅蓼上壓的紅蓼枝彎進入水中的景象。水鳥仿佛剛剛落上枝頭,注視著水中自在的游蝦,而游蝦卻對危險渾然不知,整幅畫面靜中有動,動中有靜生動自然,趣味盎然,全圖用筆工細,紅蓼花的葉子很小,卻也勾勒的十分仔細,葉子翻轉,稀稀疏疏,并用紫紅和白粉暈染,設色艷麗,水鳥的羽毛也層次分明,顯示出了高度的寫實性,水中的蝦等用寫意的手法表現,素雅的感覺與紅蓼水禽形成鮮明的對比。這是一幅典型的折枝構圖的花鳥團扇,突出主體,形象生動,無不體現著畫家的精湛技法。
3.2 團扇山水的邊角之景
所謂邊角就是“不取全景,只取局部,一峰突起,或懸崖倒掛。”山水畫中的邊角構圖樣式是由馬遠、夏圭所創,稱之為“馬一角夏半邊”。這種繪畫構圖樣式對于豐富我國的藝術樣式起著一定的推動作用。這種構圖方式一般將山水天樹等景物放置于一邊,而另外一邊一般留出大面的白,形成一種虛實變化,給人一種延伸的感覺,這樣的構圖樣式是觀者能夠留有更多的遐想空間,使畫面的意境更加深遠。夏圭的《遙參煙靄圖》,全畫大體分為兩個部分,畫面內容下部為雜樹、溪水和亭子等景物,上部主要表現遠山,右上為遠處的天,留作空白,給人一定的想象空間,使人有一種山外有山的感覺,是典型的邊角式小景構圖,全畫以水墨渲染為主要表現手法襯的遠山若隱若現,整體層次分明給人朦朧迷離的感覺。
3.3 全景式構圖的團扇人物畫
南宋人物畫大多以鄉村貨郎、百姓日常生活為主要表現內容。一般采用全景式構圖,使畫面內容表現更為豐富。如如李嵩的《市擔嬰戲圖》以紈扇形式描繪了一幅一個貨郎擔著裝滿的貨物進村,一群孩子還有婦女就圍上來的情景。畫面左邊是一位婦女,懷里抱著正在吃奶的嬰兒;婦女前面是一個往貨架上爬的光屁股的小孩子;右側是的孩子一手指向貨物,一邊回頭瞅去拉在婦女身后的孩子;走在最后的孩子扛著樹枝,枝上掛著鳥籠,嘴里還吃著手指。在畫面的右側是正在整理貨物的貨郎,一邊整理一邊回頭看往貨架上爬的孩子。整幅畫面呈“一”字水平展開,貨郎向左回頭的設計將觀者的視線引向左邊,最左邊的柳樹向右邊伸展的柳枝又將視線引向右邊,如此形成回流之勢,使觀者的視線在不知不覺中留在畫面里。全畫作者觀察細膩將人物刻畫的惟妙惟肖,生動自然,表現出畫家對生活觀察的細致與仔細。
4 結語
通過對宋代團扇繪畫蓬勃發展的原因以及團扇繪畫中花鳥題材、山水題材和人物畫題材的構圖表現方式進行探析,使我們了解到宋代團扇繪畫的獨特魅力,折枝花構圖的團扇花鳥,邊角之景的團扇山水等等對于我們今后對團扇繪畫的學習以及日后的繪畫創作有著重要的意義。團扇繪畫正是因為它獨有的構圖形式以及表現技法才能在中國繪畫歷史的長河中經久不衰,至今熠熠生輝。
(作者單位:沈陽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