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曉斐
貢布里希在《藝術的故事》中曾多次提到“合適”一詞,這引發了我的思考:藝術就是藝術家在作品中平衡視覺與認知的主觀結果。藝術的起源同文字一樣,是以使用為目的開始的:如同建造房屋是為了遮蔽風雨,制像是為了祈禱,一切藝術開始時都有著明確的用途。藝術便在現實與主觀創造這二者間合適的位置誕生,“合適”成為藝術家對藝術品最初的概念。出自塔希提的戰神奧羅像,用草編粗略表示出的眼睛和手臂,這簡單的面孔并未精雕細琢卻有了魔力,這是波利尼西亞人的“合適”。出自新幾內亞巴布灣地區的儀禮面具是用幾何圖形組成的古怪面孔,土著藝術家用自己喜歡、熟悉的圖形代替五官,賦予了面具獨特神圣的意義。他們用自己“合適”的手法,滿足宗教用途同時創造了藝術。畫家在作畫時這兒添一筆,那兒去一筆,雖講不清具體原因,但是調控了自然物體與畫面秩序間的關系,達到了客觀世界的再現同心中所想的主觀表達之間的平衡,這是所謂的合適。
1 藝術家在知識性與創造性中尋找“合適”
西方自古就有征服自然的理念,在藝術中表現為追求真實。畫家不斷研究技法,以達到畫中的真實感,平衡物象與畫面秩序間的“合適”。希臘人發明的短縮法,這是藝術家第一次創作出正面的腳。此前埃及藝術深受宗教影響,他們不敢把人的手臂“短縮”或“切去”,而是把人的身體結構完整地表現出來。畫家在保守中創新:第一個運用短縮法創作的紅像式花瓶,另一邊仍保留了之前側面的角度。畫家在創造新技法的同時留有過去的影子,創新的同時不忘基礎,尋找到了新技法與傳統之間的“合適”。《蒙娜·麗莎》的成功在于達·芬奇發明漸隱法解決了畫面中人物生硬的缺點,在眼角及嘴角處做虛化處理,讓形狀模糊,消失在陰影里。對比整幅畫的左右,左側地平線比右側低,左側面部及肩膀都比右側模糊,而左手因為搭在右手上,于是右手被刻畫的模糊。結合透視學和漸隱法大膽創作,是達·芬奇追求真實的“合適”。
1.1 物象的真實客觀性與色彩的主觀再現性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對自然研究的深入,人們發現認識世界有時不在于客觀,而在于主觀。主觀觀念決定藝術表現,在繪畫上誕生了印象派和后印象派。印象派畫家在繪畫中發現物質的顏色受光線影響,在不同的光線下物體會呈現出不同的顏色,于是他們就和光賽跑,要畫出真實的物體。在這方面的代表人物有“印象派之父”莫奈、馬內等。塞尚的風景畫將旱田與道路的水平線與房屋的垂直線作對比,加深畫面的秩序感和恬靜感。他不用勾畫輪廓線表達形狀,而是借用筆觸,用筆觸走向代替形狀的輪廓,把控畫面節奏而達到他的“合適”。從他的《靜物》畫中有更直觀的感受:畫中水果盤的底座不在中央,水果盤向左延伸去填補空白是他想達到的平衡。研究各物體放在一起時互相關聯下形狀的表達,把桌子向前傾倒使它們能被清楚看到。在穩定秩序進行布局時,他可以犧牲傳統輪廓的正確性,以求畫面色彩的平衡,他探尋的是色彩與畫面秩序的“合適”。他的秩序是充分考慮物體實際形狀與畫面安排之間的關系。正是如此,可以理解他畫中的變形并非是不懂繪畫的亂畫,而是畫面維持平衡不可缺少的色彩,無論拿去哪個畫面都將不再平衡。
1.2 構圖設計的平面性與忠實自然的立體性
我們知道,立體感是通過光線明暗所表現的。圖盧茲--洛特雷克的招貼畫和比亞茲萊的插圖中,大膽的簡化法雖然看起來相當動人,但是缺乏明暗效果,是平面的表達。赫德爾和博納爾這類藝術家可能歡迎這種畫法,因為這使畫家能夠把重點放在構圖的形式上。但是無視立體感的做法,使他們必然要碰到文藝復興時期在引入透視法時所面對的問題:描繪現實要和清楚的設計相協調。現在問題反過來了,在給予裝飾的圖案以優先地位時,他們犧牲了長期實踐的用光影塑造形體的方法。的確,這種犧牲能夠被體驗為一種解放。康定斯基運用科學、嚴格的方法分析了色彩、圖形與線條,以至于讓人們體會到:用圖形、色彩和線條構成的畫面中不僅包含了藝術家的感情,而且也有理性情感的制約,再加上這些藝術理論概念的深層意義,進而豐富了整個畫面的內涵。在平衡構圖的平面性與自然的立體性兩者的關系中,康定斯基將立體性轉化為視覺音樂來迎合構圖平面性的需要,找到一種視覺音樂的“合適”。繪畫是在一個平面上表現深度,立體主義是一種新的嘗試。畢加索既能避免平面性,又能構成簡單物體的圖畫而不失立體感和深度感。他的畫總能讓人駐足很久,因為你需要思考他想表達什么,這個物體原本是什么樣子的,又是如何將其拆分、旋轉、組合的。畢加索的畫有種埃及風格,能從最能表現物體獨特形式的角度去畫。不同之處在于組合方式,使得他的畫更具立體感。物體的各個角度交錯迭放造成了許多的垂直與平行的線條角度,散亂的陰影使立體主義的畫面沒有傳統西方繪畫的透視法造成的三維空間錯覺。
2 結語
西方藝術是一部再現真實的藝術,20世紀前畫家追求寫實性,20世紀后畫家尋覓主觀感受,無論何種真實,藝術家都不可避免解決畫面“合適”的問題。在透視法出現之前,西方藝術家對真實的描繪是在埃及風格知識性基礎上用眼睛觀察事物,進行短縮法的初探。透視法出現后達·芬奇結合漸隱法,讓藝術能夠征服真實。這一過程是知識性與創造性之間的“合適”。但印象派不同意這種傳統概念的再現真實,他們強調尊重“純眼”下的真實感,于是又引起物象的真實客觀性與色彩的主觀再現性之間的平衡。藝術發展到現代,給予裝飾的圖案以優先地位時,他們犧牲了長期實踐的用光影塑造形體的方法,藝術家們又去揭示在主觀性的外形不斷變化的背后隱藏著的永恒不變的真實,即平面性構圖背后的真實立體性。“觀察一位藝術家如此努力地追求合適的平衡是件引人入勝的事。”
(作者單位:山西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