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柳靜
[摘要]通過對寄宿制學校新聞教學的現狀闡述,提出寄宿制學校新聞教學的意義和價值,讓學生立足于寄宿制學校的學習和生活實際,鼓勵學生利用學習到的新聞知識進行校園新聞采寫實踐活動,為學生提供一條除課本知識學習之外生動活潑的寫作素材積累之路。
[關鍵詞]校園新聞,新聞教學,新聞采寫
我們學校地處廣州市南沙區,遠離中心城區,是一所寄宿制的完全中學。每周學生在校學習五天,幾乎與外界隔絕。學校考慮到學生身心的健康發展,組織和開展了許多有益于學生身心發展的教育教學活動。在學習之余,校園文化生活及各類校園新聞就是學生關注的焦點和興趣點。學生是校園生活的主體部分,他們對自身在學校的學習、生活及參加的各類活動等最有發言權。校園新聞無論從時效性、貼近性、關注度方面都比較適合讓學生去采寫。然而筆者卻發現目前我們的新聞單元教學卻存在這樣的現狀:
一、教師新聞教學的形式單一枯燥
教師授課方式單一、枯燥,重新聞理論的講解,輕新聞采寫的實操指導。教師教學方式陳舊,只從新聞結構、新聞語言等方面進行講授,或在擬寫新聞標題、概括新聞材料等方面下過大功夫,耗費較多精力。雖然部編版教材對新聞單元教學目標做了調整,不再把掌握新聞知識作為單元教學的重點,而是強調教師對學生采寫新聞稿件的指導和幫助,但是由于長期以來形成的教學思維定式以及教師對新聞價值的發現不夠,導致在單元教學實施過程中還是按照老路去教。
二、學生學習新聞知識的興趣缺失
筆者在開設新聞單元教學前設計過一份調查問卷,調查對象是本校初二級學生,內容是調查學生對新聞知識的了解和興趣情況。調查結果顯示:學生對學習新聞的興趣只有百分之八,而學生對文學類作品特別是小說的學習興趣高達百分之八十二。筆者在進行新聞單元教學初期時發現,學生學習新聞單元只是識記相關概念、術語,且僅靠死記硬背,且易把新聞體裁與記敘文、小說體裁混淆,不懂得在現實層面去獲得新聞信息。課本中毛澤東的《我三十萬大軍勝利南渡長江》《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這兩則消息由于距離現在已經幾十年了,學生對當時的歷史背景也不夠了解,所以有相當一部分學生提不起學習的興趣。校園新聞教學還缺乏學生心理層面的動力支持,也即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不濃。學生對語文學習認識膚淺,以為語文學習的制勝法寶就是死記硬背,忽視了語文的人文性;學生認為語文與現實生活距離太遠,學習語文就是為了考試考取高分,忽視了語文學習的工具性,忽視了語文學科其實也應運用于人際交流,具有維持社會聯系的實用功能和中介作用。這是新寫作主體的聞關注度和支持性不夠的體現。學生忽視新聞的本質屬性即真實記錄社會生活,反映社會生活中典型的人和事,不懂將新聞理論知識運用到采寫實踐中去。
本單元的寫作目標是教會學生如何擬寫采訪提綱并寫作新聞稿件,可當學完新聞單元時學生卻不會寫作新聞通訊稿,這不能不說是教師的責任和學生的損失。
三、學校管理層對校園新聞的認識與重視不夠
筆者查看自己工作單位的官網和微信公眾號,發現沒有學生投稿專欄。校園新聞專欄都是學校辦公室或者各科組老師負責撰寫的稿件。學校廣播站和學校電視臺雖然也有學生記者,但是所交稿件水平參差不齊。許多校園活動學生雖然作為參與主體,卻沒有寫新聞稿件去記錄事件和抒寫感受,反而由老師們來代勞。殊不知校園新聞是校園文化建設中重要的一部分,它起著連接學生和老師,學校與家庭,學校與社會等多重作用。校園文化建設是以學生為主體、校園為主要空間,涵蓋學校領導、教職工在內,以校園精神為主要特征的一種群體文化。
美國哲學家、教育家杜威指出:“語言是一種關系。”語言是因人與人之間存在著社會關系,有交往的需要而產生的,而語言文字恰好實現了這種關系與需要,這才顯示出語言的價值。《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展》(2011版)關于課程性質是這樣定義的:“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應使學生初步學會運用祖國語言文字進行交流溝通,吸收古今中外優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養,促進自身精神成長。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綜合以上現狀和原因探究,筆者認為寄宿制學校應該充分利用學生在校時間長和參與各類活動積極性高等有利因素,支持教師進行有關新聞采寫的校本課程的設立與研究,鼓勵學生積極撰寫校園新聞以傳播校園信息和弘揚校園文化。以下是寄宿制學校校園新聞采寫的重要意義:
(1)鍛煉學生發現新聞的觀察力和敏感性
新聞采寫是一項實踐性和操作性較強的語文寫作能力。首先要培養學生養成善于觀察生活的習慣和發現新聞的能力。真正的新聞發現不是指事物本身的采訪和發現,而是對事物傳播價值和傳播效果的發現。這就類似于作文教學中的選材,選材必須新穎且要有一定的深度。同樣,校園事件很多,怎樣的事件才算有新聞價值,這需要學生去判斷和取舍。學生在參與活動時,參與度高,感受性強,每個細節都了解得很清楚,這樣他們在進行新聞采寫時思路就多,感受也多,便于取舍,可以鍛煉學生發現新聞的觀察力,提升學生感受事物的敏銳性。
(2)增強學生采訪新聞的交流力和應變性
學生對校園事件進行采訪時,雖然事前已經擬好了采訪提綱,但是實際采訪時需要和采訪對象面對面進行溝通,需要一定的溝通技巧。校園事件有些是學校、家庭和社會共同參與的,除了采訪學生還要深入采訪老師、家長,那么采訪過程中需要有效的溝通和快速應變的技巧。比如學生要采訪學校招生開放日家長志愿者的體會和感受,作為學生記者需要采訪成人,而且是同學的家長,那么如何創造輕松融洽的氣氛,怎么拉近與家長的距離,如何控制采訪節奏以獲取有效信息,那么這些都是學生記者要去創設和把控的。
(3)提高學生寫作新聞的表達力和獨創性
寫作,首先是依據材料提煉主題,顯示出最有價值的部分。然后根據所要反映的主題選擇材料,發掘寶貴的細節材料。最后對材料進行組合,取舍,形成整體。這是寫作中提煉主旨,詳略安排的要求。中學語文新課程標準也明確要求:要引導學生多角度地觀察生活,發現生活的豐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創意的表達。在完成采訪后,學生要對采訪材料進行選擇和整合,撰寫新聞通訊稿。因此,新聞采寫也是提高學生寫作能力的有效途徑。
學生在第一時間內采寫校園中發生的重要動態能訓練他們快速判斷、甄別信息的選材能力,采訪到的新聞素材又能幫助他們積累作文素材,撰寫的新聞稿件又因為接地氣而受到校園師生甚至家長們的關注,在豐富學生的校園生活同時又能鍛煉寫作能力,真是一舉多得。
(4)推動學生合作型學習方式的形成和完善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展》(2011版)指出“語文學習應注重聽說讀寫的互相聯系,注重語文與生活的聯系,注重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整體發展。綜合性學習既符合語文教育的傳統,又具有現代社會的學習特征,有利于學生在感興趣的自主活動中全面提高語文素養,有力于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合作、勇于創新的精神,應該積極提倡”。筆者所在學校鼓勵老師們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為了配合校園新聞采寫教學研究有效持久地開展,本人開設了專門的校本課程《我以我手宣校事》,組織和培訓學生如何進行校園新聞的采訪和撰稿。學生在課程學習和實踐中自由組成不同的采編小組,對學校的教學活動、文藝體育活動、對外拓展活動、家校聯系活動進行采訪并撰寫稿件,和學校團委、校廣播站、校《墨痕》文學社還有《中學生報》合作,及時輸送新聞稿件。學生的新聞稿件兩次在《中學生報》“校園風采”欄日刊出,鼓舞了學生的寫作信心,讓各采編小組更加有興趣和激情投入到校園新聞的采寫學習和實踐中來。他們還自發創辦班刊,擔任班刊的主編和編輯,為各自的班級刊物而努力采寫稿件。
綜上所述,校園新聞其實是學生生活實踐的富礦,教師可以通過它培養學生隨時隨地關注現實、思考分析的能力。在全媒體時代,學生需要發聲,也需要有效的發聲,這就需要學生轉變思想意識,學校層面提供平臺,語文老師提供專業的指導,在校園中充分發揮校園新聞的輿論導向作用,讓校園新聞成為校園文化建設中重要的部分。所以在寄宿制學校開展新聞采寫教學研究非常必要且很重要,筆者希望更多的寄宿制學校能夠切實開展有效的新聞采寫教學,發掘這一富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