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照海 沈建輝
摘要:隨著綠色建筑的進一步發展,公共建筑中出現的問題愈來愈突出。而傳統的建筑施工期間沒有將施工對附近環境形成影響與生命周期中的能源消耗納入到考慮范圍內,但是實際使用期間出現了能耗偏高的問題。由于我國綠色和諧發展理念的影響,綠色理念逐步得到落地。2006年,《綠色建筑評價標準》頒布,為綠色建筑施工技術的后續發展提供了借鑒。
關鍵詞:建筑,綠色理念,設計,施工技術
近些年來,建筑行業取得了快速發展。一方面,在其推動下我國社會經濟實現了高速發展,人們的居住質量得到有效改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但另一方面,也產生了許多污染物,耗費了過多地球資源。這種以環境為代價的發展模式的實施,導致我國資源環境問題變得越來越嚴重,人們漸漸領悟到資源的重要性。近些年以來,我國建筑行業實現了前所未有的發展,且在建筑速度與投資規模上處于頂峰狀態。在此大環境下,有必要對社會經濟的發展制定長遠規劃,在建筑施工技術中充分融入綠色理念。
一、綠色理念下的建筑施工技術理念
(一)現代建筑
現代主義建筑思想形成于上世紀中期,此后,設計師對建筑的使用功能的設計愈來愈重視,對空間規劃、外觀等的認知程度在不斷加深。在能源問題與環境問題日漸嚴重的大背景下,設計師愈來愈側重于采取綠色環保措施和建筑技術相結合的方式。我國現代綠色理念建筑施工技術是不脫離傳統建筑技術、通過新學科知識和傳統技術融合后、在可持續發展理念的基礎上形成的一種新型建筑技術。以技術難度層次為依據,該項技術可分成低技術、適宜技術、高技術三種。其中,低技術指的是規模小、成本少的建筑施工技術。相較于高技術,在施工工藝、建筑材料以及構造方法上低技術對新的技術導向的強調不足。由于新建筑理念的誕生及發展,在建筑施工過程中設計師開始運用綠色建筑技術進行采光控制、室內熱環境的改造等,并在人流量大、空間較大的商場、學校以及辦公樓等場所得到了運用。
(二) 綠色理念建筑施工技術評估依據
建筑隸屬于剛性能源消耗及排放領域,自2005年起科技部與建筑部攜手共同對外發布了《綠色建筑技術導則》,把綠色施工技術分成節水、節能以及環保等方面,并在建筑設計、規劃、正式運營以及施工等階段融入其中,詳細可看下表1:
二、綠色理念下的建筑施工技術分析
(一)節能技術
站在節能技術的角度上看,綠色建筑實際上是通過降低對資源與能源的消耗來提高資源使用效率的。所以從技術上來說,建筑業應當以節能為導向,在分析節能技術時始終堅持以對能源的利用為重要參考指標,從而保證能源使用效率。從建筑能耗方面看,建筑構造體系與能源供給體系的優化應用一定是今后的重要方向之一。太陽能供暖系統等熱電冷聯供系統將逐漸占據主流位置,同時建筑墻體用到的樓板地面材料、保溫材料等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發揮控制能耗的作用,達到墻體、屋面保溫的效果,并能夠結合外界氣溫的情況自行調節室溫。而對室內設備系統的技術應用而言,其冷熱量輸出控制設備時室內調節溫度的末端裝置,在控制設備的運行時智能控制系統的基本依據是使用者的實際需求,這不僅能夠很好的為使用者提供適宜的室內環境,同時還能夠達到節能的目的。
(二)室外環境技術應用
采用室外環境技術不僅能夠實現對所獲得的土地資源的最大限度的使用,同時還能夠實現對環境的保護,使建筑物與周邊環境達到彼此協調的狀態。具體地說,技術人員應當結合建筑范圍中的風向、水流、氣流、日照周期、日照時長等各種條件,科學地規劃建筑物的高度、朝向、形狀等,如果空間容積量不足需要提高時,也可通過減小公共建筑土地的使用面積予以實現。當建筑施工過程中涉及到要規劃地下區域時,可通過增設停車場予以解決[2]。
在進行室外環境設計的過程中,設計人員的重點通常都放在熱環境、光環境、風環境上面,而綠化帶技術、光污染控制、風環境優化技術、聲污染控制等也都需要被給予一定的關注。
(三)綠色化材料利用
在挑選建筑材料的過程應當科學把握材料和節能二者的聯系,其中就包含了廢棄材料的回收使用、建筑施工、建筑結構等諸多層面。比如說對于建筑結構而言,應當首選節能建筑材料從而確保維護結構的抗震性和保溫性,特別是在選擇保溫材料時,應當注重其抗腐蝕性、環保性等諸多特性,從而降低后續裝修過程中對于最初技術布局的修改量。對廢棄材料來說,如能在經過了二次處理之后仍可展現其使用價值就予以保留,反之則應當秉承環保和節能的原則將其妥善處理。
(四)水資源規劃
在綠色施工技術中,設計人員對水資源規劃的研究通常是從水資源使用、節水設施以及供水系統的改進三個角度展開的。詳細地說,建筑供水系統的改進應當始于安裝階段,在防止管網破損時,還應當通過對密閉性能好、質量水平優異的閥門管件的使用來確保管網的服役年限,在具體的使用過程中也要迅速查出管網的受損情況,從而盡可能地減小對水資源的浪費。在進行民用建筑的設計時,也可通過增設節水器具,并根據建筑物的實際用途來設定用水額度,亦可采用設計儲水設施的方式來對高峰用水期可能出現的缺水問題予以解決。
(五)室內環境控制
根據《綠色建筑評價標準》的要求,聲環境質量、光環境質量、空氣質量等共同構成了室內環境,因此,在進行技術研究時也要從這幾個方面來開展。
首先是對于聲環境控制的研究而言,可從材料的使用與建筑布局兩個層面著手,減震樓板、吸聲材料、建筑隔聲墻等的使用都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優化室內聲環境。其次是對于光環境優化的研究來說,由于建筑物的室內、外光環境之間的關系緊密,根據自然采光與人工照明的具體需要,在進行施工時要確保空間照度與建筑物的實用性,使其采光性能夠達到建筑物的交付標準。一般設計人員會通過裝設導光筒、采光天窗等方式來達到目的。然后是空氣質量,應當采用科學的設計來獲得必備的通風條件,并進行PM2.5、CO2等的實時監測,與此同時,在建筑物交付使用的前期,還應做好甲醛等新型有害污染物的監測,從而保障室內空氣質量。
(六)施工過程技術控制
根據全壽命周期管理原則,施工過程控制可用下圖表示。
對施工區域實施組織管理與環境保護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作用,這不但體現了對自然資源的科學使用,還有效地降低了有害物質對自然的破壞。與此同時,在施工過程中還需盡量減少對能源的使用,可以通過采用提前做好能源使用計劃的方式,或者采用制定用能指標的方式來予以實現。在施工的過程中,項目管理人員還應做好人員安全管控和組織規劃,從而確保綠色建筑施工的正常開展。
三、結語
基于可持續發展理念的引導及發展,綠色建筑技術及相關理論不斷健全,并取得了快速發展。同時,在公共建筑施工中逐步替代傳統的技術模式,既能有效改善室內外環境,又能減少能源的耗費量。此次研究中,基于綠色理念下對建筑施工技術進行探討,望能夠對未來在相關案例中運用該項技術有利,從而創造出更為可觀的環境效益。
參考文獻:
[1]方金寶.基于綠色理念的市政公用基礎設施施工技術探討[J].住宅與房地產,2019(24):189.
[2]孫衛國,張紅.新時期基于綠色理念的建筑施工技術分析[J].中國住宅設施,2018(10):104-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