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導專家·趙泳誼(廣東藥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臨床營養科主任、副主任醫師)
潘清蓉(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朝陽醫院內分泌科副主任醫師)
吸煙、飲酒、有心血管病家族史等都與腹型肥胖顯著相關,55~64歲人群的腹型肥胖率最高,并且其內臟脂肪較高,身體脂代謝發生異常。引起腹型肥胖的原因很多,一般是由于不正確的飲食,例如平時脂肪含量高的肉、蛋、食用油、堅果等攝入過多,以及運動偏少造成的。
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看到有些人大腹便便,甚至有些人自稱自己是“啤酒肚”。有的女性,明明四肢比較纖細,但是身體中部卻有很多“贅肉”。其實,這就是典型的“腹型肥胖”。與全身性肥胖者的脂肪在全身均勻堆積、身體最粗的部位在臀部不同,腹型肥胖者多表現為腰腹部脂肪堆積較嚴重,內臟脂肪多,外觀直接表現為“大粗腰”。
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高潤霖院士研究團隊曾針對超過44萬成年人進行的調查研究發現,中國近三成居民都有腹型肥胖,而且腹型肥胖人群呈現出北方多南方少、西部多東部少的特征。與歐美國家相比,中國人的體脂分布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表現為肥胖程度較輕,而體脂分布趨于向腹腔內積聚,即易形成腹型肥胖。曾有一項研究表明,在中國人體重指數(BMI)≥24千克/平方米人群中,62%是腹型肥胖。即使在正常體重(BMI<24千克/平方米)人群中,亦有14%的人表現為腹內脂肪的嚴重堆積。
腹型肥胖者比全身性肥胖者更難減掉多余的脂肪,且危害更大。因為從對血管、血脂和動脈閉塞的影響來看,累積在腰部的脂肪,比大腿和臀部脂肪對健康的影響更大。腰部脂肪會破壞胰島素系統,而且腰部脂肪的新陳代謝相當快,還會產生不同的激素,導致高血脂等病癥。另外,腰部脂肪還會導致肝肥大,使肝臟無法發揮正常功能。有研究顯示,腹型肥胖者比全身性肥胖者患糖尿病的風險高6.6倍。世界癌癥研究基金會曾有報告稱,腰圍每增加1英寸(2.54厘米),患癌癥的風險就增加8倍。
此外,腹內脂肪增多的個體更容易發生糖尿病和血脂異常及代謝綜合征。另一項應用磁共振技術診斷腹型肥胖、預測糖尿病的隨訪研究表明,腹型肥胖是獨立于糖調節異常以外的致糖尿病的風險因素,該人群發生糖尿病的相對危險度(relative risk,簡稱RR)在男性和女性分別為3.35和4.57。由此證明腹型肥胖與糖尿病之間有很強的關聯。還有研究發現,腹內脂肪聚積相對較多者,其發生動脈粥樣硬化的風險較高。
在醫學上,習慣用體質指數BMI來衡量一個人胖不胖。而另外一個判斷肥胖的指標就是腰臀比(WHR),顧名思義是腰圍和臀圍的比值,這是判定腹型肥胖的重要指標,但不是絕對和唯一的。世界衛生組織對腹型肥胖的定義是男性WHR>0.9,女性WHR>0.85。而比值越小,說明越健康。測腰圍時,先脫掉或拉高上衣,身體站直,并慢慢呼吸,不要憋氣,不要吸肚子。然后找到腰部最細的地方,大概在肚臍往上1厘米處,用皮尺水平圍繞一圈,緊貼而不壓迫皮膚,就能測到腰圍。一般重復測2~3次求平均值以保證準確性,而測量臀圍的方法可比照操作。
研究表明,吸煙、飲酒、有心血管病家族史等都與腹型肥胖顯著相關,55~64歲人群的腹型肥胖率最高,并且其內臟脂肪較高,身體脂代謝發生異常。引起腹型肥胖的原因很多,一般是由于不正確的飲食,例如脂肪含量高的肉、蛋、食用油、堅果等攝入過多,而運動偏少;此外更年期女性也會由于雌激素失調,對身體造成了一定影響。
腹型肥胖者要減少加工和高油高糖食物的攝入,平時注意調整自己的飲食。
首先,主食要粗細搭配。粗雜糧包括全谷類的糙米、燕麥、薏米、蕎麥、黑麥等。全谷類含有更高的膳食纖維,可增加食物的整體飽腹感。一般建議食用量占全天主食的一半即可;要強調的是,土豆、紅薯也屬于主食。
其次,要多吃蔬果,食用蔬菜750克/天,其中深綠色葉菜占一半。水果控制在200克/天即可,因為水果中普遍糖分較高,如果食用過多也可造成脂肪堆積。
第三,豆制品代替部分肉。豆制品食物不含膽固醇,含有植物固醇,相對脂肪含量也低。可用豆制品代替一餐中的肉類,對于控制體重、減少腹型肥胖有很好的作用。
減脂是全身性的,也需要個人創造機會運動。在將BMI維持在18.5~23.9的基礎上,適當的腹部運動可起到收腹塑形效果。腹型肥胖者可做一種高強度間歇訓練,即多種徒手訓練組合,比如高抬腿跑、原地開合跳、深蹲跳、兩腳交替箭步蹲、深蹲、平板支撐等。每組動作做1分鐘,間歇20秒,做兩三組循環后再換另一組動作,每次訓練需要堅持20分鐘以上。平時可以選擇慢跑、跳繩等運動,以消耗一天的整體熱量,也可以選擇平板支撐、腹部操等局部進行減重。但需注意,運動宜循序漸進,每周減重不應超過2公斤,體重下降太快不僅影響健康,還容易反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