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劃·《自我保健》雜志編輯部
組稿·周嬡麗
劉建平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南院老年科執行主任、主任醫師,兼任上海市醫學會科普專科分會第九屆委員會委員,上海市勞動能力鑒定中心專家。擅長冠心病、高血壓、高血脂及心律失常的診治。
張克勤
上海市同濟醫院內分泌代謝科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教授。兼任中華醫學會骨質疏松與骨礦鹽疾病分會常務委員、上海市骨質疏松學會副主任委員等,擅長診治糖尿病、甲狀腺病和骨質疏松等疑難病癥。
楊堅
上海市徐匯區中心醫院康復科主任、主任醫師、碩士生導師,兼任中國康復醫學會理事、上海市康復醫學副秘書長、上海市康復醫學會神經康復專委會副主委、中國心臟聯盟心血管疾病預防與康復學會上海分聯盟副主委。擅長腦卒中、冠心病等康復。
在老年人中廣為流傳著一句話叫“千金難買老來瘦”,老來瘦真的好嗎?其實,老來瘦者有可能患有肌少癥(sarcopenia),也稱“肌肉減少癥”。亞洲國家資料顯示,60歲以上老年人中,有8%~22%的女性和6%~23%的男性患有肌少癥。
肌少癥是老年人的專利嗎?不是。近十年來,肌少癥逐漸受到重視,統計發現,30歲以下的年輕人,有不少人患有肌少癥,原本的老年病,正日益在40歲以上人群中變得常見。其實,人只要不持續運動,從30歲之后,肌肉就會以每10年6%~8%的速度減少!肌肉力量下降更為明顯,成年人每年將失去3%的肌肉力量。
研究證明,肌少癥不但使得肌力減退,體力活動降低,同時還會增加患心臟病、糖尿病、高血壓、肥胖等代謝疾病及感染的風險,增加發生骨質疏松癥、跌倒及骨折的風險,嚴重影響生活質量,甚至可能會增加死亡的風險。因此,掌握和保持“肌肉力”的知識刻不容緩。本刊2020年第2期特別策劃就聊一聊“增肌”那點事。
我們的肌肉力生命力
肌少癥不止是年齡問題40歲后肌肉每10年會流失8%
成年人每年將失去3%的肌肉力量
肌少癥,顧名思義就是肌肉減少所引發的疾病。準確來說,是指因持續骨骼肌量流失、強度和功能下降引起的綜合征。
人體有超過600塊肌肉,大約占了身體重量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和結締組織一起組成我們的身體,使我們能夠站立和移動。它與衰老息息相關,30歲以后,肌肉質量會因為老化開始逐漸流失;而到了40歲之后,肌肉會開始以每10年約8%的速度流失。如果沒有營養和運動干預,70歲時,人體肌肉質量下降約40%;到了80歲,肌肉大約會流失掉50%。
肌肉力量下降更為明顯,成年人每年將失去3%的肌肉力量。
肌肉變少會開始影響我們的日常生活與移動功能,間接讓身體的體脂肪量變高(在體重總量不變的狀態之下),這些脂肪就會堆積在身體內部的內臟器官上,進而影響身體的健康指數。
久坐不動肌肉退化
一項對同一個公司、不同年齡層的2000多名員工的調查發現:公司3成員工都有肌少癥的現象,且主要集中在20世紀90年代后出生的人。一個重要原因是,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依賴電腦辦公或娛樂。如果你隨便問一個上班族,你每天坐多長時間?回答可能都不低于8小時,這還不算回家看電腦、玩手機、看書的時間。法國生物學家拉馬克最早提出了“用進廢退”的理論,久坐不動,腿的肌肉就退化和慢慢消失,成為肌少癥最強烈的誘因之一。如果連續坐著超過1個小時,體內負責分解脂肪的蛋白脂肪酶會暫時性失效,胰島素敏感性也會降低,共同促進脂肪的累積,糖尿病、中風的風險也會大大提高。提醒在電腦前辦公的年輕人,經常坐著、躺著的老人,當你不得不坐著的時候,試著每隔半小時起來走走,活動活動,這是消除威脅的最有效的方法。
減肥不當 減的不是脂肪而是肌肉
近一二十年來,人們都非常強調減肥,少吃多動、注重減少熱量。要注意的是,不吃肉會使飲食里的熱量和蛋白質不足,導致減的不是脂肪,而是肌肉。注意,肌肉是負責基礎代謝的,增加1公斤肌肉,就會消耗掉超過2.6公斤的脂肪,如果肌肉越來越少,吃得再少也會變胖。還有一些年紀大的人,擔心有三高,不敢吃肉和油脂,體重確實掉了,但掉的是肌肉,體脂不低反高,身體變得虛弱。
全素不可取 要合理膳食、均衡營養
一般來說,很多素食者是出自家庭背景或信仰。吃素也有講究,如何吃素呢?應選擇高品質的素食。素食可分純素、奶素、蛋素、奶蛋素、五辛素,奶蛋素者就能從奶、蛋制品中攝取到蛋白質、維生素和鈣質。
肌少癥患者不能吃純素,且更該講究素食品質和蛋白質攝取。有時素食者吃了很多高水分食物,如蔬菜等,肚子都被水分和膳食纖維填飽,卻忽略了已經攝取不足的蛋白質、鈣質。這不利于肌肉合成,又無法維持骨質,肌少癥又會間接提高老年人跌倒概率。40%的70歲以上老年人,蛋白質攝入不足0.8克/千克/天,而我國的建議攝入量是每千克體重1.2克。
大量飲酒,有人會產生肌肉痛的感覺,這是“速肌”纖維部分壞死導致的。其承擔著加速代謝的職責,長期喝酒會讓它們合成蛋白質的效率降低40%以上。
提高基礎代謝率增肌可減少慢病發生率
肌肉不但支撐身體,人體內各臟器的活動也都由它來完成。增加肌肉量,可以減少人體脂肪、提升骨質健康、改善新陳代謝,同時也能減少糖尿病、高血壓、冠狀動脈心臟病的發生概率。多運動使肌肉收縮,還能刺激腦部活躍,防止失智。
基礎代謝率高 躺著也不胖
聽說過“基礎代謝率”這個詞嗎?基礎代謝率就是指人體維持機體正常活動所需要消耗的熱量。再通俗一點來說,就算你躺著不動,人體也會自動消耗一些熱量來維持機體的運轉。你的肌肉量越大,你的基礎代謝率就越高!如果你能把身體里面的肥肉減掉1千克而增加1千克肌肉的話,就算總體重保持不變,你的體形改變也會很大,即塑形或緊實。你即使一整天都在睡覺,消耗掉的熱量也比從前多幾十焦耳。那些怎么吃都不胖的人,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基礎代謝率高。
肌肉占比高 有助于血糖平穩
如果你堅持鍛煉卻不見體重減輕,千萬不要放棄。因為此時你體內的脂肪正在轉化為肌肉,這對防治糖尿病非常重要。肌肉比脂肪消耗的能量高,因此同體重但是肌肉量高的人會有更高的基礎代謝率。《臨床內分泌和代謝》刊登的一項最新研究顯示,多練出點肌肉能使血糖更加平穩。研究者在分析“第三次全國健康和營養調查”中的1.36萬份資料時發現,骨骼肌占比指數每增加10%,人們出現胰島素抵抗的風險就降低11%,發生糖尿病前期風險下降12%。“胰島素想要發揮作用離不開肌肉組織這個‘主戰場’。”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老年病學副教授阿倫·卡拉曼格拉博士指出,預防糖尿病不光要減肥,肌肉組織占體重的比例大也很重要。對肥胖者而言,減輕體重無疑有助于平穩血糖。有些人在堅持運動一段時間后,在體重秤上看不到收獲,便打退堂鼓。“其實,你的努力并沒有浪費。”卡拉曼格拉說,因為體內的脂肪正在轉化為肌肉,這有助于增強胰島素的敏感性。也就是說,即便體重沒變,肌肉組織增加同樣能平穩血糖。
紐約長老會糖尿病手術中心主任弗朗西斯科·魯比諾介紹,理想的身材有兩個基本標準:勻稱和體重達標。如體重稍微超標但身材勻稱,那得糖尿病的風險不會增高。因此除了進行跑步等有氧運動,每周應至少堅持兩次負重運動來鍛煉主肌肉群。
基礎代謝率低下 少肌性肥胖如何逆轉
臨床上將老年肥胖合并肌少癥稱為少肌性肥胖,是老年人中常見的肥胖類型,表現為體重指數超標、骨骼肌質量指數下降和體脂比增高。少肌性肥胖的后果比單純的肌少癥或肥胖癥更嚴重。體重指數大于28的老年人適當減重能有所獲益。
在飲食上,肥胖的老年人應采取低鹽低脂的限制熱量平衡膳食的飲食方案。在控制總熱量攝入的前提下,腎功能正常的老年肥胖患者蛋白質的推薦攝入量應維持1.0~1.5克/(千克/天),優質蛋白質比例最好能達到50%,其中包括乳清蛋白及其他動物蛋白,并均衡分配到一日三餐中。同時還要注意補充維生素、礦物質、膳食纖維和水,尤其是補充鈣、維生素D等。
另外,應注重加強日常有氧運動以減少體內多余的脂肪;在高蛋白的飲食基礎上結合抗阻力運動,以達到增肌的效果。抗阻力運動與快走、慢跑、騎自行車及游泳等有氧運動不同,需要一些特殊的形式甚至健身器械的協助才能完成,例如坐位抬腿、靜力靠墻蹲、舉啞鈴、拉彈力帶,以幫助機體增強肌肉訓練,增加肌肉強度和肌肉數量,提高肌肉運動能力和減少它的流失速度。將兩種運動形式相互結合是逆轉老年人少肌性肥胖的有效措施。
肌肉力是生命力增肌的科學養成錦囊
許多人都知道肥胖很可怕,都想成為健康的瘦子,但靠無節制節食減肥早已被證實是不適當的減重方式,想擁有輕盈體態,就得從正確的飲食與運動著手,只要吃對了、動對了,做好體形管理一點也不難。
肌肉是新陳代謝的引擎
肌肉與脂肪兩者的合理比例,是維持良好體態很重要的一環。當你吃太多又不運動,身體就會將儲存的熱量轉變為脂肪,脂肪多了,身材當然不會好看。而且科學研究表明,過多的脂肪會破壞身體平衡,使體內訊息傳遞錯誤。
此外,脂肪組織可消耗的熱量較少,而肌肉可以消耗的熱量較多,因此,肌肉可說是新陳代謝的引擎。當體內肌肉較多時,飲食控制就相對較為輕松,較少有額外熱量囤積,所以肌肉與脂肪的比例,可說是體形管理的重要關鍵。
維持肌力多吃蛋白質適量維生素D、ω-3多不飽和脂肪酸
常吃富含優質蛋白的動物性食物,如雞蛋、牛奶、魚、禽肉、畜肉等。蛋白質是肌肉的重要組成成分,當蛋白質攝入不足時,肌肉衰減就會加快。優質蛋白豐富的動物性食物,容易被吸收利用。
多吃富含ω-3多不飽和脂肪酸的海產品,如海魚和海藻。海產品中的ω-3多不飽和脂肪酸含量較高,而ω-3多不飽和脂肪酸可以促進肌肉蛋白的合成,改善骨骼肌力量。
適量增加攝入維生素D含量高的食物,如動物肝臟、蛋黃等。維生素D有增加肌肉蛋白合成和促進鈣吸收的作用。通過食物和曬太陽都是獲取維生素D的方法,但曬太陽可以獲得更多。
除了以上食物之外,抗阻運動可以提高肌肉力量。如果條件允許,可進行拉彈力繩、舉沙袋等抗阻運動,每次20~30分鐘,每周3次以上。
抗阻運動可升高肌肉力量
抗阻運動(Resistance movement),是指肌肉在克服外來阻力時進行的主動運動,阻力可來自他人、自身健肢或器械,傳統的抗阻力訓練有俯臥撐、啞鈴、杠鈴等項目。各個年齡段的人可以根據自身狀況,選擇適合自己的抗阻運動。
科學運動需安全又高效
運動之前要熱身,運動之后要拉伸。應做自己的醫生,學會及時“止損”。應量力而行。
當肢體活動到某一特定位置就會出現疼痛,一旦離開該位置則好轉,這可能與某個特定肌肉或肌腱損傷有關,如肱二頭肌長頭腱、臏骨的勞損。
當運動達到某種強度時會出現癥狀,而不運動時則不出現,比如跑步過程中的髂脛束摩擦綜合征。
學會自我判斷、自我急救、走出誤區,就能避免急性損傷,預防慢性勞損,遠離運動“損友”,讓我們的運動壽命更長久。
人體的肌肉
最大的肌肉
身體上最大的肌肉是臀大肌,也就是你的屁股蛋。這兩塊肌肉能幫助你移動臀部和大腿,并且保持你的軀干垂直。當你上臺階時,它們是幫你克服地球重力的主要肌肉。
最小的肌肉
身體上最小的肌肉在耳朵里,叫做鐙骨肌。根據吉尼斯世界紀錄的記載,它的長度還不到2毫米。它的功能是支撐身體上最小的骨頭——叫做鐙骨,它是中耳的一部分,可以將震動傳到內耳。
最長的肌肉
人體最長的肌肉是縫匠肌。縫匠肌起自髂前上棘,斜向內下方,經膝關節內側,止于脛骨上端內側面。它們是使腿部彎曲的細長的大腿肌肉,負責將膝蓋舉起、放下與盤腿的動作。
最勤勞的肌肉
“最勤勞的肌肉”是心肌。心臟不斷地跳動著,反復進行收縮和舒張的動作,將富含氧氣與養分的血液輸送到人體的各個角落。心臟的跳動次數,在安靜時每分鐘為70次上下,而心臟每次跳動所壓縮出的血液量為80毫升。雖然心臟每次只壓縮出這么多血液,但由于心臟不停地跳動,反復送出血液,因此累積起來的總量還是相當可觀的。
人類的心肌細胞,形成不久就停止分裂。也就是說,心肌是以同一批細胞為班底,沒有換手、沒有休息,持續不停地工作。
最強壯的肌肉
其實沒有哪一塊肌肉可以被稱作“最強”,因為強度的衡量是多方面的。如果說最強是指同一方向上能施加最大拉力,那么就是腓腸肌,也就是比目魚肌(小腿后面的一塊扁平肌肉)。但是如果最強是指可以施加最大壓力(或每單位區域可以施加的力),那么就是顎肌,又叫咬肌。當下巴用力咬合時,可以最大施加約90千克的力。
最常受傷的肌肉
哪一塊肌肉最容易受傷跟你從事的活動有關。根據一項2012年的研究,在跑步的人中,最常受傷的肌肉是腘繩肌。研究發現腘繩肌受傷會影響約7%的跑步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