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間盤突出癥是中青年人常見疾患之一,對它的治療主要有保守治療、開放性手術治療和微創治療。隨著現代醫學技術的突飛猛進,腰椎間盤突出的治療越來越“顯微化”,而在眾多微創治療技術中,椎板間內鏡微創技術就是其中的一種。
45歲王女士患有椎間盤突出,疼痛時連走路都成問題,嚴重影響她的生活。醫生建議她盡早進行手術治療,但她一聽說要開刀,就非常抗拒。后來,醫生詳細分析了她的病情,推薦經椎板內鏡下椎間盤髓核摘除術,并向王女士詳細說明了手術原理和術后的傷口僅8毫米。王女士這才接受了治療方案。她手術6小時后自感疼痛消失,第二天即可下床活動,術后第3天出院回家了。
椎板間內鏡手術只是單純地摘除突出的椎間盤,不需要打釘子固定,避免了切口大、創傷大的脊柱融合術,保留了脊柱的運動功能。目前,經皮脊柱內鏡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已經成為非常受歡迎的一種脊柱微創手術方式。按照手術入路(途徑)的不同可以分為經椎間孔入路、經椎板間隙入路,又分別簡稱為側路鏡和后路鏡。
腰椎間盤突出癥一般在腰4/5椎間盤、腰5骶1椎間盤發病率最高,約占95%。王女士的病變部位就在腰5骶1椎間盤,那里的椎板間隙比較寬大,而椎間孔相對較小,所以比較適合采用椎板間入路,可以更加直接、精確。椎板間隙入路首先要進行經皮細針穿刺,通過X光定位后做一個8毫米的小切口;然后置入脊柱內鏡,在直視下辨識硬膜囊、神經根和椎間盤組織,用髓核鉗等工具摘除突出的椎間盤組織。手術全程均在顯示屏幕圖像引導下完成。
術中出血很少,最多不到10毫升,總體創傷非常小。術中可觀察下肢運動,確保減壓徹底,安全性也非常高。該微創手術只需要采取腰麻的方式,手術費用低。
與傳統腰椎開放手術對比,脊柱內鏡技術有很多優點:手術傷口小,肌肉組織損傷小,無破壞骨性結構,對脊柱結構的穩定性無明顯影響;不需附加腰椎融合、“打釘子”,保留了脊柱的活動度;術中、術后出血少,不需放置引流,術后感染發生率非常低;術中對神經根、硬膜囊的騷擾小,且有生理鹽水灌注,術后炎癥反應輕,恢復快;術后恢復快,一般麻醉后6小時可佩戴腰圍下床活動;住院時間明顯縮短,減少醫療費用。
當然,任何治療都要結合患者的個體情況和外科醫生本人的經驗。這項技術要求醫生熟悉人體的脊柱構造,掌握經皮脊柱內鏡手術的各種適應證和熟練手術技巧,而這樣相得益彰才能更好地完成這項微創手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