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導專家·黃東輝(復旦大學附屬華東醫院骨科主任醫師、教授)
溫建民(中國中醫科學院望京醫院骨科主任醫師、教授)
每到天氣變冷時,很多中老年人會明顯感覺到膝關節疼痛、僵硬、腫脹,膝蓋仿佛成了低溫的“天氣預報”。其中,尤其以膝關節疼痛最為常見,這主要是因為膝關節承受著身體更多倍的負荷。而保養膝關節不僅要做到運動科學合理,還需要采取其他養護措施。
俗話說“人老腿先老,腿老膝先老”,中老年人腿腳“出毛病”往往先表現在膝蓋上。這是由于膝關節是人體運動最多、負重最大的關節之一,在站立和行走時,膝關節的負重是體重的1~2倍;上下樓、跑步、打球時,約承擔體重的4~6倍;蹲和跪時更達到8倍之多。隨著年齡的增長,膝關節磨損、退化會逐漸加重。如果運動習慣、姿勢錯誤,更會加快膝關節損傷。因此年齡越大,膝關節炎患病率也會越高。
膝關節磨損一旦出現,往往無法避免、逆轉。如果發現走路超過十分鐘,膝蓋就疼痛;膝關節運動時發出“咔咔”聲,按壓膝關節疼痛;跛行,伸屈受限,休息后有僵硬感;關節積液、滑膜肥厚-滑膜炎、肌肉萎縮;吹冷風膝關節疼痛等;患者一定要引起足夠重視,及時就醫檢查。膝關節疾病三分靠治,七分靠養。中老年人患了膝關節疾病,除了要謹遵醫囑治療之外,也要注意膝關節日常生活指導和保養,除了注意保暖外,還包括以下事項:
通常登山、上下樓梯、蹲起等運動,會加大膝關節的壓力和摩擦力,會導致膝關節損傷加重,因此中老年人應減少長途步行、減少登山及上下樓梯、禁止上蹲式廁所,采取適當減肥、扶手杖行走等措施,盡量讓膝關節的負重減輕。
有些中老年人因為膝關節疼痛而不敢運動,其實這也不科學。保護關節的辦法絕對不是靜止不動,而是要通過科學的鍛煉,提高自身素質和骨骼健康,以此來減少關節疾病出現的概率。如果已經有了膝關節炎,科學的運動要建立在保護膝關節的基礎上,讓膝關節更少受到損傷,如游泳、騎自行車、散步、慢跑等,對膝蓋影響較小。在運動前一定要先熱身,關節脆弱的人在運動時可以佩戴護膝。如果在做某種運動的時候,膝蓋非常疼痛,應及時停止傷害膝蓋的活動。
中老年人骨骼中鈣質的流失逐漸加劇,骨密度降低,骨質疏松就會隨之出現,所以應重視補鈣。在補鈣的同時還需攝入維生素D3及鎂元素,以提高人體對鈣質的吸收和利用。牛奶、酸奶、乳酪和其他奶制品都是很好的鈣質來源,杏仁和綠色蔬菜也含有豐富的鈣質。
中老年人可以嘗試練習勾腳運動,量力而行、持之以恒,有保護膝關節的效果。坐在椅子上,抬起一條腿水平伸直,把腳尖盡量往上勾。持續5~10秒,感覺到大腿前面肌肉緊繃。休息5~10秒后繼續,30次一組,可以上下午各練一組。這個動作可以鍛煉股四頭肌的強度,從而使組成膝關節的諸骨處于正常的位置,從而減輕活動時的關節疼痛。也可坐在椅子邊,雙腿向前伸直,腳后跟著地;腿伸直向上抬,腳跟離地10~15厘米,保持3~5秒,緩緩把腿放下;每周練2~3次,每次10~15遍即可。
相比其他關節,膝關節更易受到沖擊和壓力,發生彈響。膝關節響聲一般分為生理性和病理性兩類,需要區別對待。
生理性響聲是由于活動時關節部位的潤滑液變少了,血液循環較差,所以會發出較輕微的響聲,這種情況比較常見于運動前熱身不充分、久坐不動人群或者體力勞動者。
病理性彈響又有年輕人和老年人之分。年輕人的病理性響聲多見于喜歡運動的人群,比如愛踢足球、打籃球的人,扭傷膝關節后可能出現腫脹或疼痛,若腫脹消失后再次伸膝活動時出現彈響,就需警惕半月板損傷或骨關節炎。
老年性病理性響聲主要是因為年齡大、關節軟骨退變引起的。上了一定年紀后,人體新陳代謝功能逐漸衰退,關節軟骨細胞越來越少,造成膝關節軟骨退化,露出下面的骨質。在活動時,不平整的骨質與不平整的骨頭相互摩擦,就發出“沙沙”的響聲,這屬于退變性的病理性響聲。如果老年人膝關節經常出現“沙沙”聲,很可能出現了退變,但無需太緊張,這屬于正常的衰老現象。不過,老年人不能忽視對關節的養護,畢竟腿腳好才能避免跌倒,保證晚年的生活質量。
炒鹽熱敷包緩解膝蓋疼痛
天氣轉冷后,膝蓋受寒更容易誘發疼痛,可自制粗鹽花椒熱敷包進行護膝。在鍋中放入1千克海鹽(粗鹽)、100克花椒粒,用小火干焙炒熱。在還沒炒出黃色時,就用一個紗布將其包裹起來,敷在膝蓋部位,能較好地緩解疼痛。因為粗鹽和花椒都是溫性之物,有溫中散寒、除濕止痛的功效。需要注意的是,要把握好溫度,防止過燙,還要經常更換一下部位,避免時間長了燙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