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王月華(社區健康教育醫學科普專家)
雙腳開步站立,同肩寬,全身放松,兩小臂平放,掌心向上,置于身體左右兩側。首先提起掌心向上的左小臂,帶動大臂從左胸向前伸展,手臂不要伸直,稍微曲,肘尖向下。這時左小腿微下蹲、屈膝,腰向前微彎,身體略前傾,且向右微轉15度(圖1)。此時,左腳重心在前掌,右腳的重心在腳跟。
隨后右腳小腿微下蹲屈膝,左腳小腿站直,右小臂帶動右大臂螺旋轉動,將原掌心向上的反轉向下朝右胸前伸展,手臂不要伸直,稍微彎曲,肘尖向下,腰向左微轉15度(圖2)。此時右腳重心在前掌,左腳的重心在腳跟。同時,左臂向身后螺旋抽回,小臂回復至身體左側,掌心向上。一個動作完成,再重復以上相同的動作,做9次。
雙腳開步站立,同肩寬,全身放松,雙臂平行置于左右前胸,兩手掌心相對抱球狀,雙腿微屈膝,腰向前微彎,上身微前傾。然后以腰為主軸先向右按360度,帶動臂部一起轉動(圖3)。這時,雙臂的抱球狀及上身朝著前方作螺旋滾動,每旋轉一周,上身下沉一些(圖4),連續旋轉9周,下沉至大腿與小腿的夾腳大于90度。
稍作停頓,隨后向左旋轉,將上身、雙臂作反向螺旋滾動(圖5),連續旋轉9周至身體復位站直。這是一個完整的滾動,連續做三次。
雙腳開步站立,同肩寬,全身放松,雙臂下垂,兩手掌心靠大腿兩側。然后雙腿雙膝微屈,腰向前微彎,上身跟著前傾緩慢下蹲(圖6),并彎腰至90度。同時將雙臂緩慢地向身前合攏掌心相對(圖7)。稍作停頓后,隨即將整個上身和雙臂慢慢地向上,到身體站直。但雙膝微屈,雙臂的兩手掌心相對,靠近于胸前的膻中穴,隨著身體的站直,將兩手臂向身體的左右兩旁伸直,而雙肘微屈(與肩胛處于同一平面)。稍后,雙臂回復到原位,結束。連續做三次。
雙腳開步站立,同肩寬,全身放松,雙臂下垂,兩手掌心靠左右大腿外側。然后。以左右雙肩頭為支點,肩胛帶動雙臂分別朝胸前朝里,含胸上下轉動(圖8)。同時,身體向前微傾,緩慢下降(轉動一次,下降一些),雙臂及手掌朝里作螺旋翻轉,下降至兩手掌心與大腿正面接觸時跟著轉動按摩(圖9),直至大腿與小腿的夾角大于90度。稍作停頓,隨即仍以左右雙肩為支點,肩胛帶動雙臂向胸后上下轉動,并擴胸,雙臂手掌朝上作反向螺旋轉動,隨著身體緩慢上升至站直(圖10)。以上動作上下各三次后,將雙臂恢復原位,結束。
雙腳開步站立,同肩寬,全身放松,雙臂自然下垂,兩手放在兩腿外倒,手指微屈,雙腿微屈膝,上身微向前傾。以腰為主軸右轉,帶動左臂向上過右前胸,使左手掌拍打右背后肩骨(圖11),同時帶動右臂以手背部的手掌背面拍打左背后的肺部位(圖12)。接著以腰為主軸向左轉。此時,右臂已回落到右腿外側,由腰帶動向上過左前胸,使右手掌拍打左背后肩骨,同時左手臂已經落到左腿外側,隨即帶動左臂以手背部的手掌背面拍打右背后的肺部位。這樣反復做十八次,雙臂恢復到原位,結束。
雙腳開步站立,同肩寬,全身放松,雙臂自然下垂,兩手放在兩腿外側,手指微屈,雙腿微屈膝,上身微向前傾。此時,以腰為主軸,身體向上帶動雙臂至胸前,但要伸展雙臂(微屈),并抖動(圖13)。隨著身體下降,彎腰屈膝,將雙臂回復到兩腿外側。這樣上下反復做九次,雙臂恢復到原位,結束。
雙腳開步站立,同肩寬,全身放松,雙臂自然下垂,兩手放在兩腿外側,手指微屈,雙腿站直,雙手叉腰(手指伸展微屈),抬起左腿帶動左腳逆時針旋轉一圈后向外踢;抬起右腿帶動右腳逆時針旋轉一圈后向外踢,這樣輪流一左一右踢十八次。隨后,抬起左腿帶動左腳順時針旋轉一圈后向外踢;抬起右腿帶動右腳順時針旋轉一周向外踢。這樣輪流反復十八次,雙腳雙臂回到原位,結束。
雙腳開步站立,同肩寬,全身放松,雙臂自然下垂,兩手放在兩腿外側,手指微屈,雙腿站直。兩手臂伸直以“人”字型漸漸向外向上伸展,手掌心(勞宮穴對天)直至伸展到頭頂上方,兩手掌相對,不要合攏。然后拔腰使兩腿拉直、伸長,隨后將兩手臂沿著頭、面向胸前下移至丹田,開胸將手臂帶至雙腿外側,松腕,手掌心朝向雙腿外側。按上述方法再做一次,最后將左腳并向右腳,收勢結束。
(十二式要訣前四式請看1月刊)